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字巽臣,河北省玉田縣人,其代表作《醫林改錯》二卷,記載了有關古人在人體解剖和臟腑生理功能方面的錯誤,並詳細論述了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並通過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活血化瘀之法進行了闡述,形成了活血化瘀之法臨床應用的完整體系,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壹套完整的活血化瘀法臨床應用體系。
活血化瘀基本方
王清任創制的活血化瘀方中,有8方直接命名為 "活血"、"化瘀",與目前廣泛應用的補陽還五湯中的藥物相似。與廣泛使用的 "補陽還五湯 "中的藥物相比,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基礎方,即 "桃紅四物湯"(見表 1)的變化。
方中桃仁,《藥物化學》雲:"歸肝經,主破血蓄,逐月水而遍身痛,肢木痹";紅花,《本草綱目》雲:"活血潤燥,止痛,消腫,通經";芎歸,《本草匯言》雲:"上行頭止,下行調經,中開郁結,血中氣藥";赤芍,《本草備要》雲:"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癖";當歸,《景嶽全書?本草正》雲:"其味甘而重,故能專補血;其氣淡而辛,故能行血脈,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
補氣活血化瘀法
以治療半身不遂的名方為例,王清任認為 "半身不遂者,日之本也","人坐而轉,賴元氣,元氣足則強;元氣弱則虛。元氣足則有力,元氣弱則無力。......,實因氣虧半身不遂"。說半身不遂是元氣不足、經絡不通的根本,也承認 "元氣虛弱,則不能達於血脈,血脈無氣,則留而為瘀"。故重用黃芪補元氣,用藥量以四兩為宜,氣血並重,桃仁、紅花、赤芍各只用壹錢,以達血行載氣,並輔以搜風通地龍,諸藥合用,氣行血行,瘀血頓除。
清熱活血化瘀法
此法以解毒活血湯最具代表性,王清任謂其主治 "瘟疫從口鼻入氣管,氣管中血脈不通,必氣血凝結,壅塞津門,水不得出.......治宜解毒活血湯,活其血,解其毒"。方中連翹、甘草、生地清熱涼血解毒,赤芍、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再伍葛根、柴胡、枳殼舒筋護陰清熱。通經祝由湯、懷繡祝由湯亦用此法。
理氣活血化瘀湯
理氣活血化瘀湯,以少腹逐瘀湯為代表方,王清任認為 "膈之上,脘中充血,故曰活血"。膈之上,心、肺、宗氣聚集,全身氣血運行之始,故胸中瘀血致氣機不暢;或呃逆日久不止,或煩躁易怒。胸中瘀血為血瘀所致,可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或呃逆日久不止,或煩躁易怒。胸中瘀血,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當歸、生地養血活血,合疏肝理氣,調和四逆散之肝脾,更有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導胸瘀血下行。"除用祛瘀藥物外,再入香附疏肝利膽理氣,枳實對沖調理胃腸氣機,以助腹部局部瘀血消散。
溫陽活血化瘀湯
王清任治療婦科虛寒、瘀血內阻的腹部瘀血湯為代表評價本方、"去病、去種、去胎盡善盡美,真良方也。"廣泛用於婦女小腹疼痛、脹滿、腫塊、月經過多、痛經、小腹疼痛等癥。廣泛用於婦女腹痛、腹脹、腫塊、崩漏、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多因情誌失調、風寒濕邪侵襲及飲食勞倦等,最終至血瘀內阻,小腹逐瘀湯方中炮姜溫散胞中之寒,茴香溫散寒氣止痛、官桂氣厚純陽,清火消積,三藥合用重在溫散沖任,再伍活血化瘀之品,故對寒滯下焦、沖任失調的多種婦科疾病療效較好。
王清任豐富和發展了血瘀證的理論和治法,其立法氣血、辨證重瘀、治血精益求精的學術特色,是中醫血瘀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辨證論治患者身體各部位瘀血證候的診治方法,為現代血瘀學說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項目名稱:雲南省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項目大眾傳播系列活動--"杏林大觀園-杏林趣事"
實施主體:雲南石林杏林大觀園
實施主體: 雲南石林杏林大觀園
編輯: 蘭桂華、李興德、劉萍、趙廷龍
主編: 張曉蓓 負責,版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