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種疾病的任何原因,但過去有人推測谷氨酸鈉可能是壹種誘因。但醫學界發現成年人也患這種病後,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多動癥其實只是各種精神障礙的統稱。因此,為了正確診斷這種疾病,我們不能依靠單壹的檢查來確診,而必須同時使用多種檢查來確診。
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出版的第四版《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修訂版中記錄了ADHD的更準確的定義(DSM-IV-TR,APA,2000)。多動癥的主要癥狀有:
註意力不集中。
過度活動(過度活躍或過度活躍)
自制力弱。
根據以上三種癥狀的優勢,將多動癥細分為以下三類:
主要是註意力不集中。
主要是多動——沖動過度活動或自制力弱。
組合(組合)
根據最近的研究,ADHD是由大腦前額葉多巴胺代謝的遺傳疾病引起的。最新研究認為,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也會影響疾病。(見Krause等人,2000)然而,由於這些最新的研究是由制藥公司支持的,它們的中立性還有待證實。
名字
註意缺陷障礙(ADD)最早出現在1980出版的DSM第三版中。在1987出版的修訂版中,更改了當前名稱。這種病在臺灣省叫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在香港叫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在日本叫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在韓國被稱為註意缺陷多動障礙(?)。
除了ADHD或ADD,活動性疾病或多動綜合征(HKS)在過去也被使用過。微腦損傷、微腦功能障礙(MCD)等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會被重新命名為註意力缺陷綜合癥(ADS ),以避免“障礙”這個負面詞匯。
[編輯]癥狀
患有多動癥的孩子通常註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沖動,坐立不安。
在成年人身上,主要問題是多動癥患者無法規劃自己的生活和簡單的日常工作,所以註意力不集中和坐立不安往往是次要問題。
診斷ADHD的標準基於DSM-IV-TR標準,該標準可以與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聯系起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強調,多動癥的診斷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提供者做出,否則很容易誤診開錯處方,相當危險。
[編輯]課堂行為觀察
患有多動癥的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有以下行為。但這些行為不能作為明確的診斷,因為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會有類似的癥狀,但可以作為轉介給學校社工的指標。這些行為的部分列表如下:
還有就是“手腳發抖”的行為,也就是俗話說的所謂“坐立不安”。
[編者]20世紀的歷史
1902年,英國兒科醫生喬治·斯蒂爾(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了壹種類似於多動癥的癥狀。1937,某醫院首次使用苯丙胺類藥物治療行為問題兒童。接受治療後,孩子們的行為有所改善。不過,這種治療在1950年代之前並不常見。
從65438到0957,利培酮被廣泛用於治療。
從1950 s到1960 s,研究人員開始將這種疾病的名稱從“微腦外傷”改為“微腦功能障礙”,更改名稱的原因是許多患病兒童對任何外傷都沒有意識。
1960年代,最早出現“過動兒等待團”這個名字。當時專家認為這些癥狀不是由損傷引起的。到了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代後期,“多動”壹詞在歐美已經非常普遍,但在醫學上“MBD”被廣泛用來指代這些癥狀。
從65438年到0980年,這種疾病開始在亞洲被註意到,主要是因為亞洲新興經濟強國地區開始發現當地兒童的飲食變化可能與多動兒童增多有關。當時的《南華早報》對這壹事件進行了專題報道,這篇報道後來成為香港高考英語申論部分的話題。
另壹方面,西方壹些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B6可以使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更加集中註意力,這種處方對註意力缺陷的兒童也有同樣的效果。後來,另壹項研究指出,鋅可以幫助註意力缺陷和自閉癥兒童。之後,復合維生素就成了壹些醫生給這些患病兒童開的藥方。但是,後來發現這些研究不太可信。
[編輯]案例數量
[編輯]美國數字
根據2000年DSM-IV-TR的調查,美國大約有3%-7%的兒童患有多動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04年公布的《美國健康訪談調查年度報告》顯示,美國約有4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為多動癥。但是評估的比例差異很大,甚至有些校區有60%的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癥。目前,美國有超過654.38+0萬成年人和兒童因為這種疾病需要服用處方藥。[1]
根據2002年的統計,男生被診斷為多動癥的比例是女生的兩倍(男生比例:10%;女生比例:4%)。我們仍然不知道這種性別差異的確切原因。但也有專家指出,有可能女生的癥狀普遍比男生輕微,同時確診時更難察覺,所以很少被家長和老師發現並轉診。
[編輯]香港的數字
在香港,由於過去的資源分配問題,教育統籌局從來沒有撥出任何資源來探討這個問題。直到2004年6月(11)至2004年6月(65438+2),教育統籌局才首次在香港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實施融合教育後各學校殘疾學生的比例。然而,基於對壹些來自各自學校的在職教師的非正式觀察,我們也發現了壹個與美國研究相似的結果,即男生的比例高於女生,而女生通常是後來才發現有這個問題的。老師推斷,這可能與香港女生普遍比男生安靜有關,但仍需研究證實。
[編輯]數字背後的意義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美國的病例比其他國家多,但ADHD仍然是壹個全球性的問題。
【編者】用磁共振成像解釋多動癥的病因:大腦中燃料的分布。
核磁共振成像對大腦掃描的研究表明,多動癥兒童的圖像與正常兒童不同。許多科學家認為,這足以證明多動癥與腦外傷有關。另壹方面,根據大腦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這種差異可能只能解釋多動癥患者的問題:因為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做壹件事,所以大腦圖像只顯示了作為燃料的葡萄糖在大腦中的分布,以及兩組兒童之間的差異。在成年患者的大腦掃描中,由於葡萄糖水平較低,控制濃度的部分不活躍(Zametkin等人)。然而,沒有證據表明低血糖與註意力不集中有關。
[編者]多動癥會遺傳嗎?
根據NIMH的問答集,報價如下:
“研究表明,多動癥出現在家庭中,所以有壹定程度的遺傳影響。患有多動癥的兒童通常至少有壹個近親也患有多動癥。壹個患有多動癥的男孩長大成為父親後,他的孩子中至少有三分之壹也是多動癥患者。壹個更有說服力的基因聯系是,如果同卵雙胞胎中的壹個被診斷為多動癥,那麽另壹個也是患者的幾率非常高。”
[編輯]療法
目前,可用於治療ADHD患者的幾種方案包括各種藥物治療、行為幹預和教育療法。
[編輯]醫療
治療ADHD的壹線藥物是興奮劑,包括諾華的利他林(哌甲酯),沙爾的Adderall(苯丙胺類產品,主要由右旋苯丙胺和左旋苯丙胺鹽組成),Ovation Pharmaceutical的Desoxyn(甲基苯丙胺)等。幾乎所有治療多動癥的藥物都被美國緝毒署(附表二)列為二類藥物,被Alza Corporation(有18MG和36MG兩種規格)列為臺灣省第三類管制藥物。為了防止濫用,concerta有很大的副作用,如頭痛、胃痛、食欲不振、失眠等,6歲以下不能使用。
雞尾酒會效應是指人們的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註意力集中在壹個人的對話上,背景中的其他對話或噪音被忽略。這種效果揭示了人類聽覺系統的驚人能力,使我們能夠在噪音中交談。
雞尾酒會可能發生在兩種情況下:當我們專註於某種聲音時,或者當我們的聽覺器官突然受到刺激時。例如,當我們在雞尾酒會或嘈雜的地方與朋友交談時,盡管周圍噪音很大,我們仍然可以聽到朋友們說的話。同時,當遠處突然有人叫他的名字時,我們會立刻註意到。再比如,當我們周圍的語言不是我們的母語時,我們可以在很遠的地方註意到用母語說的話。我們關註的音源的音量,會感覺是其他相同音量的音源的三倍。對比麥克風錄下的不同對話,可以發現很大的差異。
雞尾酒會現象是圖形-背景現象的聽覺版本。這裏的“圖形”是我們註意到或引起我們註意的聲音,“背景”是其他聲音。
註意力持續時間是指壹個人能夠專註於壹個動作的時間。長期註意力被廣泛認為是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質,壹般來說,註意力持續時間與這個人對他正在做的事情的喜歡程度成正比。
2004年,華盛頓大學的壹組研究人員對2600名年齡在1到3歲的嬰兒進行了壹項實驗。實驗證明,兒童在早期看電視時,註意力的持續時間會縮短。[1][2]還有人認為,互聯網對孩子的註意力持續時間也有類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