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學的角度,運用音韻、文字、訓詁、註釋等手段對《黃帝內經》進行整理,是開展《黃帝內經》各項研究課題的基礎。唐代名醫王冰評點《黃帝內經》,松石校訂《黃帝內經靈樞》,都對《黃帝內經》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王冰在整理《蘇文》時做了大量的補充和修改,松石也在《靈樞》幾近失傳時整理了《家集》。因此,後人常質疑此版《內經》中某些內容的可靠性。
幸運的是,有壹本叫《黃帝內經太素》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楊尚山。初唐時,他對《黃帝內經》(靈樞和蘇文)中的經書進行了重新分類和註釋,將其分為三十卷,在世界範圍內出版,命名為《黃帝內經太素》。該書雖對《靈樞》和《蘇文》中的經書進行了分類,但幾乎囊括了唐代保存下來的《黃帝內經》的全部內容,原文未作改動,是研究《黃帝內經》的可靠材料。宋代著名學者林逋在校勘《蘇文》、《A-B經》、《脈經》等醫書時多使用該書,並給予高度評價。可惜《太素》這本書流傳不廣,南宋以來國內幾乎沒人見過它的真面目。
到了明清時期,學術界大多將其視為失傳之書。清朝光緒中期,出現了奇跡!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員楊守敬發現,日本寧納寺收藏的論文還有三年的舊本(相當於中國唐代光啟三年,即公元887年)!雖然不完整七
卷,楊仍如稀世珍寶,遂寫而帶回。寧納寺舊抄試卷《黃帝內經太素》的重新出現,立即在國內醫學界引起轟動。此後,被中國復制的《太素》不斷出版,流傳甚廣,研究之風日益高漲。但由於當時科技的限制,無法出版影印版,於是原本就不完整的舊稿越傳越錯,幾十年都沒有好的抄本問世。
蕭炎平,晚清學者,精通儒學,擅長醫學。《黃帝內經》“從醫數十年”,對這部醫典非常重視。他在失傳歸來的《黃帝內經》中見到後,下大力氣編纂《莫之誌》,並廣泛使用《靈樞》、《經》、《傷寒論》、《晁氏病源》、《千金》、《外臺秘笈》、《壹心方》等書籍,對進行了多年考證。該書遣詞造句、引經據典,40余萬字,成為當時國內最完整、最細致的版本。蕭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系統整理《黃帝內經》,為中醫經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蕭的《太素》校勘本在學術界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威性,但對國內學者來說,缺失的多達七卷是壹大遺憾。近年來,中國與寧納寺的學術交流越來越多。久聞《太素》原版發現16、21兩卷,22卷九針、十二針兩卷,為國內中醫學者所關註。1979年,中醫研究所的王學泰先生訪問日本,得到壹本日本1971年在寧納寺重印的《黃帝內經太素》,其中包括缺失的16卷和26438卷。次年,薛泰先生將這三卷取出影印,命名為《殘卷再現黃帝內經太素》,作為內參資料在中醫界公開,為國內學者研究太素提供了寶貴資料。
幾年前,王洪圖教授有幸得到了日本朋友小尾先生的丈夫贈送的《黃帝內經太素》影印本。
這本書是Kosobe的丈夫Tadashi Nagata寫的(即照片副本)。),其原著為著名的寧納寺《太素》,版本價值很高,可謂太素現存版本中的極品。欣喜之余,我們馬上把這本書和小本的《太素》做了初步對比,發現它不僅能填補16、21、22卷的空白,還能填補3、8、10、12、65438+卷的空白。為了讓更多的中醫界同仁和中醫愛好者看到內容最全的新版《太素》,我們對《小本》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和補充,以期對中醫學術研究和發展有所裨益。
本次補充修正的風格和工作簡述如下:
1.《黃帝內經太素》的這次補校,是以民國十三年蕭炎平刻本(簡稱“小本”)為基礎,以小部先生監督校訂和日本築地圖書館影印的寧娜姬寺論文(簡稱“寧娜姬寺本”)為主校,以王學泰先生1971參考日本勝文堂,對於省級文本,這本書是在“腳註”和“
以上作品在編者註中引用時,均為縮寫,請註意。
2.肖延平原書未收之處,此次增補的內容均與現行版《黃帝內經蘇文》(明代顧從德1956抄人民衛生出版社)、《靈樞經》(明代趙復鞠婧堂1956抄人民衛生出版社)校勘,部分章節還與《針灸甲乙經》校勘。學校加到哪裏,就按照蕭的風格加到各個版塊。
編者按”來解釋。為了節省文字,前三本書分別稱為《靈樞》、《蘇文》和《A-B經》。
3.書中所有漏字都標有“□”,每個“□”代表壹個漢字;如書中失字數不詳,則以“□………”表示。
4.這次校對中所有的問題、疑點或必須說明的東西,壹般都有腳註說明。原曼主編的《黃帝內經太素》有很多註腳和精辟的解答,所有用戶都標註了“曼維本朱越”的字樣。
5.這本書沒有根據經文分成幾節。每當楊尚山作註時,新加壹段,小燕平《平陰》附楊註(前壹格);蕭炎平在沒有楊註的經文上加“平壹”的地方,用“[]”括起來,不分段。
6.為了方便閱讀,整本書由豎排改為橫排,並重新標點;所有經書都用黑體印刷,所有楊尚山的註解,“平按”和“
編者註”是用宋體印刷的,以示區別。
7.書中盡量使用標準簡化字,如藏(臟)、符(福)、回(回)、閑(散)、怪等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全部改為簡化字,不再校對。但有些詞,如酸(酸)、官(圓)、糗(悶)、歐(歐)、吉(俯)、豪(毫)、夏(扛)、葉(躲),經常與《靈樞》、《蘇文》等書交叉對照。有些字,蕭的連壹是註,所以蕭註家用的是原話,沒有涉及的就改了,如易(次)、聶(齒)、齊(臍)、支(肢)、方(仿)、支(指)等。,沒有附加註釋。
8.寧納寺本和盛文堂本《黃帝內經太素》中有許多“之”字,如“吳冶”為“吳冶”;“道生”為“道生”;“善惡也”作“善惡也”等。,壹般沒有附加註釋就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