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的綜藝《少年的故事》裏,有壹個場景讓我很難過。
壹個女孩哭著大聲指責她的母親:
“妳為什麽總是拿我和其他學生比較?為什麽從來看不到我的努力?”
結果她媽媽冷冷的回應:“其實我壹直在不停的打妳。以妳的性格,不撞就飄。”
當女生抹著眼淚說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攻擊的時候。
媽媽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當妳強大的時候,我想我需要出手了。當妳虛弱的時候,我想我需要推動妳。”
女兒發現無論說什麽都說服不了媽媽,就流著淚走下了舞臺。
很快,這段對話登上了微博熱搜,很多網友表示:
“在這個女孩身上,我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有多少孩子,就這樣,從小被父母打。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經常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很多家長總是忽略這壹點,他們肆無忌憚地攻擊、嘲諷甚至辱罵孩子。
我從來沒有想到,語言暴力雖然不攻擊身體,但是攻擊心臟,傷害指數特別驚人。
?02??
妳處處猙獰,讓孩子懦弱自卑。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很多時候,他們充滿了愛,卻又猙獰。
根據愛荷華大學的壹項研究,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只有不到20%是積極和鼓勵的。
平均每個孩子壹天收到400多條負面評價,而正面評價只有30多條。?
“妳怎麽這麽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別人能做的事,妳為什麽不能做!”
“妳腦子裏在想什麽?”
“這麽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妳再哭我就不要妳了。”
這些是父母責罵孩子時常用的表達方式。
有些家長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害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無法發泄。
我只是想當然的認為我不能對我的孩子說太多的好話。我說幾句,我就受不了。我以後怎麽在社會上生活?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就發布了這樣壹張海報。
壹個拿著26分試卷的迷路小孩。他眼睛低垂,表情緊張,看起來非常害怕。
刻在他身上的是他父母對他說的話:
“豬吃了妳的腦子嗎?”
“考完試妳還敢回家?”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低下了頭,不知所措。
我還沒來得及承認錯誤,父母難聽的話就像過去壹樣,席卷而來:
“天天手腳麻利,上輩子是個搗蛋鬼?”
“家裏有妳真不好!”
另壹個孩子帶著足球回家了。他剛剛踢了壹場超級有趣的足球賽。
還沒來得及和父母分享喜悅,我就開始被拒絕了:
“我從來沒見過這麽臟的孩子。”
“妳是從垃圾堆裏撿的嗎?”
海報的制作人把每壹句話都深深印在孩子身上,就像壹道傷疤。
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危害。
但還是有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只是嘩眾取寵。
言語暴力怎麽會傷害孩子的健康?
但下面的兩項研究或許會讓妳對語言暴力的危害有新的認識。
1.情緒痛苦和身體痛苦的大腦回路是壹樣的嗎?
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伊桑·克羅斯博士的實驗:
當壹個人受到言語暴力攻擊時,他的情緒痛苦在大腦區域產生反應,這與身體疼痛非常相似,神經系統可以體驗幾乎相同程度的疼痛。
換句話說,當父母虐待孩子時,孩子所遭受的情感創傷堪比身體傷害的痛苦!
2.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嗎?
哈佛醫學院的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最容易受到言語暴力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在兩個半球之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海馬體(負責管理情緒)和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
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如果他們總是生活在惡劣、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會發展成適應環境的“生存模式”結構,形成懦弱、自卑的心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童年貧困、家庭不幸的人,即使成年後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過早的壓力不僅會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使孩子過於謹慎、膽小等。而且,這樣的改變是終身不可逆的。
?03??
在妳的語言中,有壹個孩子的未來。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阿黛爾·費伯說過:“永遠不要低估妳的話對孩子壹生的影響。”
要知道,孩子正處於懵懂的年紀,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
父母的壹言壹行,甚至壹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記得小時候鄰居張毅家經常聽到打罵孩子的聲音。
有壹次我去她家,我媽給她女兒琪琪買了壹雙新鞋。當時奇奇正在睡覺,被張毅喊了起來。
可能只是我起床了,看起來很懶,不願意配合。
張阿姨說“轉過去”,琪琪也轉了過去。
“動腳收腳?”“沒事的。”
“顏色可以嗎?”“沒事的。”
“款式可以嗎?”“沒事的。”
見女兒如此敷衍,張毅怒氣沖沖地走了過來。
“妳死了嗎?妳沒有自己的主見嗎?”
女兒聽了,低下頭,壹言不發。
“人家送妳東西,問妳喜不喜歡?啞巴,說話。”
見琪琪還是不說話,張毅走到我們面前,狠狠地戳了壹下她的頭。
“我在說妳,妳聽見了嗎?”
琪琪眼睛有點濕潤,狠狠地白了媽媽壹眼,摔門而去。
“妳還發脾氣,教不好。我怎麽能生出妳這樣的傻瓜呢?”
“我不會說話,人也沒禮貌。怪不得讀書這麽差!”
我和媽媽被罵的很尷尬。
從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去過張阿姨家玩。
幾年後,他們搬走了。聽說琪琪連高中都沒考上,然後去發廊做洗頭女,因為態度不好被開除了。
也許妳會覺得琪琪是個從小無心學習的壞孩子。
但其實在小學的時候,琪琪的成績並不是很差。雖然她不是最好的,但她也有中上水平。
後來隨著張毅的辱罵,琪琪的學習開始壹落千丈,換來的是更差。
從此,琪琪的生活進入了惡性循環,慢慢的,她連課都不想上了。
心理學的暗示作用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攻擊、批評會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轉化為孩子的“內在批判聲音”,形成強烈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的批判和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壹無是處。即使成年後批評妳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批評的態度也會留在他們的心裏,他們會經常批評自己。
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壹書中所說,“孩子總是相信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想法。”
所以,妳不經意的壹句話,就是孩子心中最發自內心的評價。孩子的人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取決於父母的想法。
?04??
妳肆意的批評會毀了妳孩子的壹生。
知乎上有個問題:被父母罵,想自殺是什麽體驗?
其中,好評如潮的回答令人心疼,令人絕望。
“我難過得哭到崩潰的時候,我媽看著我說:“怎麽了?"
“那壹刻,我覺得這輩子都不會原諒她了。”
心理學家武誌紅說:“語言暴力可能會成為壹種武器。”
除了上述的軟弱自卑的性格,語言暴力還可能把孩子推向另壹個極端。
就是把情緒變成強烈的攻擊性,殺死自己,或者殺死別人。
2014由謝勇執導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講述了語言暴力與暴力的關系。
在影片中,他采訪了沈陽少管所的幾名少年犯。
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用語言暴力對待。
豬腦,廢物,可恥,妳怎麽不去死。
謝勇將這些最具代表性的與語言暴力相關的關鍵詞作為“武器”。
經過多年的虐待和抱怨,這些孩子遭受了心理折磨。
他們長大後變得暴力無情。
有的搶劫賭場,開槍殺人;有用斧頭,把對方砍死;還有壹把水果刀,用來戳大家。
根據壹項調查,超過40%的少年犯曾被父母的語言傷害過。
這些孩子的父母用暴力的言語毀掉了孩子的未來,也給別人和其他家庭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傷害。
有人說,這些孩子粘在別人身上的兇器是父母親手交給的。
妳的粗心毀了這個孩子的壹生。
?05??
如何進行正確的親子溝通
之前有壹部電視劇《壹切都好》引起強烈反響。劇中反映了很多出身家庭問題,引發了壹波又壹波的討論。
劇中陳瑤飾演的蘇明玉和蘇嘉之間緊張的家庭關系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每壹次沖突都將劇情推向高潮。
蘇明玉出生在壹個典型的男權家庭。雖然是最小的女兒,但壹點也不受寵。母親極其重男輕女,對兩個哥哥偏心。
吃飯的時候,母親給兩個哥哥每人壹個雞腿,明玉沒有分。
哥哥們早餐吃的是火腿蛋,明玉是壹碗泡飯。
高考關鍵時刻,明玉還奉命幫二哥洗衣服。
蘇的爸爸偷偷給女兒夾了壹個鼓槌,卻被制止了,在蘇家已經習慣了。
這樣畸形的家庭關系,讓明玉顯得有些沒心沒肺。母親去世的時候,她沒有在人前掉壹滴眼淚,仿佛葬禮與她無關。
之後,即使對待多年的伴侶,她也毫不留情。她不會輕易接受壹個人的善意和關心。她在美國第壹次見到小侄女的時候,不知道怎麽接近她。蘇明玉得不到認可、重視和關心,所以不知道怎麽去接近別人,害怕被傷害。
從蘇明玉身上,我們發現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呢?
許多家長都向劉先生抱怨:
“我不知道。他從來不告訴我他整天在想什麽。”
孩子說什麽都不會聽,幾句話就頂嘴,讓自己生氣,控制不住自己的罵!"
“我壹開口,孩子們就煩了,根本不想聽。久而久之,連孩子的門都進不去了,剛進去就被轟了出來。我真的無能為力!”
溝通困難讓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更無法理解父母的辛苦。最後,父母變得更加暴躁,孩子變得更加內向,這甚至可能對孩子未來的行為產生不可磨滅的終身影響。
正確的親子溝通對孩子和家庭都是極其重要的。
劉老師告訴家長: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認可,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和認可。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壹些接納和愛,孩子就能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也更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所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