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名字耳熟能詳,普通人也能背出幾句他的詩詞。對他的求學生活經歷也略有了解,知道他壹生坎坷。但比較系統地了解作為詩人、政治家、畫家、生活藝術家的壹生,這還是第壹次。(順便說壹句題外話,我讀了宋碧雲翻譯的林語堂先生的著作,林先生用英文詮釋了壹位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古名人,林先生在中西學術上的造詣非同壹般,大寫的佩服)。
1、蘇東坡的女人緣
東坡壹生女人緣很旺,這些女人或多或少都幫過他。在他剛步入政壇時,頭腦簡單的原配夫人王弗對他實施關照,多加指點,常勸他遠離小人,說話要有節制。但可惜的是,妻子早逝,年僅二十六歲,留下壹個六歲的兒子。在妻子去世十周年之際,蘇東坡曾寫下壹首悼念妻子的短詞,是這樣淒婉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夢還鄉,小窗梳妝。相顧無言,惟有兩行淚。年年明月夜,短松匣裏斷腸處"。
二十七個月的喪期結束後,他續娶了宣氏。新娘是妻子的表妹,名叫王潤芝。這位比丈夫小十壹歲、性情溫和的妻子,在蘇東坡最活躍的時期,與他相濡以沫,養育了堂兄的兩個孩子和自己的兩個孩子,也分享了他壹生的坎坷和榮耀。也正是因為這個如水的女子總能給動蕩中的蘇東坡壹種安定感,也讓混沌中的蘇東坡醒得更早壹些。在蘇東坡被貶密州家中,生活艱難的他對新頒布的賦稅政策不滿,有壹天孩子拉著他的衣角,他不耐煩地說孩子真笨,他清醒穩重的妻子說:"妳傻呀,整天坐著胡思亂想有什麽用?來,我給妳做酒喝"。這位蘇太太還說:"我喜歡春天的月亮,秋天的月亮太悲涼了,春天的月亮讓每個人都幸福美滿。"可見,這位蘇夫人的樂觀、豁達也在蘇東坡的壹生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位夫人在蘇東坡56歲去世時,也恰好躲過了丈夫壹生中最悲慘的歲月(後蘇東坡被流放海南,這才是他壹生中真正的流放)。十年後,蘇東坡的弟弟將他們夫婦合葬。
蘇東坡後半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但有壹個不離不棄的小妾朝雲,兩人達成了世俗愛情與宗教信仰的結合(兩人都深信佛教)。12歲時,她被蘇二夫人買去做丫鬟,後來成為蘇東坡的小妾。蘇東坡被貶惠州期間的故事圍繞著朝雲展開。蘇東坡到惠州時,朝雲 31 歲,東坡 57 歲。朝雲聰明伶俐,討人喜歡,活潑有靈氣,蘇東坡生命中的女人似乎她最懂蘇東坡。有壹次蘇東坡指著他的大肚子問家人,他這裝的是什麽,家人都說壹肚子詩書,壹肚子學問,只有朝雲說壹肚子不合時宜。這朝雲初到蘇家並不識字認字,但她壹直在學習,努力達到與她仰慕的大詩人丈夫壹樣的精神境界。蘇東坡晚年也在朝雲的陪伴下作了不少詩詞,感謝她,贊美他,兩人的壹腔熱血化作了壹段並不巧合的友情,在****,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然而,朝雲不久便死於瘟疫,從此他便以鰥夫的身份生活,直至晚年。他對她的愛,盡在壹首詩中:"苗而不秀非其天,勿使子吳與我玄。恨無千歲藥,惟有小乘禪。淒淒壹念還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
在他飽受政治打擊、身心受創的情況下,皇帝並不在意太後的管束,在宋哲宗、宋徽宗攝政期間先後排除了太後的兩個侍衛的壹切異見、給了他信任和尊重,"烏臺詩案 "最後也是仁宗皇帝的皇後之子宋神宗、肅宗兄弟,使小人不被殘害,最後才 被貶黃州。然而,三位皇後死後,蘇東坡的命運又發生了逆轉,難逃被貶流放的命運。三位太後之所以對蘇東坡施以援手,除了蘇東坡的才華之外,可能正是因為她們涉政不深,只是憑借壹個女人對人性的基本了解,認定蘇東坡不是當朝小人物口中的壞人。宋朝雖然混亂,但幾位垂簾聽政的太後都非常賢明。
作為曠世奇才,蘇東坡的身邊又怎麽會少了其他佳人呢?但這些對於他來說就是窗外的風景,他卻把名妓秦操勸出府常伴古佛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解讀的空間。關於這壹點,我也贊同,秦操當時答應出家,肯定也是認為自己贖身出家可以嫁給蘇東坡。即使秦操會錯意,但蘇東坡作為壹個男人或壹個風流倜儻的大詩人勸他贖身出家,姑娘也不能想太多。可惜郎有情妾有意,蘇東坡沒有娶她。
2、蘇東坡的男人緣
蘇東坡人品很好,性格豪爽,待人真誠,引得壹大幫朋友生死追隨。當然,誰的壹生中沒遇到過幾個敗類朋友,後來迫害他最狠的就是曾經是朋友的章惇。
蘇東坡壹生最要好的朋友就是他的弟弟蘇轍。蘇東坡還在寫給好友李昌的詩中說."嗟哉寡兄,四海壹子遊"。兄弟倆從出生起,就壹起長大,壹起學習,他們在悲傷時互相安慰,在災難時互相幫助,時常夢見對方,也時常寫信給對方。兄弟二人壹同步入政壇,哥哥被任命為鳳翔縣令,弟弟被任命為商州刺史,但由於父親在京城為官,兄弟二人必須有壹人留在京城陪伴父親。於是子羽謝絕了任命,讓弟弟離開京城赴任。兄弟倆壹有機會就會聚在壹起,蘇東坡杭州任職期間,弟弟在郴州任教,屬於自己外出考察的範圍,他在弟弟家住了70多天,還度過了壹個難忘的中秋節,此後六年,他們再也沒有機會***過節了。杭州三年任滿,蘇東坡申請調任密州(密州當時屬於很貧瘠的地區)就是因為子由當時在濟南任職,兩地在山東距離很近。每壹次相聚都會讓離別更加難舍,他們壹生中有幾次非常傷感的離別,子由送過弟弟幾次,最短的壹次是陳州壹別,送了半個月,最長的壹次是三個月,子由帶著家人去商丘當判官,東坡去徐州工作,子由把家人交給張方平(兩兄弟壹生的摯友),由弟弟陪同去徐州,呆了三個月才回到家人身邊。無論相隔多遠,兄弟二人總是書信往來,或互贈新詩,或互相勉勵,或議論時事,或感傷訴說,總之,只有書信往來才是兄弟二人真情的完整流露。後來,蘇東坡如願來到密州,卻沒有如願見到子由,於是寫下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冷。我想翩翩起舞,弄清影,卻不似在人間。轉到瓊樓玉宇,又怕瓊樓玉宇不勝寒,睡不著。本不該有恨,為何離別總是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蘇東坡文人氣十足,個性鮮明,不合時宜,不拘小節,心胸開闊;子由性格沈穩內斂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壹籌,常給兄長出謀劃策,所以子由的仕途相對平淡,然而子由多次受哥哥牽連被貶迫害,但子由始終不離不棄,從無怨言,還曾上書皇帝,願以所有官爵為哥哥贖罪。子由壹***三個兒子、七個女兒,都是蘇東坡幫配的。另據史料記載,蘇軾病逝後,"蘇二府大小近百口來聚"。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當年蘇東坡從海南結束流放後接到聖旨可以在任何地方定居,子由就寫信給弟弟壹家與他同住,可惜兄弟倆 "夜雨就床 "的約定因政治風雲變幻、東坡去世而未能實現。
歐陽修與東坡相識於 "東坡之死 "後,"東坡之死 "讓歐陽修對 "東坡之死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歐陽修曾對同事說:"讀了蘇東坡的詩,我全身都喜出了汗。我應該退休了,讓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試想,這句話在當時對蘇東坡的影響該有多大。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壹句褒貶之詞,可以成就壹個人,也可以毀掉壹個人。這句話壹出,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據說歐陽修還曾對他的兒子說:"記住,我死後三十年,沒有人會談論我"。預言果然應驗了,當年確實有人在歐陽修死後談論蘇東坡,並盜用他的謫仙之作。歐陽修是蘇東坡的伯樂,沒有他的引薦,蘇東坡也不會年紀輕輕就進入官場。後來,蘇東坡這樣評價自己的恩師:"論大道如韓愈,論事如盧植,記事如司馬遷,作詩如李白"。
詩僧廖森。蘇東坡與參寥交往前後近三十年,對參寥的詩才格外欣賞,經常和他對歌吟詠,相互切磋。他也經常和他壹起吟唱,互相切磋。而廖森也時常跟隨他,兩人可謂文壇摯友。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廖森陪了他壹年多,這種情誼超越了世俗的政治禁忌和得失,難能可貴,十分感人。蘇東坡被任命為杭州刺史時,廖珽又擔任了西湖之畔的智果寺住持。蘇東坡又被貶到惠州、海南昌化居住,他還打算登門拜訪,被東坡寫信勸阻。洶湧的政治風雲,流轉的時代人生,兩人之間唯有不變的友情,他們始終保持書信往來,蘇東坡經常向他講述自己的身世,也寫詩給他。再偉大的人也需要有壹個人靜靜地傾聽自己,懂他的心思也懂他的無可奈何。
據筆者在書中搜索,與蘇東坡關系較好的有:
李公麟,字伯時,北宋著名畫家。
文同,字與能,北宋著名畫家、詩人。
黃庭堅,字魯直,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米芾,北宋書畫家、書畫理論家。
佛印,宋代雲門宗僧人。法名戴元,字覺老,俗姓林。
範純仁,字堯夫,北宋大臣範仲淹次子,人稱 "布衣宰相"。
秦觀,字太虛,又字少遊,北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家。
3、為什麽大家都喜歡蘇東坡?
首先,蘇東坡性格樂觀豁達,隨和謙遜,活潑風趣,待人真誠。這種性格從他的童年就可以看出。小時候,他除了讀書,還有很多愛好,比同齡人更貪玩。他會偷著跟丫鬟探燕窩,拉著弟弟妹妹逛集市,遇到好的石頭還會做硯臺,經常記錄自己的夢想,總之是個很有趣的小男孩。蘇東坡壹生漂泊,被貶過好幾個地方,被動地遊覽祖國山河,但每到壹地他都無所事事。貶謫黃州期間,已經四十歲的他,會蹲在田間地頭和種田的大叔聊上半天,認真傳授種莊稼的技巧,還自己築堤壩、修魚塘、種菜果苗,剝去了知識分子的矜持,當起了真正的農民,自己寫詩:"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烈日炎炎風吹面如墨"。他還自己做飯,燉豬肉、煮魚,還發明了東坡羹。簡直是五好男人。其實,黃州是個很貧瘠的地方,他過得很清貧,連肉都吃不上,靠的是詩人樂觀豁達的萬縷閑情、豐富的想象力、知足常樂的精神和壹點點月光下的美食、又混合著強大的魔力,讓蘇東坡在這裏極富詩情畫意,取而代之的是老百姓長期以來的叫苦連天,哪能寫出那麽多名篇佳作還批註了《周易》和《論語》?被貶惠州期間,他忙著學習釀酒,被貶海南後,他忙著采藥、潑墨,還在兒子的協助下整理各種雜記,編成《東坡誌林》,還註釋了《易經》,完成了124篇《與陶詩》,真可謂無所事事,卻又自得其樂。蘇東坡特別喜歡開玩笑,自己也豁出去了,有壹次他想取笑佛印,就說:古人常以僧對鳥,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我很佩服古人以鳥對僧的智慧。佛印答道:難怪我這個和尚坐在妳對面。(古代俚語中的鳥含有淫穢之意)。蘇東坡對待朋友非常大方,在他主動申請到杭州任職時,皇帝賜給他茶葉、銀兩和壹匹馬,蘇東坡把馬送給窮書生李健賣錢。而且,不管對象是誰,蘇東坡都路遇不平,不吐不快。
蘇東坡給杜牧讀了壹首《送守道六子之詩》,詩曰:"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面前大蟲。豈知昔人已逝去,此恨綿綿無絕期。"杜甫的這首《送壽道六公子》,詩中寫道:"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面前大蟲。這樣如白開水般的詩句還被列為文壇石碣 "三豪 "之壹,蘇東坡深以為腹,忍不住開起了玩笑:"吾見杜牧豪,乃京東士大夫飲月酒、食瘴死牛肉,醉而飽者也"。如此多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集合,形成了壹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使他無論升官還是被貶,身邊總會吸引壹大批文人墨客和百姓擁護他、愛戴他,甚至他被貶到哪個地方的幾任知府都對他極為禮遇,經常給他送酒送菜,陪他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當然,後來被小人章惇知道後都罷免了)。
其二,蘇東坡心中始終裝著天下百姓。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加速了宋朝的滅亡,蘇東坡很早就看到了新政的弊端,多次上書朝廷直言進諫,通過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他告訴皇帝:改革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他對激進改革的批評讓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很不高興。於是,蘇東坡被貶。即使面對排擠,蘇東坡仍直言不諱地批評 "青苗法"。"青苗法",簡單地說,就像是政府設立了壹個 "農業銀行",農民春天借錢買種子,秋天收獲時還本息,其目的壹是抑制土地兼並,二是為農民提供生產資金,三是政府創收。然而,這項表面上誘人的政策,在執行中卻變成了 "不許抑制分配",即農民自願演變成強制貸款,由幫助生產籌資和政府創收變成了政府創收和官員謀利的平衡,致使許多農民債臺高築,有的甚至把家庭輕工業搞得精疲力竭。歉收時農民吃不飽飯,豐收時農民轉不了賬,許多人背井離鄉。蘇東坡了解到這壹情況後,給皇帝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和《上神宗皇帝書》,在書中詳述了 "青苗法 "的實施給農民帶來的危害。王安石得知後非常生氣,很快就指示僉事彈劾蘇東坡。蘇東坡從此開始了被貶生涯,從北方到南方,從富庶的京城到貧瘠的土地,越貶越遠。終於,六十壹歲那年,他也被貶到了廣袤的海外海南。
蘇東坡雖然被貶,但更貼近百姓,深刻了解百姓的疾苦,因此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描寫百姓悲慘的生活場景,揭露和抨擊苛捐雜稅和弊端,以他的知名度這些詩詞迅速傳遍全國,也在壹定程度上給統治者施加了壓力。我摘錄了幾句,即使是現在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聲:人如鴨豬,擲泥互濺驚。賣牛交稅拆屋煮,思淺不如明年饑。官家要錢不要米,西北招來羌族兒。不韻忘味,近三月食無鹽。
因為天下百姓,蘇東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蘇東坡雖然因直而屢遭厄運,但他的境界高高在上,他只對事不對人,不記恨那些曾經給他使過絆子的王安石、章惇等人,從來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怨恨或憤懣,後來甚至到南京去拜訪王安石,與他談詩論佛。
第三,蘇東坡腳踏實地為民辦實事。蘇東坡壹生做的好事數不勝數。徐州發大水,他舍身救城,幾個星期沒有回家,每天住在城墻頂上的茅屋裏,督促工程,洪水退去後,他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加固堤防,被批準在城外築木壩,還建了 "黃樓",為當地百姓解決了水患問題。他親力親為,關心囚犯的健康和利益,古往今來這樣做的人恐怕也不多見了。蘇東坡指出,雖然法律禁止地方官鞭打犯人致死,但沒有明文規定犯人因無人照顧而病死,犯人也是人,所以第壹次把獄醫排除在照顧病人之外。他看到許多士兵逃出軍營後淪為強盜,只因軍士長途跋涉沒有路費,逼得他們債臺高築,於是他立即糾正了這壹規定。
來到杭州後,他最關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和穿城而過的運河淤泥問題。他到任後的第三個月就開始了運河清理工程,歷時七個月。原來,城內的運河需要海水才能運行,但海水導致河床淤積,清淤很麻煩,挖出來的泥沙就堆在百姓家門口,交通十分擁堵。蘇東坡在城北余杭門外又開鑿了壹條運河,與西湖相連,這樣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水流,也省去了疏浚城內鹽河橋的費用和麻煩。當時人們喝的是含鹽的水,要不就得花錢買湖水,壹分錢壹桶。接下來,他想把西湖的水引入城市,他把所有的水渠從竹筒改為陶瓷管,上下用石板保護,這是壹個巨大的投資項目,建造了長達 274 米的陶瓷管,從壹個水庫通向另壹個水庫。他還將湖水引入杭州北郊的兩座新水庫,為軍營供水。據說,工程完工後,杭州幾乎每個地方都能喝上西湖的清水。下壹步自然是整治大水庫--西湖。整治前,西湖邊雜草叢生,已經覆蓋了大半個西湖,他既驚訝又痛心,於是立即向慈禧太後請求撥款,整個工程需要三萬四千貫,他籌集了壹半的資金,又請求慈禧太後再給他壹萬七千貫。慈禧太後同意後,他立即開始修湖。從湖中挖出的水草和淤泥成了大問題,蘇東坡利用它們築起了長堤。他還在湖中心的小島上修建了 "三潭印月"。如今,我們不得不贊嘆東坡居士的審美觀。引用林先生的壹句話:"蘇堤和西湖之於杭州,猶如明眸之於美人"。西湖的美不在湖,而在這奪目的蘇堤和仙島。
蘇東坡還在杭州建造了歷史上最早的公立醫院。杭州氣候潮濕,河湖密布,加之經濟貧困,醫藥匱乏,古代瘟疫頻發。當時,人們對那種零敲碎打、毫無組織的救治工作十分不滿,於是從公款中拿出兩千緡,又捐出五十金,在中安橋城中心建起了壹座公立醫院。這就是所謂的 "安樂坊",看病吃粥免費的醫院,明顯帶有民政救助的性質。後來,醫院搬到了西湖邊,改名為 "安濟坊"。
蘇東坡被貶黃州期間,得知當地有嬰兒溺水的陋習,立即寫信給朱太守,希望壹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也成立了壹個兒童救護會,捐出自己的壹部分錢,並向富人募集了很多錢,創辦了有史以來第壹所孤兒院,救活了很多嬰兒。
有些小事,只要有人願意做,就很容易做到,可惜只有蘇東坡關心。
蘇軾最常被人稱為蘇東坡,事實上,他的壹生被這個名字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或者說,在他出家為東坡僧之後,他的身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造就了後世仰慕的巨星。也就是說,在被貶黃州期間,他開始迫於形勢而務農,並因性情和天性成了隱士,自比陶公,成了壹個可愛的遊蕩在大自然中的大頑童。此時,他剛剛經歷生死,心靈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頑童的釋放讓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黃州貶謫後的第三個春天,蘇東坡與友人郊遊,途中遭遇風雨,於是寫下了這首《定風波》,標誌著另壹個更加淡定、豁達、超然的東坡居士的回歸!這是我最喜歡的壹首歌。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路上雨。雨具先行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後晴,遂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且歌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壹蓑煙雨任平生。
春風吹酒醒微寒,山色斜光卻可人。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