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妳按下快門的壹剎那,進入透鏡組的光線在透鏡組中經過折射,通過光圈快門,在照相機的電子感應器(CCD或CMOS)或膠片上形成清晰的圖像,電子感應器將圖像轉換成電子圖像,保存在照相機的存儲介質中。而傳統相機則是將圖像投射到感光度較高的膠片上,然後在暗房中經過化學處理得到底片。
其實,照相機的核心原理是凸透鏡成像原理,只不過在照相機中通常使用的是焦距可變的鏡頭組,而不是凸透鏡,但原理是壹樣的。這部分內容在高二物理書中有詳細介紹,樓主妹子應該也是學生,不妨借來看看哦。還可以做個實驗。在黑暗處點燃壹支蠟燭,找壹個凸透鏡靠在墻上來回調節凸透鏡與墻壁的距離,直到看到清晰的倒立的燭焰。(建議找壹本物理書,結合原理做實驗哦)
而且需要說明的是,光線不能穿過小孔的交點,而是近乎直射,所以我們只能看到小孔後面很模糊的虛像,看不到清晰的實像。這個實驗只是為了說明光的直線傳播。因此,我們不可能將這壹原理應用到真正的照相機上。
傳統沖洗照片的原理 膠片沖洗
正確曝光的膠片與未曝光的膠片僅在原子狀態上有所不同,即前者發生了微小的化學變化,產生了不可見的影像,或稱 "潛影"。在隨後的顯影過程中,必須在暗處將顯影化學藥劑塗抹在膠片上,以增強潛影,使其變成在普通光線下依然存在的更具體的影像。這些化學藥劑以液態形式使用,每種顯影液對膠片都有特殊效果。例如,對於大多數黑白膠片來說,第壹種化學藥劑(顯影劑)會將受光區域顯影成黑色的銀顆粒。隨後使用的第二種化學溶液(定影劑)會將膠片未曝光部分的鹵化銀溶解(定影),留下 清晰的膠片。這樣,沖洗掉化學副產品並烘幹後,沖洗後的膠片就是黑白底片。
將彩色膠片沖洗成彩色底片的過程與上述過程類似,只是使用了壹種化學性質更復雜的溶液。彩色膠片顯影過程中,顯影劑在包括黑銀黃、品紅和青色三種乳劑層中形成染料。然後將銀沖洗掉並定影,留下的彩色圖片僅由三層染料組成,與拍攝對象的顏色互補。彩色幻燈片需要額外的處理步驟。首先使用黑白底片顯影劑,然後對膠片(通常是定影的)進行彩色顯影,在銀和染料中產生正像。當所有的銀都被漂白和定影後,剩下的就是帶有染料正像的彩色幻燈片。
沖印
制作過程的下壹步是沖印,或更常見的放大。已裝框的膠片被安裝在壹個稱為放大機的立式放映機中,放大鏡頭在感光相紙上形成影像,影像的大小幾乎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在曝光過程中,通過膠片透明區域照射到相紙上的光量大於通過密度較高區域的光量。記錄在相紙上的潛影也會受到後續化學沖洗的影響。
總的來說,這些顯影步驟與膠片顯影所需的步驟類似。例如,將黑白相紙曝光到黑白底片上,然後對底片進行顯影、定影和沖洗,以顯示 "底片的底片",即正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黑白照片。彩色相紙曝光後,經過彩色顯影、漂白和定影等壹系列處理步驟,形成彩色底片的彩色負像--正像。此外,還可以用彩色幻燈片配合其他壹些感光材料和沖洗技術得到彩色照片。
打印照片的重要特點(除了可以改變圖像大小和打印多張副本外)是可以自始至終對照片進行修正或控制。靠近邊緣的不理想部分可以裁剪掉,選定區域的色調可以變亮或變暗。對於彩色打印,可以使用工作範圍寬廣的放大濾鏡對照片的色彩平衡進行微調,或產生某種效果。此外,還可以根據經驗將多部膠片的某些部分合成壹張照片,形成部分正片和部分負片圖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