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別名“四象”,屬於偶蹄目鹿科麋鹿屬,學名為麋鹿。英文名Pere David'deer。這是中國特有的。
麋鹿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 200(雄)公斤。壹般雄性麋鹿體重可達250公斤,長角,每兩年更換壹次。母麋鹿沒有角,體型較小。因其頭如馬,角如鹿,尾如驢,蹄如牛,俗稱“四不像”。只有雄鹿有角,脖子和後背很粗,四肢也很粗。主蹄寬大,可分離,趾間有皮膜,側蹄發達,適合在沼澤行走。夏天的頭發是紅褐色,冬天的頭發是灰褐色;新生幼仔是橘黃色帶白色斑點的。
根據化石資料,麋鹿起源於中國東部濕潤的平原和盆地,分布在北部的遼寧,南部的海南,西部和東海的山西和湖南。它是食草動物,以各種草、苔蘚和新鮮樹葉為食。喜群居,壹公多母發情;通常7月開始交配,妊娠期為315 ~ 350天,每個胎兒產下1個後代。
原產遼寧、華北、黃河及長江中下遊地區。18世紀,中國野生麋鹿種群滅絕,只在北京南苑飼養了獻給皇家狩獵的鹿群,被八國聯軍劫掠壹空,走私出境。從1985開始,我國分批從國外帶回80多只動物,在北京南苑、江蘇大豐縣飼養。江蘇省大豐縣建立了麋鹿自然保護區,對自然界中的麋鹿野生種群的恢復進行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麋鹿的外貌習性
麋鹿是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肩高122-137厘米,體重120-180公斤。雌性比雄性略小。雌性的頭上沒有角,雄性的角的形狀比較特殊。沒有眉毛。角主幹在角基部以上分為兩個分支。前面的分支向上延伸,然後分成兩個分支。每根樹枝上都長著壹些小叉子。後枝筆直向後延伸,有時末端長出壹些小叉。最長角度可達80 cm。頭大,吻部狹長,鼻外露部分寬,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發育良好的懸蹄,行走時敲擊聲大。尾巴特別長,蓬松,灰黑色,腹部黃白色,尾部深棕色。夏季體毛為紅銹色,頸背有黑色縱條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九月以後,體毛被又長又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俗稱“四不像”,因為它的蹄像牛,頭像馬,尾巴像驢,角像鹿。
麋鹿群居,擅長遊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開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公獸突然脾氣暴躁,不僅發出陣陣叫聲,還用角扒地,射尿,滾動,把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經常發生對抗和打鬥。雌性的懷孕期約為270天,是鹿類中最長的,壹般在第二年的4-5月分娩。新生嬰兒體重約12kg,皮毛橙紅色,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會達到70kg。2歲性成熟,壽命20年。
威脅麋鹿的因素
活著的麋鹿被稱為達爾文物種。根據發現的化石,麋鹿屬有四種,即二歧種、晉南種、藍田種和臺灣省種。麋鹿是壹種局限於第四紀中晚期的動物。從65,438+090多個已知的麋鹿化石出土地點得到證實。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域遠至山西汾河流域,北至遼寧康平,南至浙江余姚,東至沿海平原和島嶼。晚更新世麋鹿種群發展迅速,全新世中期達到高峰,商周以後迅速下降。
原始人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低,對麋鹿不構成威脅。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原因和人為幹擾,麋鹿數量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來說,由於麋鹿是壹種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五千年來氣溫越來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的影響很大。
從自身因素來說,麋鹿是壹種溫順的鹿。根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沒有梅花鹿和麅子快,而且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占了壹群看到人靠近就跑的公鹿。在哺乳期,當人們呼喚耳朵,測量幼崽時,它們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遠遠地觀看,而不像其他鹿為了保護幼崽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爭鬥非常溫和,沒有激烈的碰撞和大規模的運動。戰鬥時間壹般不超過10分鐘。輸的人只是轉身走開,贏的人不再追,鹿與鹿之間幾乎沒有殘疾。公鹿占領鹿群後,當其他公鹿偷窺母鹿時,占領鹿群的公鹿只是通過吼叫和追逐將對方趕走。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人傷害的能力很差,容易被天敵和人類殺死。麋鹿主要以水生和陸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為食,其狹窄的食性也是威脅其生存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發展已經侵入了麋鹿的生活區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發現,1000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相當於家豬。可見,在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獵殺的。根據甲骨文中的記載,古代獵殺麋鹿的數量達到348只。此外,麋鹿還被制成各種治病強身的藥物。《本草綱目》中記載“麋鹿的鹿茸比鹿茸好...麋鹿的鹿茸滋陰,主治壹切血液病,筋骨酸痛,腰膝酸軟,滋陰補腎……”彭祖的《食方》、《甲藏經典》、《現代中醫大辭典》中,麋鹿角、鹿角、骨為方子。麋鹿也因此成為人類追求治療疾病的對象。
自然因素和麋鹿自身因素是麋鹿分布面積和數量逐漸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幹擾是麋鹿在野外滅絕的決定性因素。
對中國古代麋鹿行為的認識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我們遠古的祖先對麋鹿的行為有很多研究和了解。
1.社會性和社區結構。《三國誌·舒威·張魯傳》的解說詞寫道:“張魯帝威拒王師,夜有數千野麋沖營,令軍大驚。”《廣靈縣誌》...《後漢書·東陽記》:“郡中多麋。”博物誌》說:‘千人壹群,挖食草根,其所成泥,謂之麋鹿。’"這些表明麋鹿是群居的. "《魏略》是壹本解釋名詞來源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貓頭鷹尾巴的壹節說:“大麋謂之梟,群麋隨,皆借梟尾而傳。“鴕鳥是領頭的麋鹿。這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第壹只麋鹿和麋鹿群之間的關系。
2.麋鹿是壹種濕地動物。麋鹿生活在濕地,擅長遊泳。在敵人傷害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和河流中。《曲海集》寫道:“麋善居澤,鹿因居澤而善節水。”《北齊李惠傳》:“河間崔某依仗弟暹羅,以麋角繪鴿羽。給爛說法畫個回復:‘鴿子有六檁,卻生氣;麋鹿有四條腿,走路時入大海(意為海子、湖)’。”
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壹定的意義。西漢(約公元前77 ~ 6年)劉向寫的《說苑雜言》中有壹句“麋鹿成群,虎豹避之”,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能憤然離去。
4.生活能力強。唐代高僧皎然的《姑蘇臺之歌》中有“山中精靈可安見,遊子居麋鹿屋”之說。說明麋鹿還能在人開的山裏生活,說明它們的生活能力很強,但是人類的幹擾應該不會太大。
麋鹿的生活經歷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是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的。它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但在20世紀初消失在它的故土。80年代,它漂洋過海,回到了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註的對象。
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200多萬年前,約654.38+0萬年前至約3000年前繁盛壹時。無論是麋鹿化石的數量,還是中國某個化石遺址的標本數量,都是極其豐富的。但在約3000年前的商周以後迅速衰落,直到清初野生麋鹿終於消失。
大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滅絕的主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狩獵,造成了麋鹿種群數量的災難性下降。同時,許多靠近海邊的沼澤或低窪荒地被開墾成農田,使得只適合棲息在沼澤中的麋鹿沒有了棲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最早的生態災難的受害者。
野生麋鹿最後的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的沿海地區。雖然麋鹿曾廣泛分布於我國東部和中部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沿海地區。它們非常喜歡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觸摸海水,吃海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壹帶,麋鹿化石分布密集。從1967到1998,先後出土了12塊麋鹿化石。考古發現表明,1000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與家豬大致相當。
從春秋戰國到清代,古人在書籍中對麋鹿進行了描述。它不僅是祖先的狩獵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品。《孟子》記載“孟子見梁,王立於沼上,顧鴻彥麋鹿曰‘聖人樂之也’”,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園林中就有馴養的麋鹿了。
漢代以後,野生麋鹿的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後,擅長騎射的皇族從黃海灘頭捕獲野生麋鹿,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後代騎馬射殺。野生麋鹿正逐漸滅絕。到清朝初年,在265,438+00平方公裏的南海子皇家狩獵公園裏,中國只飼養了壹群大約200或300頭麋鹿。此時,國際動物學界還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天,法國博物學家、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做動植物調查,在南海子皇家狩獵公園偶然發現了麋鹿。他馬上意識到這是壹群奇怪的鹿,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沒有記載的。大衛用20兩銀子收買了獵苑的守衛,得到兩只麋鹿,並把它們制成標本。1866年,他把標本送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確認是壹個以前從未發現過的新物種,是鹿科的壹個獨立屬。從此麋鹿的學名就叫“大衛鹿”。1866之後,清朝的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的使節和教友,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帶走了幾十頭麋鹿,關在各國的動物園裏。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獵苑城墻被洪水沖毀。許多麋鹿逃走了,成了饑餓者的食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掠殺害,麋鹿在中國滅絕。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壹些動物園飼養的麋鹿陸續死亡,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開始,第11任貝福特公爵花了壹大筆錢,將原本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動物園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飼養在倫敦北部占地3000英畝的武邦寺莊園。這18頭麋鹿成為了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期間,這個種群達到了255只,由於害怕戰爭,五邦寺莊園開始將麋鹿轉移到世界各地的壹些大動物園。到1983年底,世界上共有1320頭麋鹿。
中國,麋鹿的故鄉,希望麋鹿能回家。北京動物園在1956和1973分別獲得了1對和2對麋鹿,但由於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壹直未能復活種群。
從65438年到0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的五個動物園免費向中國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只麋鹿被飛機從英國運到北京,當晚被運到南海子原皇家狩獵公園,怪獸回到了中國最後壹個消失的地方。8月,1986,從英國7個動物園中挑選出39只麋鹿,經上海運往江蘇省大豐市。麋鹿回到了它的野生祖先最後生活的沿海海灘。
目前,我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劃。目前,中國有2000多只麋鹿。目前,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共有麋鹿648只,有效種群達到50只,標誌著世界上第壹個麋鹿基因庫已在該保護區形成,麋鹿的遺傳基因不會再丟失。2003年3月,世界上第壹只純種野生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誕生。
現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