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作為傳統名優養殖品種之壹,因其肉質細嫩、刺少、營養價值高而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隨著人工繁殖育苗的成功,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本文介紹了湖泊網箱養殖技術。
壹、養殖水體
網箱水域面積100畝以上,要求水體溶解氧長期在4 mg/L以上,水體透明度40-50 cm,水體無汙染。籠子的尺寸是4米長,3米寬,1.2米深。網格5?8
黃顙魚作為傳統名優養殖品種之壹,因其肉質細嫩、刺少、營養價值高而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隨著人工繁殖育苗的成功,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本文介紹了湖泊網箱養殖技術。
壹、養殖水體
網箱水域面積100畝以上,要求水體溶解氧長期在4 mg/L以上,水體透明度40-50 cm,水體無汙染。籠子的尺寸是4米長,3米寬,1.2米深。網格5?8 mm,聚乙烯網無結,籠子用遮陽網遮擋,中間留有0.5平方米的餵食口。籠子上口用竹子,每隔0.5米在竹子上鉆孔,插入直徑8毫米的圓鋼固定籠子上口。籠子底部用石頭固定作為沈子。投放網箱前,要檢查網衣是否破損,放苗前7天浸泡在水中,待網箱上有附著物時再放苗。籠內設置直徑為L米的投餌臺,投餌臺應能上下自由移動,便於觀察魚的攝食情況,檢查魚的體質。
二、備貨情況
放出的苗木規格要整齊,無病無傷。在選擇野外捕捉的魚苗時要慎重,因為這些魚苗大多是用網箱等網具捕捉的,而且魚苗長期被困在網具裏,受傷嚴重,放生後死亡率很高。將魚苗放入1%的鹽和1%的碳酸氫鈉中浸泡30分鐘。放養規格是280/斤。放養密度根據生長情況稀釋三次,第壹階段於3月10日投入使用,密度l000尾/立方米。第二階段,6月20日,魚量達到每公斤140條時,密度調整為每立方米500條。第三階段,7月25日,當魚的大小達到每公斤80條時,密度調整為每立方米150條,直到開發出商品魚。發射3後魚苗連續用藥?5天,用聚維酮碘0.5ppm,由於是大水體,每箱酒藥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上。
第三,飼養管理
1.飼養:飼料自備,粗蛋白含量45%以上。67%的魚糜和33%的粉末混合制成軟顆粒,並根據魚的規格不斷調整飼料的大小,顆粒大小為3-6 mm,魚糜應使用新鮮的野生魚或冰鮮魚,加工前應消毒。粉料的細度要求在20目以上。配方為:豆粕60%,菜粕9%,玉米20%,麩皮5%,二級粉5%,專用預混料1%。每天餵三次,早、中、晚各1次,晚上的餵量占全天總餵量的60%,日餵量為5%-7%。投餵3天後,魚苗開始吸食,每次投餵前發出敲擊聲。經過壹段時間的馴化,形成了條件反射。開始餵飼料
食物臺上,1小時後檢查,根據剩余飼料和飼料臺上魚的數量決定投餵量。如果飼料桌上的魚多了,就說明飼料可以增加了。經過10天的誘魚,魚形成了定點、定時投餌的習慣,投餌方式改為慢慢倒酒,逐漸將魚引至水的上層,在水面以下20厘米的深度投餌,每次投餌時間約30分鐘。
2.防逃和通風管理:每周檢查罐籠1次。由於黃顙魚的鰭有硬刺,鰭受應力反應時張開,鋸齒狀的硬刺容易鉤住網衣,導致奮力掙紮時網衣斷裂,造成逃生事故。厚網容易被苔蘚等藻類附著,網被堵塞,使箱內外的水不能正常交換,導致魚浮不起來缺氧。有藻類附著時,要及時清理。7、8月份要特別註意清理籠子。由於網片較厚,抗風能力強,在風雨季節需要對籠子進行加固,防止被風吹倒。
3、疾病預防:黃顙魚的背鰭棘和胸鰭棘在受到刺激時張開,由於無鱗保護,又有集群習性,體表極易受到傷害。放魚前先用聚維酮碘洗澡。魚出箱後,連續給藥3次,以後每隔l5天給藥2天。飼料中添加抗應激藥物。高溫季節出血病發病率高,主要癥狀為:魚體表發黃,粘液增多,喉部皮膚破損充血,腹部腫大,肛門紅腫,鰭基部充血,鰭潰爛,腹腔積水。這種疾病來勢兇猛,傳播迅速。如果治療不及時,死亡率可達30%。當發現魚的食量減少時,立即檢查並診斷為出血病。5天後,口服氟苯尼考、0.2g/kg飼料、維生素K等。, 5?七天為壹個療程。
第四,育種成果
從3月l0 l3到10月30日,經過230天的飼養,在L0L3結束時被捕撈出售。八個籠子96平米,放進去65公斤魚,共l8200條魚。平均出售大小為105克,共收獲17836條魚,產量為1873公斤。每平方米產魚量l9.5公斤,成活率98%,飼料系數L.96,黃顙魚均價30元/公斤,總產值56l90元。生產成本:飼料費l2500元,魚費3900元,籠子折舊及藥費3000元,人員工資4000元,利潤23400元,平均每平方米利潤243元,投入產出比為L: L.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