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納豆聯系著中日兩國。納豆源於中國。納豆類似中國的發酵豆、怪味豆。古書(和漢三才圖會)記載有:“納豆自中國秦漢以來開始制作。”納豆初始於中國的豆鼓。
據《食品文化·新鮮市場》(石毛直道著,第101頁)壹書介紹,兩種納豆都與中國有緣。特別是鹹納豆,大約在奈良、平安時代由禪僧傳入日本。日本也曾稱納豆為“鼓”,平城京出土的木簡中也有“鼓”宇。與現代中國人食用的豆鼓相同。
由於豆鼓在僧家寺院的納所制造後放入甕或桶中貯藏,所以日本人稱其為“唐納豆”或“鹹納豆”,日本將其作為營養食品和調味品,中國人把豆豉用鍋炒後或蒸後作為調味料。
納豆傳入日本後,根據日本的風土發展了納豆,如日本不用豆豉而用大醬,或用醬油不用鼓汁。而且由於系禪僧從中國傳播到日本寺廟,所以納豆首先在寺廟得到發展。例如大龍寺納豆、大德寺納豆、壹休納豆、大福寺的濱名納豆、悟真寺的八橋納豆等,均成為地方上寺廟的有名特產。
日本人喜歡食用納豆。他們主要食用鹹納豆與拉絲納豆,關西人喜歡前者,關東人則愛吃後者。拉絲納豆由於發酵方法不同,而出現壹種黏絲,是不放鹽的。
至於拉絲納豆是否來自中國,日本學者有不同看法。不過中國也有不放鹽的納豆,系大豆發酵食品。當然除中國外,尼泊爾、不丹、緬甸等國也有。但來自何方?也許日本土生土長?尚無定論。不過無論鹽納豆還是拉絲納豆,都是使大豆發酵制成。大豆原產中國,而且大豆的發酵加工方法遠在4000多年前巳在中國大地出現,說兩種納豆均與中國有關,井非無道理。
(2)納豆的營養價值。近年來,經日本的醫學家、生理學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質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納豆後,變得可溶並產生氨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種酵素會由於納豆菌及關聯細菌產生,幫助腸胃消化吸收。納豆的成分是:水分61.8%、粗蛋白19.26%、粗脂肪8.17%、碳水化合物6.09的%、粗纖維2.2%、灰分1.86%,作為植物性食品,粗蛋白、脂肪最豐富。納豆系高蛋白滋養食品,納豆中含有的醇素,食用後可排除體內部分膽固醇、分解體內酸化型脂質,使異常血壓恢復正常(《身體科學》雜誌1994年1月號,日本評論社出版,第4頁)。
納豆適合日本的風土。日本人的主食是大米,壹般以粒狀食用。納豆也是粒狀,使日本人備感親切,而且食用納豆幫助消化米飯,並使愛食用精白米飯的日本人不易得腦血管病。
食用納豆前方法很多。在買回的納豆中,壹般都附有芥末和調味料,攪拌壹下,即可食用,多和大米飯壹起吃。也可根據個人喜好加些蔥末、紫菜等食用。由於其營養價值被揭曉,食用者日益增多。
如今由於食品加工技術越來越發達,納豆也被制成許多不同的口味,個人可以根據口味和需要選擇購買。
研究表明,納豆的保健功能主要與其中的納豆激酶、納豆異黃酮、皂青素、維生素K2等多種功能因子有關。納豆中富含皂青素,能改善便秘,降低血脂,預防大腸癌、降低膽固醇、軟化血管、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抑制艾滋病病毒等功能;納豆中含有遊離的異黃酮類物質及多種對人體有益的酶類,如過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蛋白酶、澱粉酶、脂酶等,它們可清除體內致癌物質、提高記憶力、護肝美容、延緩衰老等有明顯效果,並可提高食物的消化率;攝入活納豆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預防痢疾、腸炎和便秘,其效果在某些方面優於現在常用的乳酸菌微生態制劑;納豆發酵產生的粘性物質,被覆胃腸道粘膜表面上,因而可保護胃腸,飲酒時可緩解酒醉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還表明,納豆對引起大規模食物中毒的 "罪魁禍首"---病原性大腸桿菌O157的發育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這壹新學說是由被譽為“納豆博士”的日本宮崎醫科大學須見洋行教授發表的。在"僅限於研究室的實驗結果,但尚未搞清納豆能抑制0157大腸桿菌發育的原理"的前提下,須見洋行教授指出,納豆所含有的食用菌對許多菌種都有阻礙生育繁殖的作用,因此應當對0157大腸菌也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