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
胡枝子 豆科胡枝子屬的壹個種,學名Lespedeza?bicolor?Turcz., 多年生小灌木。又名二色胡枝子[編輯本段]植物學名
Lespedeza?bicolor?Turcz.[編輯本段]來源與分布
胡枝子(別名二色胡枝子,掃條)分布於我國的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及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在國外,蒙古、前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編輯本段]植物形態
豆科胡枝子屬灌木,高0.5~3米,分枝繁密,老枝灰褐色,嫩枝黃褐色,疏生短柔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寬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圓,具短刺尖,基部楔形或圓形,葉背面疏生平伏短毛,側生小葉較小,具短柄,托葉2,條形。總狀花序腋生,總花梗較葉長,花梗長2~3毫米;花萼杯狀,花冠蝶形,紫色,旗瓣倒卵形,翼瓣矩圓形,龍骨瓣與旗瓣近等長。莢果倒卵形,網脈明顯,疏或密被柔毛,含1粒種子,種子褐色,歪倒卵形,有紫色斑紋。細胞染色體:2n?=?22。[編輯本段]植物特性
胡枝子為中生性落葉灌木,耐陰、耐寒、耐幹旱、耐瘠薄。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其生境通常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及亞熱帶的山地和丘陵地帶,是這壹帶地區的優勢種。也分布在林緣、無林或在森林破壞後,遭反復砍伐和火燒,森林不能恢復的地區。與胡枝子混生的有榛(Corylus?heterophlla)、繡線菊(Spiraea?sp.)、懸鉤子(Rahus.Sp.)、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等灌木。混生的主要禾本科及雜類草有野古草(Arundinella?nirta)、鵝觀草(Roegneria?komji)、蒿類(Ar-temisia?Sp.)、大火草(Anemone?tomentosa)等。在華北地區,森林破壞後,常與遼東棟(Quercu占liaotungensis)、棘皮樺(Betula?duburica)、白樺(B.Platyphyllum)、山楊(Populusdavidiana)等相混生,形成優勢的灌木叢。胡枝子耐寒性強,無雪覆蓋也能耐-28~-30℃的低溫。胡枝子根系發達,二年生植株主根入土深度達170~200厘米,根幅130~200厘米,幼株根瘤發達,每株有根瘤40~200個。70%的根系集中在5~30厘米土層中。胡枝子的葉片寬大,據開花期測定,單株葉面積達9平方米,其莖葉比隨發育時期而異,開花期葉量達最大值。胡枝子從第二年開始,生長速度加快,開花期株高達1~3米,現蕾至開花期日增長量可達1.83厘米。人工栽培的二年生植株。單株鮮重可達2.03千克,畝產鮮草2005~3408千克。[編輯本段]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胡枝子枝葉繁茂,適口性好,各種家畜都喜食,調制成草粉也是兔、雞、豬的優良飼料。胡枝子營養豐富,粗蛋白質含量在13.4~17%,粗纖維也只有25.1~24.4%,鈣、磷豐富。胡枝子在反芻動物中幹物質中,有機物質的消化率為53.3~57.62%,略低於紫花苜蓿(62%),比其他灌木類牧草高,是消化率較高的牧草之壹。 另外,胡枝子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胡枝子現已在東北,華北進行人工栽培。播種期多選擇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早春或雨季,華北地區在7~8月栽培效果好。播種前種子去殼,擦破種皮,能提高發芽率。播種量每畝4~5千克。播種前施過磷酸鈣20~30千克/畝。苗期生長慢,應除草1~2次。當年產草量不高。第二年生長快,苗高40~50厘米刈割,每年刈割1千克2次,畝產鮮草1500~2000千克。可青飼,也可調制成幹草,制幹草時在開花期刈割為好.?種子收獲應在莢果變黃時收獲,每畝可收種子15~20千克。[編輯本段]繁殖技術
首先采收未完全成熟的細梗胡枝子果枝,置陰涼處,讓其充分後熟,待種子完全成熟變為棕褐色後自動脫落;其次是砂藏催芽法軟化種皮骨質化,用濕潤細砂藏種,混拌勻後裝入木箱中,置陰涼處,待種子出現白芽孢,即可播種;第三是播種時將種子和砂按照壹定比例進行條播;第四是覆蓋地膜育苗,促進其盡早出苗;。本發明方法易行,操作方便,通過掌握種子采收時間,對種子進行後熟處理,用砂藏法催芽,成苗率達到95%。[編輯本段]藥用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Lespedeza?capitata含有能降低血膽甾醇、血氮水平的物質(熔點293-295℃)。從其中提得的黃酮甙給腎病患者口服,可增加尿素及氯離子的排出;對鈉、鉀的排出無影響,也無利尿作用。其莖及新鮮葉的醇提取物(不合鞣質而含黃酮類、生物堿),可作成註射劑而應用於腎外性高血氮癥、慢性腎炎、多囊性腎病。中藥化學成分含槲皮素,山柰酚,三葉豆甙,必需氨基酸,鞣質。?種子中含有兒茶精,表兒茶精,中性脂,糖脂類,磷脂類。功效清熱潤肺;利尿通淋;止血考證出自《救荒本草》科屬分類豆科主治肺熱咳嗽;感冒發熱;百日咳;淋證;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灌木林下。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潤肺解熱,利水通淋。? 2.《閩東本草》:強筋益腎,健脾祛濕。治頭暈,脫力,蛇傷。功效分類利尿通淋藥性味甘;平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枝葉。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泡作茶飲 選方①治肺熱咳嗽,百日咳:胡枝子鮮全草壹至二兩,冰糖五錢。酌沖開水燉壹小時服,日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藥》)?②治鼻衄:胡枝子和冰糖燉服。(《閩東本草》)?③治小便淋瀝:胡枝子鮮全草壹至二兩,車前草五至八錢,冰糖-兩。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胡枝子的莖、葉。 植物形態胡枝子灌木,高0.5~2米。3出復葉,小葉狹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頂端小葉長1.5~7厘米,闊1~4厘米。側小葉較小,基部漸狹或圓形,先端常為圓鈍頭,稍具短尖,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色較淡,被疏柔毛,最後有時無毛。總狀花序腋生,成圓錐花序狀,總花梗長4~15厘米;小苞片狹卵形,長1~1.5毫米,棕色,外面被白疏柔毛;萼長4.5~5毫米,被疏柔毛,4裂,裂不及萼的1/2,其上面裂片再2裂,裂片常無毛,卵形或廣披針形;花冠紫色,比萼長2.5~3倍;旗瓣卵圓形,壹般較龍骨瓣為長;雄蕊10,兩體;雌蕊1,花柱內彎。莢果斜倒卵形,有子房柄及短尖,多少被柔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於山坡。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浙江、江西、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