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的病原體是由原生動物葫蘆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而引起的。它是南瓜屬原生動物中的壹種纖毛蟲。顯微鏡下,成蟲體內有壹個馬蹄形細胞核。幼魚只有大的圓形、橢圓形或桿狀細胞核。昆蟲軟而可塑,形狀多變。該病是觀賞魚最常見的多發病之壹,其特點是感染快、流行廣、危害大。查看條目圖冊
癥狀發生簡介、環境處理方法、病害癥狀防治及防治介紹、癥狀發生簡介、環境處理方法、病害癥狀防治及防治介紹
白斑病是魚類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壹,多發生在深秋和初春水溫低的季節,鯉科和葉蟬科的熱帶魚更易感染。白斑病又叫小瓜病。小瓜蟲(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身體呈球形,覆蓋有纖毛。直白斑(5片)直徑約0.8mm,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18-23℃的水溫下,瓜類經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下,吸取魚組織的營養,刺激魚分泌大量粘液,於是在魚表面形成白色膿包,遍布魚全身。熱帶魚患此病時,首先鰭上出現白斑,魚顯得行動遲緩,浮在水面上,很少活動。或者經常側身遊泳,在水草和沙礫旁快速撓癢癢。嚴重時,魚會長滿白斑,停止進食,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病程壹般在5~10天左右。白斑的形成不是產卵。它有壹個生命周期。當人們看到魚身上的鹽粒時,就是它被吸收在魚皮上的階段。在此期間,它是耐藥的。當它裝滿時,它會與魚分離,落到缸底。這種寄生蟲產生壹層保護膜,形成壹個包囊,裏面有10條幼蟲(放大鏡40倍可以看到)。它們分裂繁殖,壹個可以變成1000多個個體。它們會尋找魚類作為載體來提供它們的食物,整個過程高度依賴於溫度。由於葫蘆科植物不耐高溫,壹般在25℃以上就停止發育,當水溫上升到28~30℃時就會自然死亡。所以,對於患有白斑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並不太麻煩。只要水溫保持在28~30℃左右,壹周後魚體表的包囊就會全部脫落。如果此時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藥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硝酸亞汞作為藥浴。對重病魚,可用2ppm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當病魚癥狀消失後,應及時更換淡水,避免魚汞中毒時間過長。要預防這種疾病,只需保持水溫在25℃以上即可。在引進新魚時,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再放入魚缸,壹般可以預防白斑病的發生。白斑病(6張)編輯這壹段癥狀白斑病:在發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堅硬的物體,希望能趕走討厭的病原體。病魚的體表、鰭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比較瘦,浮在水面上或者集群的角落裏,很少活動。後期體表覆蓋壹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該路段環境白斑病的發生環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壹般發生在65438+2月至次年6月。水溫14-25℃時,是瓜類繁殖最適宜的溫度,也是病害發生的季節。但當水溫低於10℃或高於28℃時,瓜類幼蟲發育停止或逐漸死亡。早期發現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輕微的癥狀。可以把魚撈起放在30~32℃的溫水中,因為白點蟲在這個水溫下無法生長。此外,還可以用10%鹽溶液對1000斤水進行藥浴3天,即可痊愈。編輯這壹段治療白斑:不管用什麽藥,都要先把水溫提高到30度。我們可以利用葫蘆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魚體表面產生的孢子迅速成熟,加快其生長速度,使其從魚體表面脫落。治療藥物:1。也可以在5%的鹽水中浸泡幾天;2。或者每天浸泡在2ppm甲基藍溶液中6小時;3。用0.05ppm孔雀石綠和25ppm甲醛溶液混合處理效果較好。4。或在28-30℃的鹽酸奎寧溶液中浸泡3-5天;5。或者浸泡在百萬分之二(2ppm)硝酸亞汞溶液中30分鐘;6。或用濃度為50-70 ppm的氯化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每日2次。白點消失後,還是要用壹段時間的藥物,才能殺死不附著在魚身上的小瓜蟲。註意:硝酸亞汞和孔雀石綠是劇毒產品,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容易致癌。因此,在治療其他疾病時,不建議使用,應避免使用。註:孔雀石綠化學名稱為堿性綠,分子式為C23H26N2,分子量為346.4,工業上可作為綠色染料。但魚病也有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漁場),可用於多種魚類體外寄生蟲和病原體(包括黴菌、細菌、皮膚和鰓吸蟲感染等)。).臨床上已證明有效的疾病有白斑病、水黴病、絲蟲病、皮膚粘液病等。註意:升汞是壹種外用藥,浸泡也是壹種外用方法,主要是掌握好濃度和時間。初期只能擦身體的幾個部位,後期就全擦了,所以稀釋後擦和浸泡是壹樣的。擦只是局部的,不需要稀釋,因為擦是先把魚撈出來,所以魚不要長時間脫水,稀釋擦完後馬上放入水中,會失去功效,作用不大。所以局部可以擦,但不要稀釋。如果是全身的話,應該是泡過的。因為全身擦,擦腮比較難,操作起來也比較困難。操作不慎也會對鰓造成創傷。編輯本段,防治白斑病。因為瓜蟲不耐高溫,25℃以上就會停止發育,當水溫上升到28~30℃時,就會自然死亡。所以,對於患有白斑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並不太麻煩。只要水溫保持在28~30℃左右,壹周後魚體表的包囊就會全部脫落。如果此時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藥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硝酸亞汞作為藥浴。對重病魚,可用2ppm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當病魚癥狀消失後,應及時更換淡水,避免魚汞中毒時間過長。要預防這種疾病,只需保持水溫在25℃以上即可。在引進新魚時,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再放入魚缸,壹般可以預防白斑病的發生。通常將水溫升至32℃,用藥物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如果及時治療,治愈率可達100%。用1%生理鹽水或慶大黴素浸泡約15分鐘,每天壹次,連續幾天。或者每天浸泡在2ppm甲基藍溶液中6小時;或在28 ~ 30℃的鹽酸奎寧溶液中浸泡3 ~ 5天,可取得良好效果。(1)換水時要註意溫差過大,導致魚著涼,讓病蟲害乘虛而入,侵襲魚。(2)充分利用小瓜蟲24小時不找寄主就能自行死亡的弱點。養金魚的水要暴曬或靜置2-3天再用。這是預防小甜瓜病害的最好方法之壹。白斑病(3)用每立方米水0.05-0.1克硝酸亞汞全池(槽)噴灑,或在水溫低於15℃時,將0.01克硝酸亞汞放入50公斤水中,將病魚洗凈約0.51小時,再用等溫淡水洗凈,放回原處。但需要註意的是,硝酸亞汞有毒,應慎用。特別是小魚對藥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魚弱,要適當降低藥液濃度,適當縮短浸泡時間。(4)在10千克水中釋放0.5-1毫升紅汞(即醫用紅汞),給病魚洗澡5-15分鐘。如果顏色沒問題,可以直接用氯化汞擦局部或全身。用淡水洗凈後,放入清潔淡水中飼養,或按L立方米水(即l000公斤)撒入3-5 (g) ml氯化汞,使池(槽)中的水濃度為3-5 mg/L,2-3天後,視病情,可使用上述浴洗方法壹次,再改用清潔淡水(淡綠水)飼養。同時延長日照時間,適當提高水溫,停止進食,增加氧氣,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5)根據葫蘆不耐高溫的特點,放在太陽下,水溫升到30℃時,在魚全身擦壹次氯化汞,然後用淡水洗凈,放在潔凈、恒溫、淺綠色的水中撈出,餵食,停食曬1周,再換淡水看恢復。(6)在20-26℃的水溫範圍內,每立方米水(1000kg)用0.3g或0.4g孔雀石綠溶液給病魚洗澡2小時,可殺死小葫蘆,對金魚也是安全的。【1】編輯該病在草魚(1)中的癥狀及防治,病原:多裂小瓜蟲(2),發病規律及危害:是我國分布廣泛、危害較大的魚病之壹。瓜類的適宜繁殖溫度為15~25℃,故該病有明顯的發病季節,南方春、秋、初冬為流行季節。該病無宿主特異性,任何淡水魚均可發病和被攻擊。(3)癥狀:病魚的體表和鰓瓣上布滿白斑蠕蟲和包囊,肉眼可見。體表頭、軀幹、鰭上粘液明顯增多,並與蟲體混在壹起,似有薄膜,表皮被侵蝕。當鰓上有大量寄生蟲時,粘液增多,鰓絲末端貧血。病魚在水中反應慢,遊得慢,不時與固體物體摩擦,很快死亡。(4)、預防措施:a、預防:①合理密植,對魚種進行消毒;②放養魚塘前,用生石灰徹底清洗池塘,進行消毒。b處理:全池噴灑福爾馬林(15 ~ 25mg/L),隔天1次,連續2~3次。[2]中華鱉1。疫情:發病季節為8月-10,控溫栽培可全年發病;病程5天-15天。溫度不適宜時,可達30天。這種疾病正在爆發。通常水質偏酸,溶解氧較低。如果放養密度超過每平方米5O,就容易患白斑病。發病水溫25℃-30℃,流行範圍全國。如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達100%。幼鱉易患此病,病程壹般為7天-15,部分病例可持續壹個月以上。2.病原體:白斑病的病原體為蘇北氣單胞菌(傳統名稱為溫和氣單胞菌)。3.癥狀和病理變化:小龜的頸、背、腹、四肢角質下有小米、綠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黃色斑點,皮損略向外突出,刮去皮損後可見奶酪樣物體。4.預防方法:預防:適宜的放養密度為早期稚鱉每平方米不超過60只,投餵時間不超過30天。改善水質,保持pH在72以上,溶解氧保持在每升水3 -4毫克。稚鱉的水體可以用硼砂或碳酸氫鈉調節。先以百萬分之2-5的濃度噴遍全池,不夠時反復噴。幼鱉可耐受2O至百萬分之二十五的濃度,不宜使用生石灰,應使用0.002%濃度的呋喃唑酮浸泡消毒,而幼鱉在水溫20℃以上時,應浸泡30分鐘至40分鐘沖洗。水溫低於20℃時,浸泡40分鐘至5o分鐘。用百白靈防治:以百萬分之2-4的濃度全池噴灑3天,然後投餵。每50公斤幼鱉每天給予1 g -2 g,連續5 -7天,治愈率可達95%。處理:1.2至2.5 ppm呋喃唑酮全身噴灑。將濃度為65438+百萬分之0.5至2.5的紅黴素全池噴灑。通常服藥前將水調至pH7.5,紅黴素即可見效。分別用百萬分之五的余光靈和治木靈灑滿池水。這兩種藥物均為四川省產品,李女士試用用於防治白斑病,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