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第二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偏大,高加工度、高科技化趨勢不明顯。19 年前,浦東開發開放堅持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功能拓展和發展方式轉變,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全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起到了引領作用。優先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和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市產業結構合理化中發揮了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創意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發展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產業亮點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截至 2007 年底,中外金融機構總數達 493 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 1280.52 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達 1280.52 億美元,新批外商投資項目 1254 個,吸引合同外資 4.9.49億美元,占全市總量的1/3;第二產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大量外資、外技術的進入,推動了上海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帶動了汽車、通訊、精細化工等產業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包括汽車、通訊、精細化工等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創新經濟快速發展,包括高新技術產業、軟件產業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2007 年,總量達到 2700 億元,研發機構迅速聚集,達到 223 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 624 家。2007 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 96 家,總量占全市壹半以上。開發開放為浦東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以現代農業為基礎、設施農業為依托的都市型第壹產業初具規模,鄉鎮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農村經濟總量居全市郊區縣首位。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四個國家級重點區建設不斷推進上海城市功能拓展,發揮核心功能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和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標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中國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全的地區之壹,流通經濟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物流網絡遍布165個國家和地區,集聚了證券、期貨、鉆石、產權、石油等10多個全國性要素市場、以股票、貨幣、債券、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市場等為主體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日趨成熟,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的中心地位。張江高科技園區擁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設施。擁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引進了壹大批國內科研、教育機構入駐,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盟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張江正在成為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科技創業人才、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集聚基地、產學研結合綜合改革試驗基地,吸引了15家科研院所、70多家創新型企業入駐,成為上海科技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發展的重要平臺。外高橋保稅區逐步拓展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三大功能,引進了2000多家貿易企業和60多家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物流配送功能進壹步增強,現代航運和港口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保稅區和新興港口。18 年前,外高橋保稅區已批準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物流中心。18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累計批準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50個項目,其中1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保稅區。區內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838億元,占全國保稅區的55%,成為中國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長三角乃至全國眾多進出口企業從中受益。保稅區的加工貿易、倉儲配送、商品展示和運輸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金橋出口加工區已成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之壹,吸引了340多家中外資企業入駐,150個現代制造業項目相繼投產,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 70%。先進制造業帶動效應明顯,5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金橋投資了79個項目。
以浦西為 "龍頭 "推動產業調整,達到相互促進、加快發展的效果。壹批老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層次,成為上海建設產業新高地的重要力量;壹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通過募集發展基金,改善了資本結構,實現了產權制度的轉換;壹批國企在要素市場中整合各方面資源,規範市場進出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壹批國企在產業市場中完善資本結構,實現了更好的場機制;壹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有進有出,進行戰略調整,建設支柱產業生產集群,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促進了產業的整體進步。同時,大量混合經濟、非公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用工等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通過浦東的輻射作用,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上海的產業層次,特別是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金融保險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上海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進壹步拓展。資本市場在不斷規範中持續發展。
通過浦東開發開放,上海的城市功能和性質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相對單壹的工業生產基地向國際多功能中心轉變。上海的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整體經濟結構得到優化,進而全面提升了整個上海城市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浦東高起點、高強度、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為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布局
從上海傳統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在市區,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和產品的配套化、規模化。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上海不僅按照科學規劃,把浦東新區建設成為發展布局結構合理、綜合交通網絡發達、市政公用設施完善、通訊系統便捷、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新區,而且按照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對上海6300平方公裏的城市空間進行新壹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約5平方公裏的中央商務區為城市核心層,主要發展金融、貿易、信息、管理等高層次第三產業;第二層約 30 平方公裏的中央商務區,成為集聚全國名、特、優商品的主要商業區;第三層約 100 平方公裏的中心城區,以第三產業和居住為主,保留部分無汙染的城市型工業;第四層約 1000 平方公裏的輔城。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業,集中建設9個市級工業園區和壹批大型居住區;第五層約5000平方公裏的郊區,主要發展第壹產業和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形成壹批產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初步形成支撐多功能、高端化發展的城市形態布局。
浦東開發開放以相對自由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和完備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外資,成為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紐帶。利用外資不僅成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主要杠桿,也成為城市建設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資金的1/6來自外資,浦東超過70%。上海的舊區改造按歷屆政府100年左右的正常劃撥完成土地批租後10年基本利用外資。按照 "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 "的要求,上海抓好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建設,加快城市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建設,進壹步加強浦東新區與周邊區縣和長江三角洲的聯系,浦東交通樞紐和信息樞紐地位進壹步強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壹、二期工程建成投產,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世界第三。壹批高速公路、黃浦江過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快速幹道、輕軌等現代交通幹線與新區內密布的各級道路相連接,形成便捷暢通的網絡,與機場、海港、鐵路、內河航道、黃浦江越江工程(橋梁、隧道、地鐵等)****,形成立體綜合交通體系。由內環線、外環線、市郊幹線公路、東西發展軸等組成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將浦東和浦西聯系在壹起,真正成為上海建設 "四個中心 "的功能載體。
(三)提升城市服務功能
浦東開發開放後,按照建設 "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和沿江經濟帶 "的要求,上海制定了 "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同興 "的發展思路。上海制定了 "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同繁榮 "的區域經濟合作方針,提出讓兄弟省市****,享受浦東開發開放的資源,要 "打好長江牌、中國牌、世界牌",要在服務全國中發揮作用。提出要讓兄弟省市***享受浦東開發開放的資源,要 "打好長江牌"、"中國牌"、"世界牌",在服務全國中加快自身發展。同時,制定了壹系列鼓勵和吸引外省市企業來滬發展的政策。對落戶上海的外資或外企壹視同仁,給予 "國民待遇",並在投資計劃、進出口、財稅、戶籍、用地、融資等方面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在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積極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業參與浦東開發。這些項目絕大多數成為浦東對外交往的 "窗口"、改革開放的 "試驗田"、內外資企業嫁接的基地,帶動和促進了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為充分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中的輻射作用,上海不斷完善以 "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 "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樞紐港在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功能;充分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中的輻射作用,不斷完善以 "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 "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樞紐港在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功能。通過建立鉆石交易、黃金交易等新型要素市場,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形成了服務功能;努力提升浦東在人才引進、培養和科技發展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上海的振興,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使上海初步成為全國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
浦東的開發開放為周邊省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央政府對浦東開發給予的壹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將投資方向選擇到浦東及其周邊地區,浦東在奉行重點吸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投資戰略的同時,使壹批中小資本向浦東周邊方向投資,從而使長三角地區特別是蘇南地區成為浦東開發的最重要區域。長三角特別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中國逐步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到上世紀末,長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均跨入高速增長行列,成為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浦東作為上海 "四個中心 "功能的重要承載區,為提升上海服務全國的功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