醫學生進入臨床,是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壹個環節,是檢驗醫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能否聯系實際的必經之路。進入臨床後,醫學生馬上面臨的壹個棘手問題就是如何與病人打交道,即作為壹名醫護人員,如何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患關系是醫學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關系,也是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離不開有效的醫患溝通,因此掌握全面的醫患溝通技巧對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臨床醫學生的身份比較特殊,他們是壹群剛從學校進入醫院的特殊醫務人員,他們是學生,同時又是醫務人員。很多臨床醫學生進入臨床後都有這樣的困惑,他們能與同學、老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卻無法與患者相處。因此,如何與臨床醫學生有效溝通,如何適應 "學生 "到 "醫護人員 "的角色轉變,已成為臨床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醫德教育的重要領域。
1.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的現狀
為了調查臨床醫學生能否正確處理與患者的關系,筆者專門對浙江中醫藥大學150名臨床醫學生和150名患者進行了關於醫學生醫患溝通和患者沖突處理的問卷調查。沖突處理 "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生參與或引發醫患溝通沖突事件的比例高達98.7%,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近92%的臨床醫學生表示在面對患者時,不知道如何與患者溝通,不知道如何建立較為和諧的醫患關系,更不知道如何及時應對和處理已經存在的醫患沖突,甚至更不敢與患者接觸。
(1)臨床醫學生表達醫療信息不清晰、不全面。近85%的患者表示聽不懂或難以理解醫護人員口中描述的醫學術語,同樣,近89%的醫學生表示不知道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或解釋相關醫學現象。
(2)臨床醫學生在與患者交流時很少使用禮貌用語。在與患者交流時,僅有12%的醫學生習慣性使用 "您好"、"請稍等,對不起 "等禮貌用語,27%的醫學生偶爾使用,還有43%的醫學生不習慣使用。
(3)臨床醫學生在問診過程中重 "問 "輕 "聽"。93%的患者認為醫生沒有傾聽他們的意見。93%的患者認為醫生在看病過程中經常打斷他們對病情的描述。同樣,78% 的醫科學生認為,醫生主動詢問病情比傾聽病情更重要。82%的醫學生同意,只傾聽患者對病情的有效描述非常重要,而其他事情(主要是與病情無關的事情)則應忽略。
(4) 臨床醫學生在傾聽患者主訴時,很少有相應的情緒反應。當問及醫學生看到患者非常痛苦的表情、悲傷、抑郁等不良心理活動時的感受時,只有12%的醫學生選擇了 "和患者的悲傷、難過壹樣",而46%的醫學生選擇了 "這種情況在醫院經常發生,我也習慣了,不覺得難過"。這種情況在醫院裏經常發生,我已經習慣了,不會感到悲傷和難過。
從臨床醫學生對自己與患者溝通的總體評價來看,高達89%的學生認為與患者溝通困難,高達67%的學生對醫護人員的服務不滿意。可見臨床醫學生與患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溝通障礙,而臨床醫學生缺乏醫患溝通的技巧使這種障礙像滾雪球壹般越滾越大,導致患者對醫護人員乃至整個醫院的不滿,患者的排斥心理加劇了臨床醫學生對醫患溝通的抵觸情緒,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2.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根據衛生部1988年頒布的《醫務人員醫德規範及實施辦法》中對醫德規範的定義,醫德的內涵壹***包括七個方面: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權利;③文明禮貌服務;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權利;③病人的權利和義務;④病人的權利和責任。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②文明禮貌服務;③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⑤為患者保密;⑥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團結協作;⑦嚴謹求實,銳意進取,鉆研醫療技術[2]。醫德的內容大多涉及醫患溝通領域,為正確有效的醫患溝通提出了質的要求。醫患溝通與醫德猶如形式與內容的邏輯關系,醫德是基礎和核心,醫患溝通是重要的表現形式。醫護人員的醫德修養決定了其醫患溝通的行為方式;反之,醫患溝通技巧的修煉和提升形成了醫患溝通的行為習慣,並內化為醫德修養的自我提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IIME)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 "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之壹就是醫患溝通技能[3]。然而,醫患溝通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僅靠理論教學就能獲得的,而是必須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復訓練才能有效掌握的。因此,目前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欠缺的現狀,究其原因,雖然與醫學生自身的家庭教育、性格特點、對患者的不信任等因素有關,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得不反思當前醫德教育在內容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造成的重大影響。
(1)高校醫德教育課程比重偏低,內容單壹。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與醫德相關的專業課程只有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學2門,總學時***計108學時,僅占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課程體系的5%,而幾門10級醫學專業基礎與技能課程中,醫德教育課程可謂鳳毛麟角。由於醫德教育課程較少,醫德教育不僅失去了第壹課堂的主戰場,也讓學生主觀上形成了 "醫德教育課不重要 "的認識。醫學生普遍重視醫療技能的掌握,對自身醫德修養關註甚少,對校園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更不重視。
(2)高校醫德教育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忽視醫德實踐教學。仍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該校開設的兩門醫德相關課程,不僅壹路以課堂講授為主,而且開設時間都放在大二、大三階段,學生沒有接觸過臨床,對醫患關系沒有感性認識,這樣兩門課程的教學無異於紙上談兵。在第四、第五階段,學生到了臨床,接受的大多是醫技教育,告訴學生如何操作儀器、如何書寫病例等,在實際工作中,醫德教育被忽視了。醫德教育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停留在概念認知上,無疑是教育的壹大敗筆。即使在課堂上,教師也還是課本理論的說教,很少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灌輸的結果是學生即使知道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卻不知道如何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使醫德教育陷入 "授之以魚 "而非'''''''。
(3)醫德教育的對象只是學生,缺乏對教師的醫德再教育。醫德教育的對象應該是所有的醫護人員,道德的獲得過程應該貫穿於每個醫護人員的壹生。醫德教育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在他們走上臨床崗位的時候,而現在卻是教育的末期。而醫德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言傳身教,但在現實中,壹些授課教師自身人文素養不高,壹些不體面、不文明甚至道德敗壞的行為公然暴露在學生面前,這對學生價值觀、是非觀、道德觀的形成影響很大。據調查,90%以上的學生選擇影響學生職業道德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自身缺乏醫德教育,不重視醫患溝通是導致醫學生醫德意識淡薄,忽視醫患溝通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醫德教育體系,促進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提升
醫患溝通技能的提升對於醫學生與患者之間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醫學生的溝通能力也是體現醫學生人文修養、醫風醫貌的重要指標。筆者認為,要提高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可以嘗試以下教育對策:
(1)加快醫德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建立較為完善的醫德教育教學體系。首先,拓展醫德教育的相關課程。醫學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管理者要註重開發更多與醫德教育相關的課程,加大醫德教育課程的比重;其次,將醫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倫理學與心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本來就是交叉學科,將醫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能拓展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平臺,彌補醫德教育第壹課堂薄弱的缺陷,又能促進醫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政治修養和道德修養,促使醫學生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來認識 "醫德教育"。"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以病人為中心 "等醫德理念。
(2)加快醫德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特別是醫患溝通技巧的教學方法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上,還要開展醫患關系經典案例教學、醫患關系情景劇角色扮演教學、臨床醫患關系處理實景演練教學,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使醫學生熟練掌握傾聽、解釋、復述、強調、**** 感情等溝通技巧。醫學院校可以把醫患溝通技巧實訓課程作為醫學生走向臨床的必修課,並將進入臨床的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量化考核,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醫患溝通技巧,使該技巧成為壹種行為習慣,升華自身的醫德修養。
(3)加強教師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和醫德再教育。學生是壹個極大的模仿者,模仿和實踐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手段,老師的壹言壹行對醫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醫院應重視定期對帶教老師進行醫德醫風培訓,使其樹立 "為人師表 "的意識,規範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醫德修養。同時,臨床帶教老師要註重對學生的醫德培養,引導臨床醫學生樹立 "以病人為中心 "的思想,當病人對臨床醫學生挑刺時,帶教老師要用實際行動耐心地向病人解釋,為學生排憂解難,得到病人的理解,同時,也給臨床醫學生樹立良好的醫患溝通。
(4)增加醫學生與患者相處的時間,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臨床接觸真實患者,不僅是對臨床醫學生校內醫患溝通能力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快速提高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最佳途徑。上述問卷調查還顯示,臨床醫學生引起的醫患沖突有近 78.4%發生在實習的前半年。因此,臨床帶教老師應鼓勵臨床醫學生盡可能多地走近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即使遇到拒絕和冷臉,也不要氣餒,實習管理部門還可以制定相應的制度,如建立臨床醫學生日常咨詢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臨床醫學生有機會直接與患者進行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