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包括:中藥的來源、采集、性能、功效等知識。中藥的藥源主要來自於植物、動物和礦物。其中植物藥源采集最廣泛,應用範圍也最廣。正如古人所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是華夏文明發展醫藥學的智慧結晶。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中藥的概念
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是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獨特應用形式的藥物。
中藥的來源
中國物廣地博,自然中藥的取材範圍非常廣泛。中藥的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其中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制品類藥物、生物制品類藥物。
植物藥、動物藥
植物藥主要來自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的全株、器官和組織。動物藥來源於動物的全體、器官或組織等。
礦物藥
礦物藥是中醫藥三大來源之壹,根據礦物藥的來源、加工方法及所用原料性質等不同,可將礦物藥分為供藥用的天然礦物、礦物加工制品及動物的化石3類。
中藥具有哪些特點
中藥具有以下三種特點:
從產地來看,絕大多數的中藥最初都是出產於中國。
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
以天然原生藥為主及少數人工合成的藥物。它充分的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幹特點。
本草、本草學、中草藥、民族藥及中成藥的概念
本草:
因為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但其中以植物藥居多,使用也最為普遍,故歷代將中藥稱為“本草”。
本草學:
記載中藥的典籍中藥學稱為本草學。
中草藥:
實則是指中藥和草藥的混稱。草藥、中草藥與中藥、本草沒有質的區別,為避免混淆,應統壹於中藥壹詞的概念中。
民族藥:
是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所習用的藥物,其藥源與中藥基本相同,如藏藥、蒙藥、維藥、傣藥、苗藥、彜藥等。
中成藥:
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定的處方和方法、加工制成壹定的劑型,標明藥物作用、適應證、劑量、服法,供醫生、患者直接選用,符合藥品法規定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