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全球經濟發展來看,還是用工業制造來發展經濟,工業發展肯定會用到能源。目前全球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必然會排放碳。限制碳排放就是限制其工業發展,也就是限制其發展權。在總碳預算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壹個國家排放更多,其他國家就必須排放更少。壹個國家發展空間的增加,意味著其他國家發展空間的減少。談判無果而終,壹切源於碳排放權。
壹些西方國家不顧18世紀中葉以來發達國家累計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80%的事實,要求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減排上做出更多承諾。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仍然對中國至少40%的減排目標不滿,並指責發展中國家,而不提自己在工業革命時期的碳排放。
除了減排,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氣化所需的資金和技術援助方面,發達國家從未給出具體承諾,雙方在這壹問題上分歧明顯。
鄒驥指出,在哥本哈根之前的多次氣候談判中,發達國家多次在強制減排目標等問題上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施壓。壹些西方國家不顧18世紀中葉以來發達國家累計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80%的事實,要求中國在減排上做出更多承諾。
事實上,圍繞“碳排放”的博弈背後是政治和經濟利益。氣候談判表面上是關於溫室氣體排放配額的談判,更深層次上涉及各國爭奪能源創新和經濟發展空間。歐美發達國家氣候談判的實質是試圖占領未來新能源技術和市場,壟斷環境容量的劃分,最終控制低碳經濟,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巴厘會議到哥本哈根會議不可能壹帆風順的根本原因。
呵呵,不知道妳是不是廣州醫藥職業學院的學生。這是我個人的回答,我就貢獻給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