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能口服不肌註,能肌註不靜滴 "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在很多發達國家,輸液是不得已才使用的 "最後壹種方式"。在我國,靜脈輸液是導致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因不安全註射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9萬。
人體免疫力是機體正常的防禦系統,它能識別 "自我 "或 "非我",消除或排除 "非我",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它就像壹名士兵,守護著我們的健康。當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侵襲時,身體的免疫系統首先與之對抗,免疫力強,可能沒有疾病表現或只有輕微癥狀,不久,免疫系統也會產生抗體;免疫力弱,致病菌強,身體的疾病就多,可能病情較重,病程較長,可能出現並發癥,需要服藥或住院治療。
而輸液治療不同於口服、肌肉註射,是將藥物直接註入靜脈,隨血液流遍全身,作用直接、起效迅速。輸液這種治療方式對人體本身的免疫力沒有影響。
但輸液治療是壹種侵入性操作,存在壹定的危險性,藥液中的橡膠顆粒、藥物顆粒、細菌顆粒都可能隨藥液進入血液循環,危害極大,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輸入的藥物對作用靶點的選擇性差,還可能影響機體的正常功能,如輸入某些抗生素,藥物不僅會抑制或殺滅有害菌,體內的有益菌也會被抑制或殺滅,長期輸液,機體的內環境被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可能受到影響。長期、反復或不按抗菌原理輸註抗生素,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但這些都是藥物造成的,而不是輸液造成的。
所以,像普通感冒等不是很嚴重的疾病,應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 "能不吃藥就不吃藥,能口服就不註射,能肌肉註射就不靜脈註射 "的護理和治療原則,病情嚴重與否,由醫生根據病情來診斷和決定是否治療。
而輸液也有壹定的風險,如輸液的劑量過大,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小,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大,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小,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大,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小,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輸液的劑量過大,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
而我國如此大面積的輸液規模,如何保證輸液安全和用藥安全呢?壹方面,要盡量減少輸液,這不僅是醫生的責任,同時,很多患者也要多了解輸液的危害,不要盲目相信輸液快、好,其實濫用輸液的危害是很大的,因為直接進入血液,所以輸液中的有害物質直接進入人體而造成危害。
另壹方面,要保證配藥環境的清潔,以及對操作人員的嚴格培訓。在加藥的過程中加強醫囑,強調無菌操作,盡量減少在輸液時加藥過多,越加越多,反復穿刺,肉眼看不見的膠塞屑、安瓿屑等不溶性微量進入輸液的比例越多,同時在操作中被汙染的概率越高。含有不溶性微量等雜質或被汙染的液體直接進入血液,對身體危害很大,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都出臺了限制門診輸液的措施,逐步取消門診輸液,只有急診、兒科、住院患者才能輸液。大多數醫院還建立了自己的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配備了潔凈的環境、專業的配藥和加藥人員以及嚴格的醫療處方審核人員,確保患者輸液和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