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您給我開的降壓藥,第二天我去大號,突然發現,吃進去的是圓藥片片,拉出來還是圓藥片片。會不會吃假藥啊?”
“您放心,這個是控釋藥,藥物成分已經吸收了。”
“真的假的?我怎麽覺得,正常藥片到了肚子裏,不是應該化成壹攤糊糊了呢。”
這個問題,提的還是挺有水平的。
按照平常的邏輯來說,如果藥片到了肚子裏,不能化成壹攤糊糊,怎麽進來又怎麽出去,“藥片穿腸過”,又怎麽能夠把藥效給了留下呢?
在人類進入近代之前,是沒有片劑這種劑型的。在中國,類似的劑型應該是丸劑。直到今天,仍舊有六味地黃丸等各種各樣的丸劑在應用。
大約在十九世紀40年代,也就是第壹次鴉片戰爭前後,炮堅船利的西方國家工業大發展,制藥工業也隨之發生著變革,並出現了壹種新的劑型:片劑。
用壓片機,把組成藥片的原材料、輔料等等混合在壹起,若幹工藝處理之後,在哐當哐當的壓片聲後,壹個個藥片從模具中跳了出來。片劑做好了。
這樣做出來的藥片,用行話說,叫做“素片”。後來又發展了糖衣片、薄膜片等等不同類型的片劑。
再後來,就口服的片劑來說(在這裏,就不討論陰道泡騰片、植入片等特殊用藥途徑的片劑了),也發展出泡騰片、分散片、咀嚼片、腸溶片、緩釋片、控釋片等諸多類型了。
這些藥片和普通素片比較起來,用起來差別還挺大。
其中差別的體現之壹,就是在肚子裏化成糊糊的時間,差距那是相當的大!
咱們挑出兩個“課代表”,說說他們有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
阿司匹林是百年老藥了,對於它的研究,壹百年來從未停止過,可謂是藥品界的網紅常青樹。
人家最初的應用,就用來止疼和退燒。咱們看美劇,還常常會聽見那幫肌肉男在火力大開的間歇期,也是不是會感到頭疼,經典的臺詞是這樣的:“EXM,有阿司匹林嗎?給我來壹片。”
阿司匹林的化學名是乙酰水楊酸。嗯,以酸字結尾,這個藥會是酸酸的嗎?
還真是酸酸的,而且,吃在胃裏,有壹定的刺激性。
但是,阿司匹林又是這樣的流行,怎麽解決刺激性的問題?人們開發出眾多的劑型,其中之壹就是泡騰片。
取壹片阿司匹林泡騰片,放在水杯中,立即就會“噗噗噗”地開始冒泡,用不了壹分鐘,整個藥片就全部消失不見了。
這樣做有什麽好處呢?
好處壹,不用整片兒往肚子裏吞了。
遇見不配合的病人,例如蘇大強那樣的老人、兒童等不願意配合的患者,以及吞咽有困難的人,喝杯水就能解決問題。不錯!
好處二:阿司匹林泡騰片裏添加的輔料,讓水溶液呈現出中性,可以減少對胃的刺激性。
但是,註意! 雖然這個泡騰片,長得是藥片樣子的,但是千萬不能直接放在嘴巴裏吞服!切記!
藥片遇見唾液,也會放出大量氣體。這可不是跳跳糖,弄不好會出現窒息等嚴重後果!
小結壹下:泡騰片,在吃到肚子裏之前,連糊糊都看不見,直接就化成了水,可謂是片劑中入戲最快的那壹個。
說完了入戲最快的,再說壹個頑固不化的代表:
硝苯地平是壹種應用廣泛的降血壓藥,降血壓效果強而迅速。
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普通片之後,血壓下降得快,腦血管擴張得也快,很多病人吃完藥片,就會出現腦袋瓜子壹跳壹跳地疼。
藥本是正經藥,但是這藥效來得太猴急,又維持不了多長時間。
如果能夠吃壹片之後,藥效在24小時內持續壹個恒定的速度釋放藥物就好了。這樣,血壓也能降下來,頭疼的概率也會下降很多。
於是,藥劑學家想出壹個好辦法:把藥物存放在壹個不會被消化的藥片骨架(推拉滲透泵)中,用激光打上微孔,等到進入體內之後,就像沙漏壹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釋放固定劑量的藥物出來。
這樣,就實現了24小時只用吃壹次藥,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保持穩定,血壓波動小,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小了很多。
聽上去挺高 科技 的吧?
只有壹小點不是那麽完美:有的時候,病人在排便的時候,會看見完整的藥片被拉了出來。
不用擔心,這時看見的藥片,已經是將藥物釋放完全後,剩下的無效成分。
無效成分。Emm,可謂是西藥中的“藥渣子”,使命已經達成,瀟灑全身而退。
除非……患者鬧肚子,吃下去還沒有數小時就把藥片拉了出來。理論上需要補服。不過,拉肚子拉這麽厲害,少見。
#青雲計劃##清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