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是壹種古老的民俗,歷史悠久,流傳甚廣,起源於漢文化中的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這壹民俗的最早版本是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 "漢彩女七月七日常佩七孔針於啟霄樓,人皆習之 "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關於乞巧的最早記載。"乞巧 "是智取神明的意思,乞巧指乞求,巧指聰明或機巧。
西和 "乞巧節 "又稱 "巧節",是指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初七,僅由婦女慶祝祈福的節日。西和縣的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乞巧中的 "巧娘娘 "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帝顓頊之苗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是秦人的始祖,而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則以織布聞名,流傳後世。織女的傳說與周人先祖中發明牛耕的叔均的傳說相結合,形成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隨著西和、禮縣交界的大堡子山秦文墓地的出土,說明秦人發源於西和、禮縣兩縣壹帶,所以 "乞巧 "習俗是秦人的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女兒節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女兒節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舉辦的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暨婦女發展國際論壇於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行。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中國甘肅網8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 日前,全國新壹輪重點鎮名單公布,西和縣漢源鎮、長道鎮、河壩鎮3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據了解,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壹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較大、服務功能較好、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6項。 入選的重點鎮將在政策、土地、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還將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的建設和發展
二、西和縣歷史文化
乞巧文化 乞巧,是壹種流傳廣泛、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起源於漢文化中的織女、牽牛、河漢三天象。
這壹習俗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 "漢彩女七月七日常佩七孔針於啟霄樓,人皆習之 "的記載,這是古代文獻中關於乞巧的最早記載。
"乞巧 "是向神靈祈求智慧的意思,乞即乞求,巧指靈巧或巧思。乞巧節 "又稱 "巧女節",是指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初七,婦女單獨過的祈福節日。
西和縣的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巧中的 "巧娘娘 "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帝顓頊之苗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是秦人的祖先,傳說秦人的祖先女修,是以紡織著稱,傳於後世的。
織女的傳說與周人始祖叔均發明牛耕的傳說相結合,形成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的經濟結構。隨著西和、禮縣交界的大堡子山秦文墓地的出土,說明秦人發源於西和、禮縣兩縣壹帶,所以 "乞巧 "習俗是秦人的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女兒節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女兒節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暨婦女發展國際論壇於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行。其他文化:秦文化、宗法文化等。
中國甘肅網8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 日前,全國新壹輪重點鎮名單公布,西和縣的漢源鎮、長道鎮、河壩鎮3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據了解,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壹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較大、服務功能較好、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6項。
對入選的重點鎮將在政策、土地、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還將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的建設和發展。
3.西和縣歷史先秦時期,縣境北部為秦人活動區,先後為西楚、西渠、西郡所轄,是秦人養馬發跡之地;縣境南部為羌人居住區。
秦漢時期,北部屬息縣管轄,南部屬武都郡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祋祤山為中心建立了地方政權 "祋祤國",前後歷時358年。
隋唐時,北置長島縣,屬秦州,南置上盧、韓盧縣,屬成州。北宋置長島縣,改屬岷州管轄。
南宋時,關隴地區為宋金激戰前線。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將岷州治所遷至長島縣白石鎮(今縣北)。
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金議和,因閩州的 "閩 "字為金曾祖完顏旻名諱,故將原和政縣(閩州)的第壹個字改為和州。後來,因和州地處西部(今安徽省和縣),"和州 "前冠以 "西 "字,以示區別,故名西和州。
此後,政局疆域雖有變化,但西和之名仍沿用。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改州為縣,遷至今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因戰亂遷至城內(西峪鄉上坪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48年)直隸鞏昌府,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擴建南城,又遷城內。民國時,改鞏昌令為隴南道,轄西和、天水等縣,旋改渭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制,西和屬天水地區。
解放前,西和、禮縣部分地區壹直交錯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和先屬武都專區,1956年改為天水專區。
1958年9月,西和、禮縣合並為西和縣。1961年恢復西和縣建制。
1985年改為隴南地區,即今隴南市。
四、西和陸水的歷史沿革1.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西峪鄉蘆水村
蘆水村是西和縣的壹個自然村,與小杜村、上坪村接壤,民風淳樸,人傑地靈,交通便利
村內企業:飼料加工廠、建材廠、印刷廠
主要農產品:青蘋果、娜美梨、梨、哈密瓜、花椒。哈密瓜、青花椒
村內資源:鐵釩土、鈦鐵礦、銅、銅輝石、鈦鐵
村內單位:陸水村糧站、陸水村中學、陸水村廣播站、陸水村信用社
陸水村距縣城10余公裏,全村315戶1664人。近年來,該村依托地理優勢,高度重視產業發展,突出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幾年來,陸水村洋芋、蔬菜、中草藥等優勢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全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65%,農民人均從三大支柱產業中獲得收入1551元,占人均純收入的85%。同時,以實施 "壹池三改 "生態家園建設為突破口,高起點規劃,多舉措實施。今年,該村爭取到農村能源沼氣國債項目,建設 "壹池三改 "示範戶310戶,項目戶完成了沼氣池、圈、廁、廚建設,不僅徹底改變了以往 "畜禽滿村跑、汙水到處流 "的現象、柴草亂堆亂放 "的現象,不僅徹底改變了以往 "畜禽滿村跑、汙水到處流、柴草亂堆亂放 "的現象,還有效緩解了農村能源緊缺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在此基礎上,縣鄉還積極扶持發展集雨節灌窖、日光節能溫室和小果園、菜園建設。
陸水村是西和縣遠近聞名的洋芋精粉澱粉加工和粉絲生產村。全村有84%的農戶經營香芋精粉澱粉加工和粉絲生產產業。全村年加工香芋14500噸,產值800萬元;銷售精粉澱粉725噸,產值253萬元;生產粉絲1160噸,產值522萬元。洋芋深加工已成為該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5.甘肅省禮縣歷史禮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面積4299.92平方公裏。
夏,為 "禹貢 "的雍州之地。夏禹治水,在龐莊山下浚揚水(西漢水)。
商,仍為雍州之地。[
西周時,酈縣為西垂(又稱西都丘)。公元前909-前895年,周孝王封秦大羅子非子為諸侯,築秦亭(今張家川縣),稱秦營。又以申侯妻所生之子為大羅嗣子,居西犬丘(今禮縣永興鄉壹帶)。
東漢秦襄公七年(公元前 771 年),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在驪山腳下殺死了周幽王。秦襄公率軍救周,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秦襄公率軍護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齊國(今陜西省岐山縣)以西的土地,秦國開始建國,以西垂宮(今禮縣永興鎮)為都城。禮縣是秦民族和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
秦,蠡縣屬隴西郡西縣。
兩漢時,其地屬西郡、武都郡。
三國時,仍為武都、西郡轄地。
西晉時,改西縣為什昌,屬天水郡。
東晉時,禮縣大部屬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時,北魏置漢陽郡,治所在廊倉(今漢陽);西魏改漢陽郡為漢陽縣,屬長島縣。
唐時,其地屬長島、大潭郡。
宋仍之。
元代,代李典設溫州軍民元帥府,初隸王相府,後屬吐蕃宣撫司。
明洪武四年(1371)置李店千戶所,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始置蠡縣,設縣城於城西(今蠡縣城經城門向東為城),領欽州衛,屬鞏昌府。
清順治十六年裁衛,將鞏昌衛文縣、西固十百戶並歸禮縣。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隸蘭州總兵司,禮縣仍隸之。
民國時期,初屬渭川道管轄。1936年,設立甘肅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禮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1949年8月禮縣解放。成立禮縣人民***,下轄武都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5年,劃歸天水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8月,西和、禮縣合並,改稱西禮縣,縣人民委員會駐禮縣城。
1962年,禮縣、西和分為兩縣。
1985年7月,禮縣劃歸武都,原武都專區改稱隴南行署。
2004年,隴南撤地設市,禮縣仍屬。
6.西和人的平均人口是多少西和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端。全縣轄6鎮14鄉,384個村委會,10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萬人。總面積186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0.45萬畝,人均1.5畝,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裏。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屬梁峁溝壑區,地表起伏平緩,土壤肥沃,東南部屬嶺南林區,峰巒疊障,山勢險峻。境內平均海拔 1692 米。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 8.4℃,平均無霜期 183 天,平均日照 1842 小時,年平均降水量 533 毫米。境內有大小河流 8 條,年徑流量 12 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約 1 億立方米。西和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縣人民***駐漢源鄉,郵編:742100:代碼:742100:區號: 621225:拼音:Xihe Xian。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5662人,其中鄉鎮人口(人):漢源鄉 24353 長道鄉 13150 大柳鄉 13883 石寶鄉 19711 西峪鄉 23047 蘇河鄉 17252 六合鄉 23136 興隆鄉 18495 義牒鄉 16822 馬元鄉 12471 三星鄉 4427 建始鄉 24593 趙武鄉 12860 十裏鄉25738 河壩鄉 25569 河口鄉 8795 羅玉鄉 18653 西吉鄉 7192 大橋鄉 9108 蒿林鄉 9165 太橋鄉 蒿林鄉 9165 太石河鄉 5808 石峽鄉 9214 留祥鄉 7067 西高山鎮 15153
2004年、撤銷大柳、昭武、河口、西街四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