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有醫藥界“高考”之稱的國家集采喧囂了壹整天後落下了帷幕。壹位參與了現場投標的企業人士表示,外企巨頭集體放棄競標的原因可能是,對於它們而言集采品種都是專利過期原研藥,基本屬於其存量市場,從以往經驗來看,降價入選即使保住了市場利潤仍然大幅降低。
拜耳阿卡波糖自殺式降價的案例也似乎印證了這壹點。拜耳在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表示,糖尿病藥物拜唐蘋(通用名阿卡波糖)全球銷售額下降了73.8%,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市場實施了帶量采購政策,拜唐蘋銷量的增長無法抵消藥品的大幅降價。
與之成鮮明對比則是輝瑞。2018年底,輝瑞的明星藥物立普妥和絡活喜在第壹次4+7帶量采購中出局。2019年9月的4+7擴圍帶量采購,輝瑞這兩個品種同樣沒有中標。
但在2020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中,立普妥和絡活喜在中國的銷售卻同比取得了較大幅度增長,銷售額上看已經恢復到了集采之前的水平。
另壹位醫藥界人士告訴記者,外資藥企需要權衡藥物國內外定價差異,總部很難授權其開極低的價格競爭集采,降價幅度無法與國內企業保持壹致。同時其強勢的市場地位確讓其在失去集采市場後能支撐壹段時間,而非像很多國內企業壹樣不進集采就是死局。
擴展資料
跨國藥企的報價基本作廢:
從中選結果看,進口藥品只有兩個中選,其余全部出局。而且在報價上,15款藥品是超限價競爭,並沒有表現出降價誠意,甚至被業內人士指出存在“示威”之嫌。
例如默沙東以超出限價1.56倍放棄地氯雷他定口服常釋劑型競爭;羅氏以超出限價2.23倍放棄卡培他濱口服常釋劑型競爭;禮來以超出限價1倍放棄奧氮平口崩片競爭;更有甚者GSK的拉米夫定基本維持原價,超出限價80倍有余,
從聯采辦發布的規則來看,只有單位申報價格小於或等於最高有效申報價,這個申報價才有效。這也意味著,上述跨國藥企的報價基本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