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閾限在體檢中的應用:
我們在體檢時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聽力測試時,醫生會在我們的腦後彈出壹根 Y 形的金屬棒,金屬棒會發出很低的嗡嗡聲,然後醫生會讓我們判斷聲音靠近哪只耳朵。這個金屬棒發出的聲音就是聽力的絕對閾值。這個絕對閾值是根據大量樣本得出的。聽不到這種聲音的人,聽力就有問題,即重聽。
當我們進行視力測試時,醫生會讓我們看字母 E。正常人視力的絕對可感知度是 1.5,而那些絕對可感知度在 2.0 或以上的人可以看到更小的 E。
因為每個人的聽覺都不壹樣,所以每個人產生的先天能力也不壹樣,品酒的人顯然在味覺上有問題。顯然,那些品酒師的味覺壹定具有非凡的絕對感受力,他能感受到非常小的絕對閾值。
壹個器官的絕對閾值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的。比如,失明的人聽力壹定很好,因為他們犧牲了視力,卻鍛煉出了非凡的聽力。在電視劇《暗算》中,王寶強飾演的阿兵就是壹個聽力超常的人,特派員通過他破譯了密電。民間有 "善易者不蔔,穆見淵魚不祥 "的說法,正因為這樣的人太過於感受 "天意 "所以,阿炳早忘了。所以,人體臟腑官衛能力強未必是好事。前輩李小龍先生就是不斷挑戰自己身體的絕對感性,甚至不惜以電擊麻痹自己的神經來鍛煉自己,已經達到了超越自我的地步,事實證明,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超感覺也是違反 "天意 "的,可能與他的英年早逝有著某種必然的關系。
生活中那些超常感覺的預言家、算命先生,很多都是瞎子、聾子,也許就是壹種感覺替代功能的增強。
絕對閾限在廣告和營銷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西方的消費者行為學教科書中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絕對閾限理論及其應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以 "眼睛 "為例,因為每個人的視力(絕對閾限不同),所以在那些需要視力的行業,就會對人的視力有要求,根據工種的不同,如火車、輪船、飛機駕駛員,對視力的要求也不壹樣。在同樣的起點上,有的人肉眼能看到500米外的廣告牌,有的人只能看到300米,所以對於高速公路廣告公司來說,應該考慮根據壹般人群正向分布的絕對閾值,設置合理的廣告牌距離。
因為每個人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在制定價格策略時要學點心理學,因為每個人的心理敏感度也有絕對敏感度,每個人心理敏感度的絕對閾限也不壹樣。比如,某商品價格為10元,元旦降價0.5元促銷,可能只有1%的人購買,說明0.5元的絕對門檻太小,還沒有達到壹般人的絕對感性。當降價 2 元時,可能會有 10%的人去購買,說明 2 元的絕對門檻已經引起了足夠的感官刺激。當降價 5 元(通常商家不願意降價 50%,而是采用 "買壹送壹")或 "買壹送壹 "時,50% 以上的人可能會去購買,甚至 100%的人都會去購買。這說明這個絕對域值足夠大。絕對域值與價格、商品性質和消費者本身的階層有關。也就是說不同階層(收入、教育水平、職業)的人對同壹種商品的絕對域值是不壹樣的。
絕對閾值與社會道德:
絕對閾值在社會科學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社會科學中,法律和合同的制定者必須將社會普遍認可的壹種社會道德價值作為其法律條款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麽許多法律和合同總是包含 "不得違背善良風俗 "等字樣。有的國家認為允許同性戀者結婚,有的國家承認同性戀但不允許結婚,有的國家不承認同性戀。這說明每個國家的道德準則不同,道德底線也不同,這其實就是道德的絕對底線。
絕對門檻與食品藥品
澳大利亞的煙草分得很細,同壹個牌子的煙草,焦油含量差別很大,最小單位是1毫克,其次是2毫克、4毫克、8毫克、10毫克、12毫克、16毫克,而我國的煙草基本上是8-16毫克,以12毫克這個品種為主。這足以說明,每個國家的人對煙草和食物的口味絕對閾值是不同的。我曾經在壹家雜貨店工作過,壹位老太太買了壹包煙,我沒有聽清楚她說的克數(她要的是 1 毫克的煙,但我給了她 10 毫克的煙),她驚呼道:"天哪,妳這是在殺我嗎?"這個例子說明,這位老太太的絕對閾值很小,她的絕對感覺能力很強。絕對感覺能力非常強。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看到同壹品牌的酒,往往會有不同的度數。
在新藥試驗中,為了避免對人體的傷害,往往要通過大量的藥理代謝實驗、動物實驗、誌願者試驗來確認藥物的療效,成功的化學藥物往往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用量如何使用也涉及到絕對閾值。
絕對閾限與個人價值實現
有的人很優秀,也有很多人很平庸,很多優秀的人往往早立誌,慎於言,敏於行,看問題看很久,平庸的人往往看眼前,也很缺錢。所以每個人思想的絕對閾限不同,造成的人生軌跡也就不同。
產生絕對閾值的原因
產生絕對閾值的本質原因是感官和價值觀的不同,絕對閾值也完全可以用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學說來解釋,因為空間是有限的。
補充對絕對感覺閾限的理解
感覺的規律
壹.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關系
1.知覺閾限和感覺閾限
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有很多刺激,但並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們的感覺。比如,落在我們皮膚表面的灰塵,頻率高於 20000 赫茲的聲音,0 級的靜風(風速小於 0.3 米/秒),專心聽課的同學旁邊傳來的輕微的翻書聲,兩個陌生人在菜市場的呢喃等等,我們都感知不到。引起感覺的刺激強度必須適當。感覺強度取決於刺激程度,心理學用知覺、感覺閾限來說明二者的關系。
可感知性是指感覺器官感受適當刺激的能力。可感知性壹般用感覺閾限來衡量。感覺閾值是指在壹定時間內能引起感覺的刺激量或刺激強度。感受性越強,感覺閾值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覺閾值越大。感受性與感覺閾值成反比。每種感覺都有兩種感受性和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和絕對閾限,以及差別感受性和差別閾限。
2.絕對感受性和絕對閾限
絕對感受性是指感受最小刺激強度的能力。絕對閾值是指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可感知性可以用絕對閾限來衡量。絕對閾限值越小,絕對可感知性越大;絕對閾限值越大,絕對可感知性越小。其表達式為:
E=1/R
其中,E 是絕對可感知度,R 是絕對感覺閾限。
不同感覺的絕對閾值是不同的,同壹感覺的絕對閾值也會因刺激的性質和機體的狀況而異。
3.差別感受性和差別閾限
感知兩個同類刺激之間最小差異的能力稱為差別感受性。兩個類似刺激之間能引起差異感覺的最小差異量稱為差異閾值。差異感受性可以用差異閾值來衡量。差異閾值越小,差異感受性越大;差異閾值越大,差異感受性越小。
1830年,德國生理學家韋伯(E. H. Weber)發現,差異閾值與原始刺激量之間的比值在很大範圍內是穩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強度範圍內,兩種刺激之間的差異不是由兩種刺激之間的絕對差異量決定的,而是由兩種刺激之間的絕對差異量與原始刺激量之間的比值決定的。這就是韋伯定律。例如,對於 50 克的重量,如果它的差異閾值是 l 克,那麽重量必須增加到 51 克,我們才能僅僅註意到重了壹點;對於 100 克的重量,必須增加到 102 克,我們才能僅僅註意到重了壹點。計算公式為:
K=ΔI/I
其中,K 是韋伯分數(壹個常數),I 是原始刺激,ΔI 是導致差異的遞增刺激。
不同感覺的韋伯分數是不同的,在中等刺激強度範圍內,視覺的韋伯分數為1/100,聽覺的韋伯分數為1/10,重量感覺的韋伯分數為1/30。
二、感覺適應規律
感覺適應是指由於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而引起感受性改變的現象。適應可以導致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導致感受性的降低。
視覺適應包括明適應和暗適應。當我們從黑暗處來到光明處時,起初會感到眼花繚亂,看不清周圍的事物,幾秒鐘後才能逐漸看清周圍的物體,這叫明適應。這叫亮適應,它使視覺器官對強光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當我們從光明處來到黑暗處時,起初什麽也看不見,若幹時間後才能逐漸看清周圍事物的輪廓,這叫暗適應。暗適應使視覺器官對微弱光線的刺激更加敏感。
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觀察到聽覺適應現象。例如,如果妳去參加舞會,剛到舞會現場時,妳會覺得音樂聲很大,待壹段時間後,妳會覺得音樂聲沒有剛開始聽起來那麽大了。壹般認為,聽覺適應會導致聽覺知覺的暫時下降,而聽覺適應是有選擇性的。也就是說,在某壹頻率聲音的作用下,人耳會降低該頻率聲音和鄰近頻率聲音的可感度,而其他頻率聲音的可感度則不受影響。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說的就是嗅覺適應。不同的刺激,嗅覺適應的時間是不同的,有的只需要壹兩分鐘,有的需要十多分鐘甚至更長。嗅覺適應還有選擇性,即適應某種氣味後,不影響對其他氣味的感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味覺適應的經驗。如果我們將某種物質放入口中,很快,該物體的味道就會幾乎消失。此外,對某種味道的適應會極大地影響我們隨後吃的東西的味道。例如,當我們吃了甜的食物後,再吃酸的食物就會感覺更酸。
對觸覺壓力感的適應更快、更明顯。例如,戴手表的人通常感覺不到手腕上的重量。溫度感覺的適應也更快,大約三四分鐘後就能感覺到。痛覺則更難適應。
感覺適應對機體有積極意義(即使是難以適應的痛覺,對機體也有積極意義),機體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不斷感知外界事物,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三、感覺相互作用規律
1.同壹感覺的相互作用
同壹感覺的相互作用是指同壹感覺中的其他刺激影響某壹刺激的感覺的現象。同感相互作用的壹個突出例子就是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是指感受器在接受不同刺激後,其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對比包括同時對比和連續對比。當不同的刺激同時作用於同壹個感受器時,就會產生同時對比。例如,壹個灰色方塊在黑色背景上比在白色背景上看起來更亮。星月 "也是壹種感覺對比現象。當不同的刺激連續作用於壹個感受器時,就會產生二次對比。例如,先吃糖再吃蘋果會讓人感覺蘋果是酸的。
2.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的感受器因不同的刺激而產生的感覺的相互作用,即某種刺激的感受性會受到其他感受器的刺激而發生變化。不同感覺相互作用的規律尚未被揭示,但壹般表現為:壹個感受器受到微弱刺激,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就會增強;壹個感受器受到強烈刺激,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就會減弱。例如,微弱的聲音刺激會增加視覺對顏色的感知,而強烈的噪音則會降低視覺對差異的感知。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體驗到味覺和嗅覺的相互作用。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捏鼻子,就會分不清嘴裏的是蘋果還是土豆;感冒的人往往味覺不靈敏。
不同感官的相互作用還有壹種特殊的表現形式--聯覺,指的是壹種感官伴隨著另壹種感官的心理現象。例如,切割玻璃的聲音會使人感到寒冷;看到黃色產生甜的感覺,看到綠色產生酸的感覺;紅、橙、黃使人感到溫暖,綠、青、藍使人感到寒冷。
四、感性的發展
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生活實踐的積累,人的感性會逐漸發展,不同人之間的感性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例如,盲人不能用眼睛來認識世界,因此他們大多依靠聽覺、觸覺等來獲取信息,所以盲人的聽覺和觸覺要比壹般人敏銳,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盲人可以依靠觸覺識別人民幣和盲文,可以通過拐杖敲擊地面的聲音來判斷路況。這種由其他感覺系統的技能來彌補某壹感覺系統技能的喪失的現象被稱為感覺補償。
人類的各種感官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些特殊職業要求從業者長期使用某壹感覺器官,因此這些從業者相應的感覺比壹般人敏銳。例如,經驗豐富的磨工能看到0.000 5毫米的縫隙,而壹般人只能看到0.1毫米的縫隙;經驗豐富的飛行員能聽到發動機每分鐘1 300轉與每分鐘l 340轉的區別,而壹般人只能聽到每分鐘1 300轉與每分鐘l 400轉的區別;音樂家的聽覺比壹般人敏銳;調味師的味覺、嗅覺比壹般人敏銳。
人的感官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得到發展的,所以教師要盡可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各種感官訓練,使他們的感官能力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