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外國科學家是誰?

外國科學家是誰?

愛因斯坦、牛頓、伽利略、亞裏士多德、瑪麗·居裏、門捷列夫、諾貝爾、霍金、哥白尼、布魯諾、托勒密、拉瓦錫、法拉第、道爾頓、達爾文、孟德爾、馮·布勞恩、《奧本海默》、門捷列夫、巴甫洛夫、諾貝爾。......

故事1: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於10月25日出生在愛爾蘭的壹個貴族家庭。我父親是伯爵,家裏很有錢。他是十四個兄弟中最年輕的。博伊爾小時候也不是特別聰明,有點口吃。他不太喜歡熱鬧的遊戲,但是很好學,喜歡安靜的看書思考。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639到1644留學歐洲。在此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代表作《懷疑的化學家》就是以這本書為藍本的。

由於戰爭,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於1644年回國和姐姐壹起住在倫敦。我開始在那裏學習醫學和農業。我接觸了大量的化學知識和實驗,很快成為壹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者和創造性的理論家。在此期間,他組織了壹個有許多學者的科學學會,並舉行每周壹次的研討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實驗室遇到的問題。博伊爾稱這個組織為“隱形大學”。這個學會是著名的“皇家學會”的前身,其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博伊爾是該協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搬到了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壹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請了壹些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帶領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都是在這裏獲得的。劃時代的巨著《懷疑論化學家》就寫在這裏。在對話體裁中,這本書寫了四個哲學家在壹起爭論。他們是懷疑論化學家、吟遊詩人化學家、醫學化學家和哲學家。吟遊詩人化學家代表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觀,醫學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觀,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裏,持懷疑態度的化學家們毫無畏懼地挑戰歷史上各種權威的傳統理論,用生動有力的論述駁斥許多舊觀點,提出新觀點。這本書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

波義耳非常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謹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研究了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堿和指示劑的研究,對鹽的定性檢驗方法的探討頗有成效。他是第壹個使用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作為指示劑的化學家。他發明了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他也是第壹個對酸和堿給出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將物質分為酸、堿和鹽三類。他創造了許多定性檢驗鹽的方法,如用銅鹽溶液呈藍色,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和足夠的氨水形成銅氨絡合離子)來檢驗銅鹽;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產生的白色沈澱用於測試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發明充滿了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於我們今天仍然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在物質的成分和純度的確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等方面也做過很多實驗。1685發表的《礦泉水實驗研究史簡評》描述了壹套鑒別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搬到倫敦和姐姐住在壹起,並在自家後院建立了壹個實驗室,繼續他的實驗工作。波義耳晚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疲勞中風,身體狀況時好時壞。當他不能在實驗室做研究時,他致力於整理多年來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他覺得有點輕,他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者寫論文取樂。1680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但他拒絕接受這壹榮譽。雖然他出生於貴族家庭,但他壹生致力於科研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壹生致力於探索自然科學。169165438年2月30日,這位在17世紀奠定化學科學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去世。恩格斯曾經給他最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裏斯特利——氣體化學之父

Priestley 1733於03月13日出生於英國利茲,由家境貧寒的親戚撫養長大。他在175進入神學院。畢業後,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和神學方面有許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鳴得意的神學著作,但使他不朽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的時候,寫了電的歷史。在當時,這是壹本著名的書。因為它的發表,他在1766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的時候,寫了壹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傑作。當時,他壹方面在利茲擔任牧師,另壹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研究。他對氣體的研究相當有效。他用產生的氫氣來研究這種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影響。同年,普裏斯特利還在壹個封閉的容器中燃燒木炭,發現它能把五分之壹的空氣變成碳酸氣體。被石灰水吸收後,剩余的氣體無助於燃燒或呼吸。因為他相信燃素,他把這種剩余的氣體稱為“被燃素飽和的空氣”。顯然,他利用木炭燃燒和堿吸收來去除空氣中的氧氣和碳酸氣體,並制造氮氣。此外,他還發現了壹氧化氮,並將其用於分析空氣。氯化氫、氨、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壹氧化二氮、氧氣和其他氣體也被發現或研究過。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分三卷出版。這本書詳細描述了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在氣體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氣體研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氧氣的發現。1774年,普裏斯特利將水銀煙灰(氧化汞)放入玻璃皿中,用冷凝器加熱,發現它很快分解成氣體。他認為空氣被釋放了,所以他用氣體收集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對其進行研究。發現氣體讓蠟燭燒得更旺,他呼吸起來感覺很放松很舒服。他制造了氧氣,並通過實驗證明氧氣具有助燃和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燃素的頑固信徒,至今仍認為空氣是單壹氣體,所以他也稱這種氣體為“去磷空氣”,其性質與早先發現的“飽和燃素的空氣”(氮氣)的區別僅在於燃素含量的不同,因此其助燃能力也不同。同年,他出訪歐洲,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流了很多化學觀點,並給拉瓦錫講了用冷凝器分解汞和銀灰的實驗,使拉瓦錫受益匪淺。拉瓦錫只是重復了普裏斯特利關於氧氣的實驗,並將其與大量準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做出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與空氣的真實聯系。但直到1783,拉瓦錫的燃燒氧化理論才被普遍認為是正確的。普裏斯特利仍然拒絕接受拉瓦錫的解釋,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意見。這是化學史上壹個有趣的事實。壹個發現氧的人,變成了壹個反對氧化理論的人。然而,普裏斯特利發現氧是化學蓬勃發展的壹個重要因素。所以全世界的化學家還是很尊重Priestley的。

1791年,他同情法國大革命,多次為革命做宣傳演講,但遭到壹些人的迫害,家被抄,書籍和實驗設備被放火燒。他獨自逃脫並在倫敦避難,但他很難在倫敦長期居住。61歲時,他不得不移民到美國。繼續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1804死了。英美的人都很尊敬他,英國有他的全身雕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經被建成紀念館,以他名字命名的普裏斯特利勛章已經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裏夫人

瑪麗·居裏(居裏夫人)是法國出生的波蘭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物質可以發出壹種神秘的射線,但未能揭示這種射線的奧秘。Mary和她的丈夫Pierrecurie)*** *承擔了研究這種輻射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分析,最終在7月1898和2月12發現了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壹種元素命名為釙,另壹種元素命名為鐳,意思是“放射性物質”。為了制備純凈的鐳化合物,居裏夫人又花了四年時間(MarieCuI7e,1867-1934)從數噸瀝青鈾礦渣中提取出1O0毫克的氯化鐳,初步測得鐳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25。這個簡單的數字凝聚了居裏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裏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博士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6月165438+10月,居裏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大衛金質獎章。65438年2月,他們與貝克勒爾壹起獲得了1903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皮埃爾·居裏死於車禍。這個沈重的打擊並沒有讓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完成他們熱愛的科學事業。她繼續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學的演講,並成為該校第壹位女教授。1910年,她關於放射性的著名著作出版了。她與牟等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量其性質。她還測量了氧和其他元素的半衰期,並發表了壹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著作。鑒於上述巨大成就,她於1911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壹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受科學磨難的放射科學奠基人,因為多年的努力,於1934年7月4日不幸逝世。她把自己光輝的壹生獻給了人類的科學事業。18世紀以後,冶金工業的大發展促進了焦炭和煤氣的生產,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副產品——煤焦油。

起初,煤焦油被視為廢物,被丟棄。19世紀初,人們從煤焦油中分離提取出苯、萘、蒽、甲苯、二甲苯、苯酚、苯胺等物質。1856年,英國化學家珀金用苯胺合成了苯胺紫,首次實現了染料的人工合成,使人們進壹步看到了苯等芳香族化合物的應用價值。

在從煤焦油中提取大量芳香化合物並以其為原料生產染料等產品的過程中,人們迫切需要了解這些芳香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和性質,以便指導生產。然而,這些化合物的結構在當時是未知的。

我們知道,苯是由英國化學家法拉第在1825年首先發現的。後來勞倫和朱拉爾確定苯的分子式為C6H6。

在此之前,化學家們已經討論過脂肪族化合物的結構,而且這些討論壹直很順利。然而,苯是不同的。雖然它的分子式如此簡單,但對其結構式的討論卻遇到了相當大的麻煩。原因是如果只考慮分子式中的碳氫比,和乙炔中的是壹樣的。推斷苯應該是不飽和有機化合物。事實上,苯的反應能力與脂肪族基團中的不飽和化合物相差甚遠。比如烯烴和炔烴都能與溴反應使溴水變色,氧化高錳酸鉀溶液,而苯不能,苯分子中的氫原子被鹵素、硝基和磺酸基取代。更奇怪的是,在上述所有反應中,苯本身的“體系”保持不變,這說明苯具有特殊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絕對不能把苯看成是壹種類似於普通脂肪族化合物的物質,分子中含有雙鍵或三鍵。這些相互矛盾的事實使人們對苯的結構的認識深深地局限於混亂之中。

德國化學家弗裏德裏希·奧古斯特·凱庫勒決心解開這個謎。

凱庫勒善於發揮他的想象力來研究問題。他認為分子中原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分子的性質取決於原子如何排列。他常常高度集中地閉上眼睛,想象著在碳鏈上增加或去掉原子後,壹個分子奇妙地變成了另壹個分子。凱庫勒考慮了苯分子中六個碳原子和六個氫原子的幾十種排列,但它們經不起推敲,也無法解釋關於苯的實驗事實。

真的是每天都很貼心,晚上也很貼心。1865年的壹個晚上,凱庫勒坐在家裏,寫下了教科書《化學教程》。他在寫苯的分子結構這壹部分的時候,對它的分子結構還很不解,很難下筆,只好停筆深入思考。在沈思中,他不知不覺睡著了。在昏暗的光線下,他看到壹長串碳原子像蛇壹樣翻騰著。突然,壹條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形成了壹個環,不停地旋轉。凱庫勒突然醒了。受到夢中所見圖像的啟發,凱庫勒很快畫出了苯分子的閉合結構。他曾用下列圖式來表達苯分子的結構:

最後,他們確定苯的分子結構為六角環結構:

這樣,苯分子的新結構就誕生了。

凱庫勒認為苯分子這種雙鍵交替的封閉結構,既能滿足碳原子為四價的要求,又能滿足分子式C6H6的要求。他還斷言,芳香化合物的所有衍生物都可以從這種結構中推斷出來。雖然這時壹些化學家提出了苯的其他結構式,但科學界公認凱庫勒的結構式是最合理的,這使得它很快被采用。俗話說:“夢筆生花。”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相信這壹點,但這個夢想在凱庫勒實現了。

凱庫勒年輕時學過建築,形象思維非常發達,非常善於捕捉直觀形象。所以他的夢想和靈感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向往的結果。從生理角度來說,當大腦中的記憶細胞儲存了足夠的信息,人在高度思考時,這些腦細胞就不容易停止工作;即使大腦其他部位處於休息狀態,記憶細胞仍然可以工作,而且由於此時幹擾因素少,能量可以高度集中,經常會出現奇思妙想。凱庫勒對苯環結構的發現就屬於這種情況。

凱庫勒的苯環結構理論對有機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1890年,為紀念苯環結構理論發表十周年,倫敦化學會指出:“苯作為壹種閉鏈結構的奇妙思想,對於化學理論的發展,對於這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異構現象的研究的指導作用,對於以煤焦油為原料的染料工業的發展的引領作用,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當然,凱庫勒關於苯結構的理論也有不足之處,還有壹些實驗事實無法得到圓滿解釋:第壹,既然苯含有雙鍵,為什麽苯壹般不能與那些能與不飽和烴反應的試劑反應;第二,根據凱庫勒的苯分子結構式,鄰二取代苯應該有兩種異構體:

但實驗證明,鄰二取代苯只有壹種。

現代觀點認為,苯分子是由六個碳原子組成的六元環,sp2雜化軌道通過σ鍵結合,每個碳原子上不參與雜化的P軌道從側面相互重疊形成閉合的大л鍵,與碳環平面垂直。這樣電子雲高度離域,完全平均化。所以苯分子中C-C和H-C的鍵角都是120,C-C的鍵長是1.39,也可以表示如下。

第壹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範·特霍夫

雅各布斯·亨德裏庫斯·範特霍夫1852-1911

雅各比·亨利克?雅各布斯·亨德裏庫斯·範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蘭化學家,1852年8月30日出生於荷蘭。因為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方面的貢獻,他獲得了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第壹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

為什麽範特霍夫能成為諾貝爾化學獎第壹人?從他的經歷中,我們或許能找到壹些原因,同時也能學到壹些東西。

找到秘訣,自己試試。

1852於8月30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父親是當地著名的醫生。他在中學的時候,看到實驗室裏各種千變萬化的化學實驗都很有趣,所以壹直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光看別人做是不夠的。能自己做就好了。“尋找秘訣,自己動手”應該是他後來成功的壹個因素。

有壹天,範·特霍夫路過化學實驗室的窗戶,他忍不住朝裏面看。整齊排列的實驗用具和化學試劑瓶是如此吸引人。他的腳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我希望我能進去做個實驗。"突然,他發現壹扇窗戶開著,可能是為了實驗時通風。小範特霍夫猶豫了壹會兒,然後跳上窗臺,進了實驗室。他支起壹個鐵架子,放上玻璃器皿,開始尋找試劑。他全神貫註地看著那些藥物引起的反應,壹切都很順利。由衷的喜悅讓他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他默默地說。範·特霍夫專心做實驗時被老師抓住了。根據校規,他應該受到懲罰。幸運的是,老師記得範特霍夫平時是個勤奮好學、尊重他人的學生,所以他沒有向校長報告。是什麽驅使這麽好的學生違反校規?顯然對化學有濃厚的興趣。

Fantehoff的父親從這件事得知兒子非常喜歡化學,於是從家裏讓出壹個房間作為工作室,讓兒子做化學實驗。從此,範·特霍夫開始“經營”自己的小實驗室。他把父母給的零花錢和其他親戚朋友的“贊助”積攢起來買各種實驗儀器和藥品,業余時間自己搞化學實驗。

毫不猶豫地投身化學。

1869年,範·特霍夫畢業於鹿特丹五年制中學。妳選擇什麽樣的職業?那時候,光靠化學是解決不了人生的問題的。為了增長他的知識,我父親答應讓他在實驗室裏試壹試。但他拒絕以化學為職業,但範特霍夫覺得學化學更適合他。

他的父母不想讓他成為化學家,而是想培養他成為工程師。幾經波折,範·特霍夫進入荷蘭塔夫特工業學院學習。雖然這個學校專攻技術,但是教化學的奧德曼是壹個非常好的教授。他清晰的推理和有序的討論能引起人們對化學的興趣。範特霍夫在奧德曼教授的指導下進步很快。由於範特霍夫的努力,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普通人三年才能完成的課程。1871年,範特霍夫畢業了,他終於說服了父母投身於化學研究。

為了打好基礎,找準研究方向,壹定要請教老師。範·特霍夫只身來到德國波恩,拜當時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弗雷德為師。凱庫勒是老師。弗雷德。凱庫勒是壹位傳奇的化學家。他在夢裏看到蛇狂舞,首尾相連,從而解開了苯環的結構。在波恩逗留期間,範·特霍夫接受了有機化學方面的良好訓練。後來,他去法國巴黎向醫學化學家伍子胥請教。1874年回到荷蘭,獲得烏特勒支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他開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實事求是,不怕權威

範特霍夫首先提出了碳的四面體結構理論。過去的有機結構理論認為有機分子中的原子都在同壹個平面上,這與很多現象是矛盾的。範特霍夫的理論糾正了過去的錯誤。

然而,這個新理論遭到了壹些權威人士的反對,當德國有機化學家哈曼?柯比就是其中之壹。這位老科學家太老了,學不了什麽新東西了。沒有仔細研究,範特霍夫就被毫無根據地訓斥了壹頓。範·特霍夫對老先生的話嗤之以鼻,沒有和他爭辯。Kirby不遠千裏從德國來到荷蘭與Vanthoff比賽。畢竟範特霍夫是大三學生。當科比怒氣沖沖地沖進範·特霍夫的辦公室時,範·特霍夫已經恭敬地等著他了。在柯比的怒氣稍稍平息後,範·特霍夫冷靜地向他陳述了自己的觀點,觀點清晰,論據充分,並邀請柯比用事實來批評他的理論。範特霍夫的觀點征服了柯比柯比。畢竟他應該講道理,說實話。平心而論,範特霍夫的理論是正確的。當他第壹次到達時,他的憤怒完全消失了,他邀請範·特霍夫到普魯士科學院工作。範特霍夫務實、謙虛、謹慎的態度讓很多人信服地接受了他的理論。

190112月10,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範特霍夫是第壹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1911 3月1日,範·特霍夫在柏林附近的斯特雷利茲去世。59歲的時候。

  • 上一篇:烏龜尿有什麽作用?
  • 下一篇:妳知道誰該吃阿司匹林,誰不該吃嗎?三高的人要不要吃飯?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