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壓藥效果差的原因
壹些高血壓老患者發現,降壓藥用了三五年,效果慢慢 "變差 "了,不僅血壓開始不穩定,還開始出現肝腎並發癥。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降壓藥效果 "變差",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
疾病發展。高血壓可能累及肝腎,有些影響是不可逆的。這不單純是藥物本身的原因,而是可以通過調整藥物來改善的。例如,很多人壹開始只是單純的高血壓,後來逐漸出現了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等多種情況,這就需要考慮聯合用藥,以保護心、腦、腎等靶器官,減少並發癥的發生。
用藥不規律。如果不堅持用藥,擅自調整藥量,可能會影響藥效。有的患者從經濟角度考慮;有的人覺得 "是藥三分毒",不願背上 "藥罐子 "的包袱,感覺良好時就不服藥,自覺血壓高、頭暈難受就吃幾天藥,這樣會影響藥效。
藥物調整不及時。醫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開藥,但患者個體差異較大,應定期復查,必要時調整用藥方案。如果開始服用降壓藥時效果不錯,但沒有定期復查,長期服用效果壹般不會太好。
不少降壓藥使用時間較長,降壓療效反而更強,如纈沙坦(商品名代文)等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因為其降壓作用是通過阻斷受體發揮作用的,服藥後1年效果強於6個月,6個月強於3個月。因此,在藥物有效的情況下,不必頻繁更換品種。
二、降壓有四個重點
重點1、降壓,壹定要持久嗎?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血壓的波動,特別是清晨血壓的升高密切相關;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腦卒中等都是在清晨高發,但遺憾的是這段時間是藥物作用最弱的階段,很多藥物不能提供全天的保護,特別是在清晨這個關鍵時刻反而不能有效控制血壓。很多高血壓患者以為服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由於沒有服用真正長效的藥物,24小時的血壓並沒有得到完全控制,尤其是清晨,血壓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心腦血管事件還是會發生,甚至危及生命。
重點2、降壓,壹定要規律用藥嗎?
血壓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患者的自我管理,很多患者服用降壓藥不規律,想起來吃就吃,想不起不吃就不吃,有時早上吃,有時晚上吃,還有壹些高血壓患者在測血壓時發現血壓偏高就吃藥,沒有固定的服藥時間和規律性。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孫寧玲教授指出,服用降壓藥的時間壹定要盡量固定,保證規律性,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服藥間隔時間固定,避免因為兩次服藥間隔時間忽長忽短,造成血壓波動。而且患者很容易養成服藥的習慣,不容易忘記。
那麽,早上吃藥好還是晚上吃藥好呢?孫寧玲說,淩晨血壓較高,又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高發時段,醫生常建議晨起服藥,壹般在早晨起床後,先量血壓,再服藥。養成習慣,形成規律,壹定會對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事件起到很好的作用。
重點3、降血壓,是不是越快越好?
服用降壓藥後,血壓多久能降下來?用藥後兩三天血壓就會降下來,降壓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這個問題壹直困擾著很多高血壓患者。北京大學第壹醫院教授李建平指出,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高血壓也不是壹天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是壹天兩天就能降下來的。降血壓要慢慢降,輕緩降。如果血壓突然下降,可能會帶來危險。尤其是老年人,長期血壓偏高,如果降得過快就有可能發生腦梗塞,造成嚴重後果。
患者在服用降壓藥時,註意不要隨意換藥,也不要隨意調整劑量,高血壓是壹種慢性病,所以服用降壓藥壹般見效慢,但絕對不是沒有效果,高血壓患者還要註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不要吃高鹽食物,堅持服藥,保持心情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