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壹代天驕”成吉思汗,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位草原上的霸主,壹手締造了強大的蒙古帝國,而後還遠征西域,壹路打到了東歐地區。而且,成吉思汗不僅有著傲人的戰績,還為蒙古帝國創造了壹套完整的制度與體系,以及專屬於蒙古帝國的文字。而在成吉思汗創立的這套體系中,幾乎做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每壹個蒙古人都投入到了戰爭之中,不論男女老少,皆無例外。而這也是成吉思汗的大軍,能壹直向西域進發的原因之壹。
在成吉思汗與西域各個對抗的時候,何時進攻,如何進攻;何時撤退,如何撤退都有著嚴格的制度。在每壹個環節,每壹個細節都做到完美之後,蒙古鐵騎便將自己的攻擊性毫無保留地展示了出來。此外,蒙古大軍在西征的時候,也深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在蒙古鐵騎的大部隊後面,往往都會攜帶有大量的後勤保障物資,例如食物、輜重、武器裝備、藥品等等,甚至還能在大軍的後面,見到壹群隨軍趕路的牛羊。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予每個士兵最優質的後勤保障,同時也能保證這些物資的安全。
不過,有壹點令人很難以理解,就是在蒙古大軍即將與敵人開戰時,往往都會主動將這些非常重要的隨軍物資給拋棄。雖說,蒙古鐵騎以騎兵戰為主,在即將發起進攻的時候,選擇將壹些笨重的武器輜重給拋棄,方便與敵人進行沖殺,這都可以理解。但是,蒙古鐵騎在丟棄這些隨軍物資的時候,往往會將多余的食物、藥品,也都壹並丟棄,這到底是為了什麽呢?
原來,蒙古大軍之所以拋棄掉這些,對於隊伍來說重中之重的物資,就是為了給士兵營造壹種視死如歸、背水壹戰的氛圍。只要打了勝戰,擊敗了敵人,就能從敵營裏,掠奪來自己所需的物資。所以,每壹個蒙古士兵,在戰爭發生之時,都會變得異常勇猛,視死如歸,壹心想的就是如何擊敗敵人,這樣他們才能活下去。而這,也是蒙古鐵騎的敵人們,最為害怕,最為忌憚的地方。
而且,在我國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這種背水壹戰的例子。但是成吉思汗卻能在每次開戰之前,都將這些武器輜重、糧食藥品給拋棄,甚至將他當作是壹種慣例來執行,可以說成吉思汗的戰略思想非常超前,蒙古鐵騎也十分了得。也許正是因為蒙古大軍這種獨特的擴張方式,才使得他們在西征的路途中,能壹路勢如破竹,壹直打下去。
但是,這種“以戰養戰”的作戰方式,是存在極大危險性的,因為只要敗了壹次,蒙古大軍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面臨彈盡糧絕的慘淡下場。因此,成吉思汗的這種戰略思想,同時還是建立在對自己,以及蒙古士兵們超強的信心下,才得以成功的。
不過,也正是因為蒙古鐵騎在西征的過程中,毫無節制地吸收外來文化,忽視了自我文化的形成,才導致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國,在不久之後,內部開始出現裂痕。而這條裂痕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蒙古實力的擴大,導致蒙古帝國走向衰敗,最終被四大汗國給瓜分殆盡。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創業艱難,而守業則難上加難”,在取得成就之後,如何為己所用,如何將其變換為自己的實力,才是最為重要,最為困難的。否則,僅僅是取得了成就,而不知道如何去守住成就,這些成就也將“曇花壹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