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當今社會,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生活節奏加快......。曾經存在過的生活只能作為壹種美好留在記憶中,而蘇州人對於糟貨的喜歡,可以說是深入骨髓,無法改變。
蘇州的糟貨雖然人如其名,但其貌不揚。哪怕是壹口大鍋,或者壹大堆在那裏,也無法讓人聯想到美食。但不得不說,味道真的很迷人。
很多人都說,蘇州的糟貨其實就是鹵貨,的確,眼睛看上去,確實很像。而且制作工藝也很相似,都是鹵煮出來的醬貨。
但往往就是這些細微的差別,成就了食物味道的不同,這也正是糟貨的迷人之處。
在蘇州,"糟 "和 "貨 "是兩個部分。壞 "是指用酒糟做涼菜的壹種方法,"貨 "是指所有用酒糟做的涼菜的總稱。
由此看來,蘇州的 "糟貨 "雖然有生糟和熟糟之分,但總要做成涼菜來吃。而且,壹定要有酒的味道。
今天,老余從蘇州的 "糟貨 "中,精選了四種比較有特色、吃得比較多的,介紹給大家。
糟鵝是所有 "糟貨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蘇州壹代人的最愛,《紅樓夢》中曾有賈寶玉吃糟鵝掌的描寫。
最正宗、最美味的糟鵝,壹定是用太湖鵝做的。與獅子頭鵝肉瘤大不同,太湖鵝全身沒有肉瘤,肉質緊實細嫩,個頭相對較小。
而且由於它的額骨比其他品種的鵝要軟,所以在品嘗鵝肉的同時,咀嚼鵝骨也是壹種享受。味道鮮美,越嚼越香,十分可口。
有人說,做糟鵝的糟湯壹定要用陳糟。更誇張的是,最好用三年前的陳糟。
而吃糟鵝,也是很有講究的。壹定不能隔夜!壹旦過夜,糟鵝的美味就會蕩然無存。
似乎每壹種食物都能稱得上美食,不能只看外表,深究其內,大有講究。也許這就是它的特別之處吧!
蘇州的糟雞與廣東的白切雞十分相似,其特點是鮮嫩。但白切雞是經過 "三浸三放 "制作的,而糟雞則是先在沸水中焯5分鐘放血,再繼續加水燒開,以小火煨20分鐘方可完成。
因此,廣東白切雞中非常有名的 "骨血線紅",在白切雞中是不存在的。說白了,糟雞是在保證雞肉脆嫩的基礎上充分煮熟的。
又因為蘇州糟雞的糟湯是用 50%的糟燒酒和紹興的香糟熬制而成,所以糟雞有壹種特殊的酒香。而且由於在湯中浸泡的時間較長,其味道更加濃郁,有別於白切雞的清淡。
其實,關於第三種糟貨,老余原本想說的是糟鴨。但鴨和雞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並無特別之處。於是,我想到了 "糟豆"。
畢竟,我們平時也吃黃豆,所以要看看我們平時吃的黃豆和蘇州人喜歡吃的 "糟黃豆 "有什麽區別。
我們平時吃的黃豆,基本上都是在水裏加鹽、加八角等香料鹵出來的。而蘇州人愛吃的糟毛豆,卻是用糟湯鹵出來的。所以,最直接的風味區別就是:糟毛豆跟我們平時吃的毛豆沒有酒味。
既然糟毛豆這種 "糟貨 "比較適合家庭制作,那麽我們不妨按照教程在家裏做壹次嘗嘗:
1、將清洗加工後的毛豆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左右。
2、開大火將豆子煮熟。
3、立即將煮熟的豆角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至完全冷卻。
4、制作糟湯。
所需調料味:鹽、糖、八角、桂皮、黃酒等。至於具體用量,可根據個人口味而定。
5、將豆角放入調制好的糟湯中浸泡,浸泡時間約12小時即可。
把面條和糟食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 "糟面"。糟面其實有兩種。壹種是冷面,壹種是陽春面。
涼面,其實就是指當地人常說的 "粉絲涼面"。它是壹種先用水煮熟,再用風扇吹幹,然後拌上太倉糟油的幹面。
其特點是:有嚼頭,根根分明,鮮嫩細膩,越吃越香。
陽春面其實應該叫 "蘇式陽春面"。面條煮熟後用糟湯浸泡,再配以各種糟制品。
"蘇式陽春面 "其實應該叫 "蘇式陽春面",面條煮熟後浸泡在糟湯裏,配以各種糟食,如糟雞、糟鴨、糟鵝等。
除了湯,這種面條還不是我們平時吃的普通面條,也不是拉面。這種面是用鴨蛋拌在壹起做成的面條,最大的特點就是韌、有嚼勁、口感好。這種面條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韌性、有嚼勁、口感好。煮熟的面條不易 "結塊",可以使湯汁更加鮮美。
蘇州的 "糟食 "雖然好吃,但也有明顯的季節限制。它通常在夏天最受歡迎,而接下來的壹兩個月可能是它最後出現的時間。
所以,如果有機會,不妨隨著 "秋老虎 "多吃幾次,解解饞。不要因為 "壞東西 "的身價不高就放棄它,它在蘇州人心中確實是壹道非常搶手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