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來說,對於每天睡前擡胳膊20次,持續壹個月。這個任務很簡單,需要我們強烈的動機,我們才能堅持的很好。如果沒有強烈的動機,那大概率沒過幾天也就放棄了。
對於考研這件事情,這個任務不僅難,而且戰線也很長,並且短期內並不會有即時的回饋,如果動機太強,就會焦慮,進而懷疑,然後放棄。如果動機較弱,焦慮的水平就會下降,進而促進學習的效率。
這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那阿特金森他怎麽說呢?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用畫圖法,繪制了最佳動機曲線。阿特金森直接就用公式,來側面驗證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啦。
阿特金森將成就動機分為追求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
追求成功的傾向為:
(1) Ts=Ms*Ps*Is
Ts(tendency to approach success)趨向成功的傾向
Ms(motive to achieve success)趨向成功的動機
Ps(expectancy or probability of success)對成功的主觀期望概率
Is(incentive value of success)取得成就的誘因值
其中Is 與 Ps 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Is=1-Ps
避免失敗的傾向為:
(2) Taf=Maf*Pf*If
Taf 避免的傾向
Maf 避免失敗的動機
Pf 對失敗的主觀期望概率
If 失敗的消極誘因值
同樣,Pf 與 If 也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 If=1-Pf
將這兩種傾向綜合起來,作為結果的成就動機就是趨向成功傾向的強度減去避免失敗傾向的強度。
Ta=(Ms*Ps*Is)-(Maf*Pf*If) ?也就是(1)-(2)
如果個體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趨向成功的傾向大於避免失敗的傾向,他就敢於冒風險去嘗試,並追求成功。
根據這壹公式,Ms是壹個穩定的特質,而Ps+Is=1,只有兩者都取0.5時,兩者的乘積取最大值。
這意味著,學生主管估計成功概率約為百分之五十的任務具有最大的挑戰性,此時學生具有最強的成就動機。
對於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穩操勝券的任務,他們的動機水平反而下降。
在這裏,對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任務,如果具有高水平的動機,自然,就會感到焦慮,因為對自身能力的感知與預期目標的差距的落差。反而不利於任務的完成,故而,低水平的動機有助於任務的完成。
但對於穩操勝券的任務,動機變小,而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如果動機強於標準動機水平,反而會效果更好,這樣個體會更重視這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