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國人歷經幾千年的時間,在與疾病抗爭中,總結出來的壹門具有實用價值的醫學學問。 歷史 上的名醫名家都有著作留傳於世,並且歷朝歷代仍然還有人在不斷充實和完善,所以說,中醫學的繼承和發展,由農村包圍城市,為什麽不可以由城市回歸鄉村?
中醫、中藥產生與發展來源於廣大鄉村,它今後的發展方向仍然在廣大的農村。只不過是由現在在城市裏的專門學校培養的人才下沈到農村,行醫、種植、和采藥加工中藥材,提升中醫、中藥為人治病的新的水平。
題主所問:“現在的農村能用純中藥為人治病的人才極為稀缺,有什麽辦法能拯救”?辦法總比困難多,壹是加大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再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也可以采取定向培養模式,把有誌獻身祖國傳統醫學的優秀青年吸引到中醫藥學這方面來,解除這種缺醫少藥的局面也是指日可待。
中藥來自大自然。越是艱險、環境嚴峻的地方越是稀缺藥材生長的地方。尤其是行之有效,藥效經過實際應用得到檢驗的中藥材,那可是人類 社會 的匱寶。諸如產自東北原始森林中的野山參、鹿茸和虎鞭,還有產自雲貴川的肉桂、八角和白胡椒,尤其是帶川字的中藥材那可都是上乘佳品。就是黃河流域,長江岸邊大山裏的中藥材所制成的中藥成品也是不可低估的良方成藥。
所以說,中醫藥人才匱乏只是暫時現象,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的救治過程,中醫專家、中藥積極參與其中,取得的療效有目***睹。只要大家在***識上取得壹致意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改變題主所關心的問題,壹定會有大的改觀。(2020/02/29)
用純中藥治病的土醫生應該在農村當中為數不少,只是未曾開門面,患者主動上門求醫而已!“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憑自學,朋友秘傳或拜師成才,沒經正式院校培訓取得文憑,醫藥部門不予認可!因此,無法辦得行醫證件,只能靠真本事以壹傳十,十傳百,有口皆碑的尋點生計!
這些名不見經傳的老中醫,大部分已過古稀之年或年近古稀。既不能授徒,亦難於傳子(因無行醫資格證件,子孫認為承之無益,繼之無望!還不如讀幾年衛校的人出來吃香喝辣!)醫政部門不時以無證行醫進行查處,如坐針氈的土中醫,受到重重制約!
國家政策多次提及保護中華國粹寶貴財富,對確有專長的老中醫“開綠燈”。但大部地方醫政並未足夠重視,出臺得力措施,使土中醫放開手腳,大膽行醫。
拯救即將失傳的這些走方郎中壹壹老中醫,我認為國家藥政應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為上策。如果沒有相應的保護政策和措施,這些中醫的寶貴人才必然越來越少!他們所創新的、祖傳的、行之有效的良方.秘方和醫技也瀕臨失傳!他們只好“無可奈何花落去〞,遺憾終身!
建議地方積極響應中央的有關倡導中醫藥精神。
發掘民間中藥,“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農村有時就拿純中藥治療方法有之。加上針灸,和刮痧,打火罐等土辦法!
農村用純中藥治病的人才稀缺,用什麽辦法拯救?
我認為在中國不光農村,就連大城市用純中藥治病都寥若晨星。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這是觀念問題。
幾千年來,西醫還未滲透到中國來的時候,祖先們壹直用中藥醫病,純中醫。中藥不僅價格便宜,而且治病根,就是療效長壹點。不論是傷筋斷骨,還是遭受疫災,中藥都能搞定。正如孫思邈說: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如: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經典醫書“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這麽好的醫術醫書傳到現在卻被外來西醫戰得壹敗塗地。
西醫有西醫的長處,時效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可就是全身調理,見效慢,服用麻煩,但是可以治根。這次湖北武漢新冠肺炎病毒作祟,大夫們可是以中藥為主,調理滅毒。西醫這次只能精準,而中醫確能對癥。
如何發揮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弘揚中醫藥,明眼的人都知道該怎麽辦。
農村用草藥治病的能人現在有,但不多了,他們大多只專長某壹種病。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有傳承的環境。因為那些人文化普遍不高,好手藝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靠他們傳承有困難,耍想破解,首先要有執著中醫鉆研的人,先學其技,再研其理。二是要挖掘,廣泛挖掘有用中草治病的能人異士。學百家技藝,囬過頭來再研究百家理論,綜合百家之長。三是要有政策環境。學技的目的是用技養身,試問,學壹身技藝不許用,不敢用,即不能服務人民又不能養家,誰會去學呢。所以,要想發揚傳承,我認為綜合講有三點:壹是盡快挖掘;是有執著的人;三是政策;三者缺壹不可。第三尤為重要。
現在的農村能用純中醫治療的中醫稀缺主要是中醫藥法生效後,許多農村無證的中醫不能行醫的緣故!如果放開民間中醫的手腳,準許民間無證中醫考試實際行醫能力後行醫和民間退休中醫行醫,那麽就解決當下農村缺少純中醫的問題!
現在農村的真正的中醫已經不多了,慢慢地似乎都轉到了西醫上,即便是過去農村的那些中醫大夫的後人,也都很少還有子承父業的,多是以西醫治病為主,中醫也就是壹個輔助治療了。造成中醫逐漸衰退的結果,是因為西醫在治病上效果上明顯快於中醫,在使用上更為方便,在醫學的學習上西醫更為好學易懂。
農大村裏原先就有壹位老中醫,他家也是世代相傳,農大小的時候常在他家裏玩耍,當時對他家裏的那些中藥材以及中藥器皿還挺感興趣。他家裏還常種著不少能入藥的植物,那種情景至今都記憶猶新,那家裏總有壹股淡淡的藥材味道,感覺還很是好聞。
時過境遷,老中醫去世了,他的兒子也做了醫生,還算是子承父業吧,但是卻沒有繼承父輩的中醫,現在仍然在村裏做醫生,只不過已經完全西醫化了,就連祖輩傳承給他的那些中醫櫃子、器皿、書籍等都丟棄了。這也沒辦法,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行為和習慣,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還願意吃中藥的呢。
中醫的衰退,壹是因為中醫太難學了。 中國中醫博大精深,望聞問切,復雜深奧很難掌握,想真正能夠學成壹位合格的中醫大夫,哪有那麽容易的呢。中醫學習過程漫長,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參透,時代又講究“短平快”,講究效率,講究掙塊錢,在這種浮躁之下,能靜下來學習中醫的人還真為數不多,這也是因為農村中醫大夫減少的原因之壹。
二是因為現在的中藥材藥效打了折扣。 以前的中藥材基本上都是野生的動植物,需要成年累月的生長,更沒有汙染,這樣的中藥材更為純正。如今還有多少是野生的藥材了,基本上都是人工繁育的,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動物類少不了餵食飼料添加劑,植物類就難以避免使用化肥農藥,這都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讓其快速投放市場,但同時也降低了藥效,甚至增加汙染,服用後還有副作用的產生。
三是中藥使用的群體縮減。 現在壹般的病癥,像感冒這類常見病,幾乎是沒有人使用中藥了。再則使用中藥醫治的方法,原本就不如西藥能立竿見影,需要多個療程才可以,短則幾十天,長則數月甚至需要成年累月的服用,還需要每天熬制,尤其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這都是無法接受的。目前使用中藥醫治的病人,多是老年人,多是慢性病,也正是因為中藥使用的群體少了,中醫大夫看不到收益了,學習與從事中醫人員大大減少了。
目前不僅僅是農村中醫少了,各大中小醫院中醫也不多了。在當今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很多人的思想固化下,要想拯救中醫,讓大家重新認識中醫治病的好處,談何容易啊,很多的事物都是不可逆轉的,比如野生的中藥材哪裏能夠提供?如此苦澀難懂的中醫學又有多少人願意耗費半輩子的精力專研?
每壹種事物之所以隨著時代變遷而衰退,也正是它具有了很多不適應性,被後來的新生事物所替代,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藥目前也是朝著提取物、膠囊等方面的轉變,這樣在藥物的使用上更加便捷,在診治用藥上,也更加清晰,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彎道超車呢?
題主妳好!我是李巧玲。很高興回答妳的問題。我是壹個很普通的農村女人,雖然從沒有種過地。但我知道農村的心酸,我很喜歡農村。關於中藥在農村醫治病人才很稀缺的問題。這是壹個很深奧的問題,我是很喜歡用中醫的治療法來對待任何病情,我雖然不是醫生,我自己用中藥也醫治了身邊的壹些病情。中國有幾千年中藥醫治方法,在不斷的跟新發展。它是跟西醫從本質上有所不同。西醫見效快,它有抗藥型。中醫療效慢治根,對人體沒有什麽傷害。所以各有不同療法。各占壹半。人們對病情的到來往往求急。快速見效。就產生對中藥治療忽略。在農村生活的人不重認識中藥。沒有需求就不需要中藥人才。這是我的理解。謝謝大家
挽救中醫任重而道遠啊!學習中醫的人也不少。可是真正掌握中醫精要,而且醫德高尚的人鳳毛麟角!因為中醫本身是和中國傳統道德體系、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壹體的。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遞進。簡而言之。我認為應該全民普及中國傳統文化、重塑醫德醫風道德體系,普及全民中醫藥知識,挖掘中醫藥人才,給予尊重、使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