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i xìng bìng xìng méi dú
2 英文參考nonvenereal syphilis
3 概述非性病性梅毒(地方性梅毒)(endemic syphilis,nonvenereal syphilis)是由螺旋體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非性傳播引起。人與人間的傳播主要通過黏膜接觸被病原體汙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制品等而被傳染。最常見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經治療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三期損害為皮膚、鼻咽和骨的膠性潰瘍。單劑量芐星青黴素治療本病及其接觸者是有效的。不經治療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三期損害為皮膚、鼻咽和骨的膠性潰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很少累及,亦不會胎傳。
4 疾病名稱非性病性梅毒
5 英文名稱nonvenereal syphilis
6 非性病性梅毒的別名
Bejel;endemic syphilis;Njovera;Skerljevo;貝吉病;地方性梅毒;非性病梅毒;endemic syphilis nonvenereal syphilis
7 ICD號:A53.9 7.1 分類感染內科 > 螺旋體病
8 ICD號:A65 8.1 分類皮膚科 > 螺旋體病
9 流行病學非性病性梅毒的病原體為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地方亞種(T.subsp.endemicum),亦稱地方性梅毒螺旋體。人與人間的傳播主要通過黏膜接觸被病原體汙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制品等而被傳染。非性病性密螺旋體病有三種:即地方性梅毒、雅司和品他病。它們流行於經濟十分落後的地區,具有地方性。在流行病學上與性傳播梅毒有所不同,見表1。
10 病因非性病性梅毒的病原體為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地方亞種 (T.subspecies endemicum)亦稱地方性梅毒螺旋體。
11 發病機制人與人間,主要通過黏膜接觸,被蒼白密螺旋體地方亞種汙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制品等而被傳染。亞型地方性螺旋體在體內繁殖。原發皮損罕見。很可能發生在口咽黏膜而不易察覺。最常見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經治療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三期損害為皮膚、鼻咽和骨的膠性潰瘍。
12 非性病性梅毒的臨床表現主要見於北非、亞洲西北部和地中海較幹旱地區。主要見於兒童,通過皮膚接觸、親吻或用汙染的飲水用具傳染。主要侵及皮膚、黏膜和骨骼系統。原發皮損罕見。非性病性梅毒臨床表現頗似性傳播梅毒。
壹期口腔病竈不易被察覺;
二期損害最為常見,表現為口咽部黏膜斑,口角開裂性丘疹,濕疣(condylomatosis),骨膜炎和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手掌及足底部常有角化過度。腋窩和腹股溝可見散在丘疹、濕疣樣皮損,也可見泛發性丘疹,不癢。全身淋巴結腫大,長骨的骨及骨膜炎可引起夜間腿痛。不經治療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
三期臨床癥狀更為突出,包括皮膚、鼻咽部、骨等處出現樹膠腫性損害,這種破壞性損害即稱為毀形性鼻咽炎(gangosa)常多於雅司。餵養感染性要兒的母親還可見 *** 樹膠腫(gumma)。由本病病原體引起的心血管或神經梅毒病例曾有報道,但極罕見。實際上所有患者的初期感染都發生在兒童期,不存在妊娠期婦女的血流感染,因此極少有先天性病例。
13 非性病性梅毒的並發癥非性病性梅毒常並發毀形性鼻咽炎(晚期)。
14 實驗室檢查依據皮膚或黏膜標本直接暗視野顯微鏡下找螺旋體陽性和血清學檢測有無相應抗體的存在。
15 診斷對生活在流行區的有慢性皮膚及骨損害的患者應疑為地方性梅毒可能。診斷本病依據皮膚或黏膜標本直接暗視野顯微鏡下找螺旋體陽性和血清學檢測有無相應抗體的存在。由於蒼白密螺旋體三種亞種在形態、抗原結構,甚至 DNA 同源性方面基本相同,無法將它們各個區別。因此,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資料加以診斷。
16 鑒別診斷晚期患者需與梅毒、雅司、品他病相鑒別。
17 非性病性梅毒的治療單劑量芐星青黴黴黴素素 120萬U,肌內註射,治療本病及其接觸者是有效的。
18 預後不經治療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三期損害為皮膚、鼻咽和骨的膠性潰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很少累及,亦不會胎傳。
19 非性病性梅毒的預防預防非性病性梅毒必須在流行區開展大規模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同時要改善公***衛生條件、提高社會經濟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20 相關藥品芐星青黴素、青黴素
治療非性病性梅毒的穴位 傍光俞穴,可使平靜狀態的膀胱收縮,或使其節律收縮增強,非穴位對照點壹般不影響膀胱功能。治療遺尿:以針刺膀...
膀胱俞;使處於節律性收縮狀態的膀胱收縮增強,內壓升高。非穴位對照點壹般不影響膀胱功能。針刺膀胱俞以及中極...
髖骨紅(HE)組織化學染色方法觀察病竈局部皮膚組織炎性病理反應,應用RTPCR技術檢測IL1β、IL...
分中紅(HE)組織化學染色方法觀察病竈局部皮膚組織炎性病理反應,應用RTPCR技術檢測IL1β、IL...
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