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蒲公英簡介

蒲公英簡介

蒲公英

拼音名Pugongying

英文名HERBA TARAXACI

Alias Yellow Flower Dicotyledon, Brahmi, Milk Juice Grass

釋名休寧草、金釵草、黃花雙子葉

歷史本品原名蒲公英草,《唐本草》載:"蒲公英草,味甘、微苦。據說"蒲公英草,葉如苦苣,花黃色,破之有白汁,人皆食之"。孫思邈《千金方》作鳧靨,蘇頌《圖經本草》作仆罌,《本草綱目》蒲公英載《蔬菜部》曰"丁、江南北頗多,他處亦有,嶺南絕無。小家布地,四散而生,接地而生,接地而生。小家碧玉地,散落而生。莖、葉、花,絮狀如苣蕒菜,但穗小。幼苗可食"。這段描述和附圖與現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使用的蒲公英植物壹致。

典故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壹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患了口腔潰瘍,乳房又紅又腫,疼痛難忍。但她羞於啟齒,只好忍著。這件事被她母親知道了。當時是封建社會,她母親又缺乏知識,從沒聽說過大姑娘會患口腔潰瘍,還以為女兒做了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大姑娘見母親懷疑自己的貞潔,又羞又怒,更覺得見不得人,於是橫下壹條心,趁著夜色偷偷逃出家門投河自盡了。巧的是,河邊有壹艘漁船,船上有壹位蒲姓老人和他的女兒英正在月光下撒網捕魚。他們救起了女孩,問她為什麽要投河。第二天,小英按照父親的囑咐,從山上挖來了壹種好草,翠綠的長矛形葉子上長滿了白色的絨毛,邊緣參差不齊,頂端長著壹個松松垮垮的白色絨球。風壹吹,它就分開飄在空中,像降落傘壹樣。小英撿來這種草,洗凈搗成泥,敷在女孩的口腔潰瘍上,沒幾天就霍然痊愈了。後來,姑娘把草帶回家種了起來。為了紀念漁家父女,他們把這種野草叫做蒲公英,簡稱公英。

從前,在黃河岸邊,住著壹位姓蒲的官員,他只有壹個女兒,名叫公英,美麗善良,她的侍女翠兒就像她的姐姐壹樣。有壹年,宮英突發高燒,四處求醫,仍不見療效,直到彌留之際宮英才羞澀地告訴翠兒病因是由於乳房脹痛所致,原來她患了口腔潰瘍。小姐去世後,翠兒念及主仆情深,經常到墳前祭奠。第二年春天,她無意中發現小姐的墳頭生出了壹片從未見過的野草,金黃色的花瓣就像公英美麗的笑臉。秋天,野草的種子隨風飄落,撒滿大地。第二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這株野草卻把原野染綠了。那壹年,翠兒不幸也患上了口腔潰瘍,當她在墳前祭拜少女時暈倒在地,朦朧中聽到了壹個熟悉的聲音:"墳頭草不壹般,能治乳腺病,還能救饑荒。"翠兒醒來後又驚又疑,心想莫非小姐在開導自己?她試著采了壹些野草回家吃,果然,幾天後,口腔潰瘍漸漸痊愈了。後來,翠兒用這種草治好了許多口腔潰瘍患者,人們就把這種草的功效和它的來歷聯系起來,認為它是美麗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於是就叫它 "蒲公英"。

來源 本品為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和 Taraxa 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屬的幾個品種的幹燥藥材。

植物形態

1.Taraxacum mongolicum AKA:又名:鳧草(《千金方》)、蒲公英(《唐本草》)、雙子葉堿(《衍義本草》)、蕨堿(《滇南本草》)、黃花雙子葉堿》(《本草綱目》)、《黃花雙子葉堿》、《古方》(江蘇)、《雙影藤》(貴州)、《毛蘿蔔》(四川)、《黃花三七》(浙江)。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Asteraceae 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全白色稀疏軟毛。根深而長,單根或分枝,直徑通常為 3-5 毫米,外皮黃褐色。葉生根,排列成蓮座狀;具葉柄,葉柄基部膨大於葉鞘兩側;葉片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 6-15 厘米,寬 2-3.5厘米寬,先端尖或鈍,基部收窄,下延葉柄狀,邊緣淺裂或不規則羽狀半裂,裂片齒狀或三角形,全緣或稀疏齒狀,裂片間有細鋸齒,邊緣綠色或有時帶綠色或有時帶淡紫色斑紋,被白色蛛形綱毛。花莖長於或稍短於葉片,上部密被白色蛛網狀毛;頭狀花序單生,頂生,全部舌狀,兩性;總苞片多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長 6-8 毫米,寬 2.2-3.3 毫米,先端有壹小角質突起;內層線狀披針形,長 1.2-1.8 厘米,中心寬約 2 毫米,先端有壹小角質突起。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中心寬約2毫米,先端截形,具5齒,下部1/3連成筒狀;雄蕊5管狀;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上,花藥連成筒狀包在花柱外,藥隔向上引出,花藥子房基部尾狀,2室,縱裂,花絲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拉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寬1.5毫米,縱棱,有橫條紋,果實全部有刺,果頂有長約8-10毫米的喙;冠毛白色,長約7毫米。

它生長在山坡草地、路邊、沙質河岸和田野。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陜西、甘肅、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2.中國蒲公英 又名:堿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T. Sinense Dahlst.)--菊科 菊屬

多年生草本,高8~20cm,葉生根;葉柄短,基部膨大呈鞘狀;葉片狹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8cm。葉片狹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8cm,寬1.2~1.5cm,先端尖,基部窄,邊緣近全緣或規則齒狀,頂端裂片戟形,側裂片狹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邊緣疏生細齒,兩面被蛛形綱毛。花莖短,長約 4 厘米,被蛛網狀毛覆蓋;頭狀花序單個,頂生,全部舌狀,兩性;總苞片 3 層,外部 2 個較短,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約 5 毫米,寬約 1 毫米,先端有幾個無刺的突起,內部 1 個較長,線狀披針形,長約 1-1.4厘米長,寬1-2毫米,綠色或紫紅色,邊緣有狹窄的帶白色膜質的稀疏綠毛;花冠黃色,長1-1.2厘米,寬約1。2毫米寬,先端有齒,下部1/3連貫成筒狀;雄蕊5,聚合花藥,花絲短,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長橢圓形,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有縱棱,均有刺狀突起,中部以上較明顯,喙長3-4毫米;冠毛具緣毛,白色,長約6毫米。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於稍潮濕的鹽堿地或田間。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區。

3.芥葉蒲公英

Taraxacum brassicaefolium Kitag.菊科 菊屬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葉生根;葉柄紫紅色,基部膨大呈鞘狀,稍被蛛形綱毛;葉片倒披針形或倒卵形,像芥菜葉,長 15~30厘米,寬 5~10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葉柄狀,邊緣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有稀疏齒,裂片間有不規則細齒,兩面疏生蛛形白毛,老時近於光滑。花莖可長達 45 厘米,基部淺紫紅色;頭狀花序單生,頂生;總苞片 3 層,外 2 層較短,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 6-8 毫米,寬約 3-4 毫米。6-8毫米長,3-4毫米寬,先端有短角狀突起,內總苞片線狀披針形,1.5-2厘米長,2-3毫米寬,先端稍有短角狀突起,邊緣狹膜質;花冠黃色,頂端有5齒狀裂片;雄蕊5。聚傘花序;子房下位,柱頭 2 裂。瘦果倒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有角,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約1.2厘米;冠毛細長,白色,長約6毫米;花期3月至5月,果期5月至6月。

生於山坡、路旁和田野。

分布於吉林、陜西等地。

4.Taraxacum heterolepis

Taraxacum heterolepis Nakai et H. Koidz.--Asteraceae 菊科

多年生草本,高約20cm,葉生根;葉柄基部略帶紫紅色,被蛛形綱毛;葉片倒披針形,長12-15cm,寬3-4cm,先端尖,葉片基部有芒。葉片長 4 厘米,先端尖,基部狹窄,邊緣羽狀深裂,裂片寬或狹三角形,先端銳尖,全緣或有稀疏齒,兩面被蛛網狀白毛覆蓋,老化後近乎光滑。花莖長達 35 厘米,上部被蛛網狀毛覆蓋,下部毛較少,基部呈淺紫紅色。頭狀花序單生;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約10毫米,先端短角狀突起,邊緣疏生蛛網狀毛,內層線狀披針形,長1.5-1.8cm長,先端稍有短角凸起,邊緣狹膜質;舌狀花黃色,長約1.5cm,寬約1.5mm,5齒狀,下部管狀;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倒披針形,長3.5-4毫米,寬約1毫米,有角,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約8毫米;冠毛具緣毛,白色,長5-6毫米。

生於山野。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

5.河北蒲公英

Taraxacum platypecidum Diels - 菊科 菊屬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葉片長倒披針形,長10-13cm,寬2-4cm,邊緣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疏齒,兩面被蛛網狀毛。兩面有蛛網狀毛。花莖通常比葉片長,上部密被蛛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 2.5-3 厘米;總苞片通常有 3-4 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 8-10 毫米,寬 2-4 毫米,中間有深綠色帶,邊緣寬白色膜質,內層長披針形,長約 1.6 厘米,寬約 1.5 厘米。內層長披針形,長約 1.6 厘米,寬約 2 毫米,兩端有小的角質突起,邊緣有濃密的蛛網狀毛。絲狀毛。葉舌黃色,長約1.5厘米,寬約2毫米,先端5齒狀,下部1/5與筒相連;雄蕊5,多雄蕊,花絲分開;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深裂,有短毛。瘦果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4-5毫米,寬1-1.5毫米,有角,上部有刺狀突起,喙長8-10毫米;冠毛黃白色,長8-9毫米;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於長滿草的山坡、路邊和田野。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四川等省。

6.紅莖蒲公英

Taraxacum erythropodium Kitag.多年生草本,高10-16厘米,葉柄短,鮮紅紫色;葉片長倒披針形或寬倒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5-3厘米,先端鈍,基部狹窄,邊緣有規則的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全緣或疏齒,表面有紅色斑點,兩面被蛛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 3-3.5 厘米;花莖稍長於葉片,鮮紅紫色,頂部被蛛網狀毛覆蓋;總苞片 3 層,外兩層卵狀披針形,長約 6 毫米,寬 2-3.5 毫米,內層狹披針形,長約 1.5厘米長,中間寬1-2毫米,先端紫紅色,有壹短的角質突起,邊緣狹白色膜質,光滑或上緣有蛛網狀毛;葉舌黃色,長約1厘米,寬約2厘米,有壹紅點,兩面被蛛網狀毛。 長約1厘米,寬約2毫米,先端5齒狀,下部管狀;雄蕊5,多雄蕊。花絲分開;子房下位,柱頭 2 裂。瘦果狹倒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毫米,有角,上部有刺狀突起,成熟時呈淡黃褐色,喙長8-10毫米;冠毛白色,長約6毫米。

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路旁、溝邊、鹽堿地。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等省區。

7.百合蒲公英

Taraxacum calanthodium Dahlst.--菊科 菊屬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葉柄短,紅紫色;葉片長卵形或長倒披針形,長12-20cm,寬3-6cm,先端鈍,兩面羽狀。葉片長卵形或長倒披針形,長 12~20cm,寬 3~6cm,先端鈍,兩面羽狀,深裂、不規則淺裂或不裂而有不規則缺刻,裂片三角形,兩面無毛或有極少蛛網狀毛。花莖通常長於葉片;頭狀花序全部舌狀,兩性;總苞片 3 層,外部 2 層較短,長約內部苞片的 1/3,頂端有小角狀突起,邊緣窄膜質;花冠黃色;雄蕊 5,聚傘狀;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 2 深裂。瘦果長4毫米,寬1.5-1.8毫米,均有刺狀突起,喙長8毫米;花冠毛白色,長約6毫米。

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於向陽山坡草地或山坡路旁。

分布於河北、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

采收 春至秋季花初開時連根挖出,除去雜質,洗凈,曬幹。

性狀鑒別

主根圓錐形,長4-10cm,直徑3-8mm;表面褐色或紫褐色,有深縱紋及皺紋;質脆,斷面平坦。基生葉多皺縮卷曲,灰綠色至綠褐色,平展後完整,葉片倒披針形,邊緣不規則羽狀半裂,裂片齒狀或三角形,花莖柔軟細弱,常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或總苞,偶爾可見長橢圓形瘦果。氣味輕微,味道略苦。

以葉多、色綠、根長者為佳。

顯微鑒別

1.蒲公英

根的橫切面(直徑 3.5 毫米):最外層為木栓層。韌皮部寬大,約占半徑的 4/5,乳頭和篩管簇排列成持續的環狀輪紋,通常有 6 到 9 個輪紋。木質部較小,約占半徑的 1/5。乳管在縱切面上看是鉸接連接的乳管。

葉片表面視圖:下表皮細胞垂直壁波狀彎曲,角質層紋理隱蔽;有不定形氣孔,非腺毛較多,由6~8(~13)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均為壹種長方形,毛絨長180~570(~750)μm,基部直徑20~24μm,細胞中部有時縊縮或扭曲,兩細胞交界處還有少量細胞,有時有淡褐色內含物,細胞頂端有淡褐色內含物。淺褐色內含物,頂端細胞呈棒狀或長橢圓形,壁薄,上表皮細胞的周壁稍彎曲,葉脈處有許多非腺毛。

2.華蒲公英葉面觀:上、下表皮細胞的周壁略有波狀彎曲,角質層紋理明顯,特別是上表皮的紋理層較密;多細胞非腺毛略少。

3.芥菜葉蒲公英葉面觀:上下表皮非腺毛較多,長160~360μm,基部細胞呈方形,直徑28~36μm,上部細胞呈長圓形。

4.異苞片蒲公英:上表皮細胞和下表皮細胞都很小,外周壁略有起伏彎曲,角質層有紋理。有多細胞非腺毛。

5.河北蒲公英:上下表皮細胞外周壁略起伏彎曲,角質層紋理隱約。多細胞非腺毛比前三者多,長220~600μm,頂端細胞多數呈棒狀,少數呈長橢圓形。

6.紅莖蒲公英 上下表皮細胞與前幾種相似,但多細胞非腺毛較少。

7.百合蒲公英 上表皮細胞垂直壁稍起伏彎曲,下表皮細胞彎曲明顯,角質層紋理隱蔽;多細胞非腺毛比上表面稍多。中間細胞常縊縮。

理化鑒定

1.取本品甲醇提取液 1ml,置水浴上蒸發。殘渣用 1ml 冰醋酸溶解,加醋酐-濃硫酸試劑(19:1)混合液 1ml,觀察顏色反應,由黃色很快變為紅色→紫色→青色→染綠色。(檢查甾醇)

2.取粉末 1g,加乙醇 10ml,冷浸過夜,過濾。濾液蒸幹,殘渣用 4 毫升稀鹽酸溶解,過濾。取濾液 1 毫升,滴加 2 滴改性碘化鉍鉀試液,產生橙色沈澱。(查水溶性生物堿)

3.薄層色譜法

(1)查甾醇 樣品制備:取粉末 250g,加乙醇 500ml,加熱回流 8 小時,減壓回收乙醇溶液至幹,加 10%氫氧化鉀乙醇溶液 30ml 皂化 3 小時,用水 60ml 稀釋,加稀鹽酸使中性,加乙醚 10ml 提取(量同上)。(萃取三次),再用壹定量的水洗滌三次,無水硫酸鈉脫水,回收乙醚濃縮備用,以β-谷甾醇、α-香草醇乙醇溶液作對照。吸附劑:矽膠 G(青島)濕法鋪展,105℃活化 1 小時。鋪展劑:氯仿。顯色劑:5%磷鉬酸乙醇液噴霧,在烘箱中加熱,可見與純品對應的斑點顯藍色。

(2)查膽堿 樣品制備:取粉末 50g,加乙醇 250ml,在砂提器中加熱回流提取,回收乙醇 2/3,加少量蒸餾水濾過,濾液濃縮蒸幹,加甲醇 1ml 使溶解,供點樣用。吸附劑:矽膠 G(青島),濕法鋪展,105℃活化 1 小時。鋪展劑:正丁醇-乙酸-水(4:1:5)。鋪展距離:16.5 厘米。顯色劑:碘化鉍鉀噴灑在膽堿斑點上呈現橙紅色。

化學成分

三萜類化合物

歐當歸的根含有豐富的五環三萜類成分。它們是蒲公英甾醇、假蒲公英甾醇、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蒲公英甾醇、β-amyrin,Zimmermann 從花中分離出了旱金蓮。齊默爾曼(Zimmermann)從山金車花中分離出了山金車二醇,它也屬於五環三萜類化合物。從 T. japonicum Koidz 的根中分離出了 Taraxasterol、α-amyrin、β-amyrin、lupenol 和兩種新化合物 neolupenol、tarolupenol 以及這些醇的乙醇酯。它們分別屬於α-香蘭素醇型、β-香蘭素醇型和羽扇豆醇型。

黃酮類化合物

T.歐當歸花中含有 10 種黃酮類化合物,分別是木犀草素、槲皮素、木犀草素-7-beta-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4'-beta-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beta-龍膽二糖苷、葉黃素-7-beta-龍膽二糖苷、葉黃素-7-beta-D-鼠李糖葡萄糖苷、槲皮素-7-β-D-葡萄糖苷和異鼠李素-3,7-β-D-葡萄糖苷、異鼠李素-3-β-D-葡萄糖苷。最近的研究表明,全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為 1.35%,主要是木犀草素(葉黃素),含量為 0.8%。廣果蒲公英 T. platycarpum Dahlst 含有芹菜素(芹菜甙)-7-β-D-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

香豆素

6,7-二羥基香豆素(橙皮甙、魚藤甙)和莨菪亭是從 T. officinale 的地上部分分離出來的。根部含有百萬分之 80 的香雌醇,具有類似雌激素的活性。將葉片浸泡在 3×10-3M CuCl2 溶液中並靜置 24 小時,可分餾出壹種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化合物,從結構上看,它可能是香豆素類化合物的重排產物。

倍半萜內酯

從歐當歸全草中分離出4種倍半萜酯類化合物,分別為4α,11β-四氫希德內酯B(4α,11β-tetrahydroridentin B)、蒲公英內酯-1′-β-D-葡萄糖苷(taraxacolide-1′-β-D-glucoside)。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11,13-二氫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都屬於案葉倍半萜類化合物,其中三種具有強烈的苦味。0.1% 的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丙酮溶液會刺激皮膚。0.1% 的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苷丙酮溶液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這是蒲公英導致接觸性皮炎的主要成分。在根的苦味中還有壹種對羥基苯乙酸酰化的γ-丁內酯葡萄糖苷,名為蒲公英苷(taraxacoside)、其結構為β-O-[4-O-(對羥基苯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β-羥基-γ-羥基丁內酯,其結構為β-羥基-1′-β-D-吡喃葡萄糖基,是接觸性皮炎的主要成分。

丁內酯,但其藥理作用尚不清楚。

從 T. officinale 的花粉中分離出了植物甾醇

β-谷甾醇、柱頭甾-7-醇和花粉甾醇。根中含有β-谷甾醇和豆甾醇,從花中分離出β-谷甾醇和β-香蘭素醇。從全株中分離出了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葉中含有莰烯醇和環木菠蘿烯醇。

色素

歐當歸的花中含有大量的四萜色素,主要是環氧葉黃素(lutein epoxide)、菊葉黃素(chrysanthemaxanthin)、黃葉黃素(flavoxanthin)和新葉黃素(neoxanthin)、蒲公英葉黃素(taraxathin)。(taraxathin)。

揮發油

T.officinale 的揮發油

對其進行組織培養,收集培養液頂部的蘋果樣香氣進行 GC-MS,鑒定出乙酸丁酯、2-甲基-1-丙醇、正丁醇、4-苯基-1-丁醇、4-羥基-4-甲基-2-戊酮、乙酸、4-吡喃糖基、β-案葉油醇和α-案葉油醇,但均無蘋果香氣,說明不含 T. officinale 的揮發油。它們都沒有蘋果味,說明香氣中還含有未知成分。

通過氣相色譜法比較了 T. japonicum 和 T. albidum Dahlst 的花、葉和根的揮發油成分。結果表明,揮發油的成分基本相同,其中 36 種醇和酚類化合物、14 種醛和酮、7 種酯和醚、46 種烷烴和 14 種有機酸占揮發油的 95%。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在日本椿中的含量高於白椿。

此外,歐當歸還含有原兒茶酸、香草酸、對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以及多種非特異性成分,如多種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多種氨基酸[26]酸和多種糖類。

性味歸經 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癧、目赤、咽喉腫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或煎湯熏洗患處。

藥理作用

有關蒲公英藥理作用的研究較多,但壹般應用於全草粗提物或註射液,單壹成分的藥理研究尚未見報道。主要的藥理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廣譜抗菌作用

蒲公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磺胺類增效劑TMP可增強其抗菌作用。蒲公英熱水提取物(1g/ml)能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膨大,細胞壁增厚,核糖體聚集成團,部分細胞壁破裂,細胞質滲出。這表明蒲公英的抗菌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和蛋白質及 DNA 合成來實現的。

蒲公英的熱水煎劑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普通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和綠膿桿菌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品的煎劑或醇提取物對結核分枝桿菌、炭疽桿菌、單純皰疹病毒、ECHO11 病毒、鉤端螺旋體病也有抑制作用,對各種皮膚真菌和幽門螺旋桿菌也有抑制作用。總之,蒲公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真菌、螺旋體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二、利膽保肝作用

蒲公英註射液或乙醇提取物十二指腸給藥,可增加大鼠膽汁分泌,註射液灌胃也有利膽作用。煎劑和註射劑有降低 CCl4 引起的大鼠 GPT 升高的作用,有減輕肝小葉壞死和肝細胞變性的作用。它還對 HBS-Ag 有抑制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蒲公英對大鼠急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蒲公英能拮抗內毒素誘導的肝細胞溶酶體和線粒體損傷,緩解抗菌素作用後釋放的內毒素所引起的毒性反應,從而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

三、免疫促進

本品煎劑在體外能顯著提高人體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日本學者研究了T. officinale熱水提取物(Tof-cFr),確定其為壹種多糖,具有宿主細胞調控的抗腫瘤作用。與蘑菇多糖的抗癌機制類似,它也是壹種免疫增強劑。腹腔註射Tof-cFr可使小鼠的腫塊變小。

四、其他作用

本品煎劑能提高家兔離體十二指腸的張力,增強其收縮力,臨床也認為有健胃作用。低濃度的蒲公英制劑可直接興奮蛙的心臟,高濃度則有抑制作用;蒲公英有利尿作用,推測這兩種作用與其 K+ 含量有關。蒲公英的提取物低濃度時對離體動脈條有收縮作用,高濃度則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蒲公英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內服葉泡水可催乳,中醫也認為蒲公英有催乳作用,其作用機理有待研究。

五、毒性毒性

蒲公英毒性較低,煎劑口服對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未測,其註射劑對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腹腔註射為156.3±9.0g/kg,靜脈註射為58.9±7.9g/kg。臨床應用廣泛。中醫認為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用於疔毒、乳癰、瘰癧、目赤、咽喉腫痛、肺癰、腸癰、濕熱黃疸、熱淋澀痛等癥。臨床常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I.上呼吸道感染

蒲公英片和蒲公英糖漿可單味使用,也可配伍治療支氣管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鮮葉可搗爛,或加入少許白酒煎煮,治療扁桃體炎和腮腺炎。

二、膽囊炎和急性黃疸型肝炎

蒲公英提取物用於慢性膽囊痙攣和結石病,能改善膽汁的流動,使結石易於排出,並使疼痛減輕。用蒲公英煎劑或註射液治療黃疸型肝炎和無黃疸型肝炎,療效顯著,對肝功能和黃疸指數的恢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三、乳腺炎

本品鮮葉榨汁或浸酒,對急性乳腺炎療效顯著。蒲公英有通乳作用,也有利於乳腺炎的康復。

四、瘡癰腫毒等外科急慢性感染

蒲公英鮮品外用或制成口服液對外科炎癥、中耳炎、結膜炎及燒傷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蒲公英可制成滴眼液用於臨床。

五、胃炎、消化性潰瘍和闌尾炎

本品具有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臨床也證明能治療胃炎和十二指腸潰瘍。可與敗醬草、馬齒莧等配合使用,治療急性闌尾炎。蒲公英還可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真菌感染。

蒲公英註射液可用於內科、外科、傳染科、婦產科、兒科、眼科等。蒲公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在臨床上可代替部分抗生素使用。不過,蒲公英中的哪些化學成分具有抗菌作用,目前還不清楚。

貯藏 放在通風幹燥處,防潮、防蛀。

處方:

l.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水煎服;藥渣搗爛,熱敷外敷。

2.深部膿腫:鮮蒲公英、鮮烏梢蛇、鮮旱蓮草各等量,鴨蛋清兩個,搗爛外敷。

3.治瘡癤:蒲公英、海葵根、犁頭草、野菊花各10克,水煎服。

4.治肝炎:蒲公英12克,茵陳蒿20克,木香、合歡花各10克,車前草15克,野山植果(炒)6克,大黃10克,水煎服,每日壹劑,5~7天為壹療程。

5.慢性胃炎:蒲公英全草15克,水煎2次,酒夫人壹食匙,混勻,分3次飯後服。

6.治療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克,香附30克。每日1劑,水煎服。

7.治療急性結膜炎:蒲公英、金銀花。兩藥分別水煎,制成兩種眼藥水。每天滴眼3-4次,每次2-3滴。

8.治先天性血管瘤:取鮮蒲公英葉、莖的白色汁液,塗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9.治療各種急性軟組織炎癥:蒲公英根莖粉,加凡士林調成糊狀,或鮮草全株搗爛成糊狀敷於患處

食用方法

生用:蒲公英鮮嫩莖葉洗凈,瀝幹千蘸汁,味微苦,口感清香爽口。

涼拌:洗凈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分鐘,撈出瀝幹,用冷水沖涼。佐以辣椒油、味精、鹽、香油、醋、蒜等,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成不同風味的小萊。

制作餡料:蒲公英嫩莖葉焯水後洗凈,稍加攥緊,切碎,加調料調成餡料(也可加肉餡)包餃子或包包子。

飲食

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克,粳米100克,熬煮成粥,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②蒲公英茵陳紅棗湯:蒲公英50克、寸景50克、大棗10枚、白糖50克,制成湯劑,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的上等輔助治療藥物

③蒲公英酸梅湯: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白糖少許,共煎成湯,對癰疽有壹定療效

③蒲公英粟米湯:蒲公英60克,玉米花蕊60克,加水濃縮煎湯或代茶飲,用於治療熱病淋漓不盡、小便短赤等癥

植物蒲公英簡介、生物特性、藥用價值

作者:張艷霞:編輯: scq 時間:2005 年 9 月 6 日 9:6

壹.概述 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別名黃花苗、黃花雙子葉、婆婆納等,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有根草本植物。

1、蒲公英植物形態 蒲公英根呈紡錘形或圓錐形,垂直生長,入土較深,單根或分枝。地上莖不明顯,高 10-25 厘米,全株被白色稀疏軟毛,含白色乳汁。生根的葉子散生,蓮座狀,葉片倒卵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約 15 厘米?5厘米寬,大頭羽裂或羽狀半裂,軸三角形,全緣或有少數齒,頂端稍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無毛或有蛛網狀細軟毛。春季或秋季開花,花莖比葉短或與葉等長,但結果時拉長,有蛛網狀毛;頭狀花序直徑約 3.5 厘米,總狀花序草質,綠色,部分帶紅色或紫紅色,頂端有角或無角,有白色蛛網狀毛;舌狀花鮮黃色,頂端有紅色條紋,兩性,有 5 枚雄蕊、1 枚雌蕊和 1 個下位子房。瘦果倒披針形,土黃色或黃褐色,長約4厘米,有縱楞和橫瘤,橫瘤中部以上有刺狀突起,喙長6-8毫米,冠毛白色,成熟時黃褐色。

2、蒲公英生物學特性 蒲公英是短日照植物,高溫短日照條件有利於抽薹開花;較耐蔭,但光照條件好,有利於莖葉生長。適應性強,對土壤的生長要求不嚴,但以向陽、肥沃、濕潤的沙壤土生長較好;早春地溫1-2℃即可萌發,種子在土溫15-20℃時發芽最快,在25-30℃以上則反而發芽較慢,葉片生長的最適溫度為15-22℃。

3、蒲公英資源分布 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都有野生或種植蒲公英。蒲公英在我國分布較廣,華北、華中、華東、東北等地區的許多地方,春、夏、秋三季,田野、路旁、山坡以及房前屋後,都有蒲公英生長;人工栽培蒲公英的單位或個體也日益增多。蒲公英的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二、蒲公英的用途

1、蒲公英藥用

  • 上一篇:當我的貓第壹次分娩時,我需要註意什麽並做好準備?
  • 下一篇:有沒有哪件事,讓妳對某個明星突然改變了想法和認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