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學科滲透毒品預防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毒品預防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初中階段的分目標:了解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拒絕毒品誘惑。
二、教學內容及方式
教學內容:
1.知道毒品的概念,能識別常見毒品名稱。
2.進壹步了解毒品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
3.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是犯罪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4.學會壹些拒絕毒品的方法,能夠保護自己不受毒品侵害。
教學活動建議
1.列舉常見毒品的名稱和俗稱,收集毒品危害的相關資料。
2.參觀禁毒教育基地或禁毒教育展室,觀看禁毒教育影視片。
3.討論吸毒對個人、家庭和社會有什麽樣的影響?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
4.運用學過的相關法律條款,分組談談法律如何保護未成年人不吸毒、如何打擊毒品違法犯罪?
5.討論“對好奇的事就要去嘗試,是對的嗎?”以吸毒為例,引導學生對“好奇”、“從眾”等心理的正確認識,知道壹些毒犯誘惑青少年吸毒的常見手法,學會拒絕毒品的基本技巧。
三、具體教學要點:
壹、毒品的定義和範圍
毒品,通常指能使人成癮的藥物,種類很多,各國因其流行的種類不同而設定其範圍。
我國在1990年12月28日頒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毒的決定》中,根據當時的情況將毒品定義為"鴉片、海洛因、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務院規定管制的其它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國際禁毒公約將具有依賴特性的藥物分為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兩大類進行國際管制,它們有時候被統稱為"精神活性藥物"。這些藥物如果濫用即是毒品。
從自然屬性講,這類物質在嚴格管理條件下合理使用具有臨床治療價值,那就是藥品。
從社會屬性講,如果為著非正常需要而強迫性覓求,這類物質失去了藥品的本性,這時的藥品就成為了毒品。因此毒品是壹個相對的概念。當然也有些物質成癮性大,早已淘汰出藥品範圍,只視為毒品,如海洛因。
"毒品"、"吸毒"是我國的習慣講法,而國際上習慣只講麻醉品、精神藥品的濫用。
二、認識毒品
人們知道,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部山區發現了野生罌粟,青銅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500年)傳入埃及,公元初傳入印度,6、7世 紀傳入中國。從很早時候開始,人們就把罌粟視為壹種治療疾病的藥品,因而便有意識地進行少量的種植與生產。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才會有鴉片的出現。作為壹種商品,它既有使用價值也具有經濟價值;作為壹種藥品,它既有醫療使用的價值,同時也具有壹定的麻醉、積蓄毒素乃至造成依賴、病魔的作用。全國 人大黨委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第壹條規定: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務院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藥品和精神藥品”。毒品被稱為是世界三大公害之壹。我國是壹個曾遭受毒品嚴重危害的國家,歷史上的毒禍曾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幾乎使中國陷入亡國的境地。今天,毒品死灰復燃,再次向我們發起了挑戰。由於毒品在我國死 灰復燃的時間相對較短,預計毒品的蔓延還將有壹段發展時期。
三、毒品知多少?
毒品壹般是指非醫療、科研、教學需要而濫用的有依賴成癮性的藥品。根據1990年12月28日我國第7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通過的《關於禁毒的決定》,明確規定毒品為鴉片、嗎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務院規定管制和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現簡介如下。
鴉片又稱阿片。為罌粟未成熟果實的漿汁幹燥而成,可用於治療疼痛及止瀉等。其提取物嗎啡具有強大的鎮痛作用,幾乎對壹切劇痛均有效。將嗎啡進壹步加工,即可得到臭名昭著的海洛因,俗稱白粉。以嗎啡為例,若連續應用兩天左右,每4小時1次,即可成癮,停藥後會產生壹系列痛苦的反應。
罌粟殼俗稱大煙殼,為罌粟的幹燥果殼。它原是壹味中藥,可用於治療久咳、久瀉、脫肛、便血及胃痛等癥,但不宜多服、久服,否則容易成癮。某些見利忘義的攤主、飯店經理竟將它放在火鍋內或牛肉湯中煮汁,讓顧客上癮,以招徠“回頭客”。此屬違法犯罪行為。
大麻是壹種草本植物,也曾作過藥用,它的雌花與樹脂則為含有大麻素的毒品,少量食用可使人產生壹種夢幻感,看到的物體變得鮮艷明亮,具有很強的引誘力。成癮後會使人驚恐或產生攻擊行為。
可卡因從古柯樹葉中提取的壹種局部麻醉藥,常用於手術麻醉,壹旦成癮,會因幻覺而自殘,如感到有許多蟲子在皮膚內騷動,不堪忍受,於是不惜用刀將皮膚切開,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或產生迫害、嫉妒妄想,以致用暴力進行“報復”。
此外,“冰毒”、致幻劑、苯丙胺類興奮劑(如搖頭丸等)及某些揮發性溶劑也屬於毒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