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最流行的詞是 "郁悶",當人們嫌 "郁悶 "表達不過癮時,"胸悶 "壹詞成了緊跟時尚潮流的 "流行關鍵詞"。當人們覺得 "郁悶 "不足以表達時,"煩悶 "壹詞又成了緊跟時尚潮流的 "流行關鍵詞",失敗、尷尬、沮喪、無奈都被形容為 "煩悶"。其實,真正有胸悶癥狀的患者說出這個詞時絕不會如此輕松,那種憋氣、嚴重缺氧的感覺會讓人產生壹種瀕臨死亡的感覺。胸悶的出現預示著壹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不可小視。
冠狀動脈缺血胸悶第壹
關鍵詞:寒冷;心肌缺血;心梗。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近來有年輕化趨勢。
徐航(化名)今年50歲,在西安壹家企業的職工醫院工作,平時自認為身體健壯如牛。但幾天前的壹天臨近傍晚,他感覺有些胸悶、氣短,因為平時沒有心臟病,所以家人和他自己都沒在意,喝了點水,就上床睡覺了。沒想到,半夜時分,劇烈的胸痛讓他痛不欲生,急救車送到醫院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最後的結論是急性心肌梗塞。
張素清教授告訴記者,胸悶是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的癥狀,但主要是內科疾病,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冬季寒冷季節,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較高,尤其以12月至次年2月這段時間為多,特別是在連續低溫、陰雨和大風天氣下,急性心梗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四五十歲的壯年人,更應加倍註意。
寒冬季節,由於寒冷對機體的刺激,機體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後者可使人體肢體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心臟的工作量增大,耗氧量增加。此時,心肌會缺血缺氧,引起心絞痛。交感神經興奮和兒茶酚胺本身也可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血液濃縮,使血小板易於凝集,形成血栓,這也是引起心梗的重要原因。此外,由於在低溫情況下,血管收縮,血壓容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這些都可能導致心梗猝死。
眾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劇烈胸痛。然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呢?洞穴壹般指 65 歲以上的老人?雪不太壹樣。據資料分析,近1/3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會產生劇烈胸痛,而胸悶則是最常見的癥狀。由此可見,對於老年人來說,不應把有無胸痛作為鑒別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依據。
絕大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先兆。當感到胸悶、胸骨後疼痛,有時還向左肩、背部放射時,就要考慮是否有心絞痛,及時到醫院就診。
如何安全度過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冬季?第壹,天氣變化時,適時增減衣物。第二,按時服藥。應隨身攜帶幾片有效期內的硝酸甘油,如突然發病,該藥能有效舒張冠狀動脈,緩解癥狀。第三,加強自我保健。要保持適量的活動,不要因為天氣寒冷就懶得出門,使抗寒能力下降。此外,冠心病患者應采用綜合治療,中藥、西藥都不應排斥,以有利於病情為最佳選擇。
心肌受累胸悶隨之而來
關鍵詞:病毒感染心肌損害。
好發人群:兒童和青少年。
12歲的小軍父母都是軍人,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半個月前小軍突然發燒、嗓子疼,休息了幾天,吃了點感冒藥就好了。誰知,近幾天小軍總覺得胸悶憋氣,幾分鐘就喘壹次,老人以為孩子不想上學,故意作怪,就沒在意。不想,小軍的癥狀越來越嚴重,胸悶、心慌、頭暈不能堅持上學,才引起老人的重視。經過醫院檢查,小軍患的是病毒性心肌炎,他的胸悶癥狀是心肌炎在作怪。
郝偉主任說,心肌炎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好發於兒童和青壯年,發病前常伴有感冒癥狀,如畏寒發熱、全身酸痛、咽痛、咳嗽或嘔吐、腹瀉等。患者應特別註意在兩周左右出現胸悶、心慌、氣短和心前區不適。由於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隱匿,人們很容易誤認為是感冒未徹底治愈而誤治。當心肌明顯受累時,患兒常主訴心前區不適、胸悶、心悸、頭暈和乏力。嚴重者可突然發生心源性休克,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灰暗、四肢濕冷、終末紫紺。
治療?Bet 1、急性期至少應休息至退熱後3~4周;2、激素;3、大劑量維生素C和能量合劑;4、中醫對本病的整體治療、整體調理,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5、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西紅柿等。)和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 6、註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 首先要遵醫囑服藥,尤其是心律失常患者,不能自行增減藥量。
頸心胸悶易誤診
關鍵詞:頸椎病;胸悶;胸痛。
好發人群:中老年人群。
孫竹雲50歲,某政府機關會計,8年來反復胸悶、心前區疼痛,多家醫院均診斷為冠心病。長期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未見效果,胸悶、胸痛頻繁發作。醫生詢問病史,發現她的 "心絞痛 "在伏案時間過長、高枕睡眠時起床或突然扭頭或搖頭後發生。體檢發現頸椎活動輕度受限,X線及CT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頸椎輕度骨質增生,遂確診為頸椎病頸心綜合征。經中藥內服外敷綜合治療3個療程後,癥狀全部消除。
張教授分析,頸心綜合征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有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傾向,部分醫生忽視職業、病史采集和全面體格檢查,過分依賴儀器等輔助檢查,尤其是影像學檢查可能與臨床癥狀不符,更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
頸椎病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性收縮,導致心肌缺血,誘發心律失常,統稱為 "頸心綜合征"。除心前區疼痛外,還可能出現胸悶、心悸、氣短等表現。心電圖顯示缺血性 ST 段和 T 波改變、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然而,頸心綜合征心絞痛不同於冠心病心絞痛。它與勞動負荷加重、情緒激動、服用硝酸甘油類藥物和鈣拮抗劑不能緩解無關;但頸椎負荷加重往往是此類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如高枕臥位、長時間保持過度仰頭、低頭姿勢、脊柱受涼、扭傷、勞累等。
"頸心綜合征 "的根本原因是頸椎病,所以主要治療頸椎病。日常生活中,要糾正高枕姿勢,避免過度仰頭、低頭,註意頸部保暖;局部理療、熱敷;適當做頸部體操活動頸部,都可以緩解或減輕 "頸心綜合征 "的各種癥狀。
焦慮、胸悶、氣短
關鍵詞:緊張、焦慮、胸悶、心慌。
高發人群: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
詹江是西安壹家企業的政工幹部,今年40歲。去年7月乘飛機去北京開會,在飛機上突然出現緊張性胸悶、心慌、手腳發抖,到北京後病情緩解。兩個月前,再次乘火車去北京,途中再次發作,當時以為是 "心臟病",中途要求下車,住進了醫院。此後,胸悶、心慌、緊張、焦慮、煩躁、發抖等癥狀壹直存在,幾乎每天都有發作。醫生診斷為 "隱性冠心病"。她服用了丹參片、三磷酸腺苷、胃泌素、腦復康等藥物,均無效。到精神衛生中心就診時,醫生再次為其做了心電圖、腦電圖和腦電地形圖、血酯等檢查,均無異常發現。但他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總分21分,醫生做出了 "焦慮性神經癥 "的診斷。
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賈銳介紹,焦慮癥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為5%,表現通常有三個方面:1、內心體驗:恐懼不安;2、植物神經系統變化:胸悶、心跳加速、心悸、胃腸蠕動減弱、食欲不振等;3、運動系統表現為乏力、手腳無力、細微震顫、哆嗦,以及眨眼、咬人、哆嗦等多余動作。出現眨眼、咬牙等多余動作,面部肌肉緊張、煩躁不安等。
出現各種焦慮癥狀後,患者切不可盲目亂用藥,應到相關醫療機構就診,查明自己是否患上了焦慮癥。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1、解除精神緊張的原因(即改變意識)。給予適當的支持,解除顧慮,放棄不合理的要求。2、端正對疾病的認識。在醫生的幫助下,對自己各種癥狀的產生及身體狀況要有正確、清晰的認識。
賈銳主任說,還有壹種人,心臟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但卻經常感到胸悶、心慌、氣短、緊張和恐懼,有壹種瀕臨死亡的感覺,好像必須馬上搶救。這其實就是 "心臟神經官能癥 "患者。這類病人有壹個特點,就是愛思考,想得多,對什麽事都刨根問底,就是善於思考,優點發揮得太多。
心理健康專家提出,人的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當妳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因素的刺激時,生理反應會很強烈,會出現胸悶、心慌、出冷汗等現象,這些都是人正常的生理防禦功能。但是,如果這種現象持續時間過長,又沒有什麽特殊原因,那就可能是患上了心臟神經官能癥。即便如此,也不必驚慌,只要進行系統的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是完全能夠治愈的。
膽囊悲傷胸悶
關鍵詞:膽道疾病;心慌;胸悶。
好發人群:較肥胖的中年女性
趙艷華(化名)今年45歲,在西安某中學任教。近幾個月來,她感到胸悶、心慌、心跳時快時慢、右上腹疼痛,被醫生診斷為心絞痛。經過壹段時間的治療,癥狀並沒有改善。幾天前,上腹部劇烈疼痛後,她因急性膽囊炎發作切除了膽囊,心前區不適等癥狀消失。
趙坤主任認為,趙女士的病根不在心臟,而在膽囊,她患的是膽心綜合征。 在臨床實踐中,醫學專家早已註意到,膽道疾病患者會出現類似冠心病的癥狀、體征和心電圖改變,中老年女性患者尤其是肥胖者發病率較高。膽心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可能涉及以下兩點:膽石癥與冠心病均與脂質代謝紊亂有關,病因與發病機制可能存在聯系。②膽道系統與心臟在神經支配上有****,可能通過神經反射而發病。
膽心綜合征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電圖改變等,部分患者會出現右上腹疼痛,使用心血管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膽心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治療膽道疾病,控制膽道炎癥,清除膽道結石。
命名 胸悶
胸悶是壹種呼吸困難或氣短的主觀感覺。嚴重時,感覺胸口好像被石頭壓住,甚至出現呼吸困難。它可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性表現,也可能是身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癥狀之壹。
壹、功能性胸悶:在空氣不流通的房間裏呆久了,或遇到壹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與他人發生口角、爭執,或在氣壓較低的氣候中,常會產生胸悶、乏力的感覺。經過短暫的休息,開窗通風或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思想放松,情緒調節,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像這類胸悶可能是功能性的。
二、病理性胸悶:由於體內某些器官病變引起的胸悶,即病理性胸悶。如:1:1.呼吸道阻塞:氣管支氣管腫瘤、氣管狹窄、氣管受壓(甲狀腺腫、縱隔腫瘤);2.肺部疾病:肺氣腫、哮喘、肺不張、肺梗塞、氣胸;3.心臟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冠心病;4.膈肌病變:膈膨出、膈肌麻痹;5.體液代謝和酸堿平衡失調。失調等。
兒童胸悶多提示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或縱隔腫瘤;青年人胸悶多提示自發性氣胸、縱隔腫瘤、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老年人胸悶多提示肺氣腫、冠心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