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第壹次和第二次戰鬥,誌願軍對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對出國的困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就後勤補給而言,過去在國內作戰,作戰物資都是就地籌措,可以從人民和敵人那裏取。但是這壹次,所有的作戰物資都要從中國運過來。要做到這壹點,在敵人完全控制制空權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
在前兩次戰役中,由於敵人的狂轟濫炸和晝夜封鎖,我軍後勤補給遭到破壞,難以及時保證誌願軍的口糧和副食品供應。即使後勤保障跟上,部隊也不可能白天生火做飯,因為敵機隨時可能來搜索目標,而且戰事緊張,指戰員日夜與敵作戰,往往來不及做飯。那麽,在寒冷的戰場上,如何才能有效解決指戰員和士兵的夥食問題呢?什麽樣的食物既方便保存攜帶又方便隨時食用?於是,誌願軍的幹糧問題就成了壹個影響戰爭和後勤首長的大問題。
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第壹政委的李聚奎將軍也在關註這個問題。這位參加過平江起義和長征的“糧草官”陷入了沈思。突然,壹件往事浮現在他的眼前。那是1936年底,他的西路軍在祁連山受挫,兵力分散。他只好獨自返回東方,沿途乞討,尋找黨中央。途中,他吃過壹種老百姓給的炒面,特點是食用方便,易於保存,符合當前誌願軍作戰的需要,於是建議誌願軍彭司令員和總後勤部部長把炒面作為誌願軍指戰員的野戰方便食品。
李聚奎首先指示東北軍區後勤部,按照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分,生產加工壹批樣品。這些混合谷物經過油炸和研磨,然後加入0.5%的鹽,就成了壹種易於儲存、運輸和食用的野外方便食品——炒面。這些樣品運到前線後,由於既能避免暴露炊煙目標,又方便食用,受到了指戰員的歡迎。
彭司令員和等誌願軍總部負責人看到樣品後也非常高興。炒面樣品經壹線部隊試用,效果良好。彭總特意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電報,告訴他們:“送幹糧,磨成面放鹽,炒的時候先洗幹凈,量大送。”還要求給誌願軍準備的每月口糧的三分之壹要配炒面。
李聚奎迅速電告總後勤部關於前線試行炒面的情況和誌願軍首長的指示,並指出根據預算估算,誌願軍每月需要900萬斤炒面,東北能解決500萬斤,關內還有很大缺口需要解決。此事迅速上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總理高度重視,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中南各省市下達任務。同時,他還在百忙之中,親自動手和政府的同誌壹起炒炒面。東北人民政府還專門出臺了《關於落實炒面任務的若幹規定》,研究部署這項任務。於是,“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家家戶戶炒面”“壹把炒面壹把雪,奪取戰鬥新勝利”的動人場面很快出現在後方。
那時候前後機關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短短20多天,第壹批400萬斤炒面就送到了前線,送到了誌願者的手中。隨著士兵們浴血奮戰,炒面贏得了許多勝利。在炸前送他們的過程中,我誌願軍後方人員冒著敵機轟炸、交通線封鎖的困難,盡力保障誌願軍的口糧,留下了許多英雄事跡。
當時負責後勤的洪學智副司令員曾動情地說:“如果沒有炒面,部隊的最低生活保障就解決不了。”李聚奎壹接任紅壹師師長,紅軍就開始了長征。
長征到粵漢鐵路時,軍委命令紅壹軍團開道前進,紅壹軍團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紅壹師。李聚奎帶領部隊在山前開道,遇水架橋。遵義會議後,李聚奎的部隊繼續前衛。
1935年5月,紅軍強渡金沙江,仍為先鋒的李聚奎率部,在紅軍先遣支隊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聶指揮下,順利渡過彜區。這時,上級把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交給了紅壹師。
大渡河是長江支流,浪高漩渦密,尤其是安順場,河寬100多米,暗流湧動,沒有船很難渡河。當時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數萬人西征,但北渡失敗,以致全軍覆沒。蔣介石因此叫囂要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他命令周渾源、薛嶽、吳啟維等65438+萬大軍追趕,同時令四川軍閥劉向、劉把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大渡河成了紅軍的生死河。
經過壹場強行軍,部隊到達大渡河附近時停下來隱蔽。李聚奎和楊得誌到離安順場幾裏外的壹個山口,用望遠鏡仔細觀察。他們從望遠鏡中看到前面河邊有兩條船。
上帝不會關上壹扇門,但他會打開另壹扇門。這是兩艘救生船!
真是壹個驚喜。李聚奎忙打電話給楊得誌,叫營長孫繼先等人過來,讓他們用望遠鏡觀察小船停泊的位置,並在夜間分幾路直行到河邊,務必要把兩艘小船安全拿下。
事後才知道,安順場守敵早已撤走所有渡船,準備放火燒村。只估計紅軍離安順場還遠,守軍營長賴誌忠還是帶著十幾個人坐船來了,喝著酒,玩得不亦樂乎。
敵人做夢也沒想到,紅壹師像法寶壹樣從天而降。那天晚上,天壹黑,幾聲槍響之後,傳來了好消息。但此時,李聚奎卻笑不出來,因為,如何利用好這兩條船,緊緊地拽著他的心。如果渡河不成功,後果不堪設想。他向劉伯承和聶匯報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最終決定不讓敵人加強他們的防禦。
養精蓄銳,當晚準備好壹切,明天壹早渡河。當晚,紅壹師派員分頭尋找船夫。因為群眾對軍閥早就恨之入骨,敵人要燒他們的房子,真是新仇舊恨。不到壹個小時,20多名船夫自願幫助紅軍擺渡。
決戰前夕,李聚奎召開戰鬥會議,分工作戰任務:團長楊得誌負責拿下安順場,然後渡江;三營擔任警衛,留在原地掩護指揮機關;團政委李林率二營佯攻安順場渡口下遊,吸引敵主力。
作戰任務分層次下達。楊上校把任務交給了英勇善戰的壹營,壹營交給了二連。組織勇者隊的消息傳開後,大家爭相報名,最後難以決定人員。李聚奎又喜又急。他為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感到高興,並急於爭取時間。楊團長問他怎麽辦,他說讓營長下令宣布名單。就這樣,著名的過大渡河十七勇士誕生了。
第二天早上,在連長熊尚林的帶領下,勇敢的隊伍整裝待發登上了第壹艘船。“同誌們,紅軍的希望寄托在妳們身上。堅決渡河,消滅對岸敵人!”李聚奎向勇士們做了熱情的動員。
“走吧!”李聚奎壹聲令下,渡船離開了南岸。驚慌失措的敵人向渡船開火。“打!”李聚奎對楊得誌發號施令。神炮手趙章成的炮口已經瞄準了對方的工事,“轟”兩聲,敵人的碉堡飛到了空中。紅軍的六挺重機槍也發揮了威力。渡船在洶湧的海浪中顛簸前進,周圍是子彈噴射的水花。在岸上,李聚奎壹直堅守著避難所的指揮,眼睛盯著渡船。突然,壹顆炮彈落在船舷上,掀起壹個巨浪,猛烈地搖晃著小船。李聚奎的心收緊了。幸運的是,渡船只是起伏了幾下,還在向對岸移動。漸漸的只有五六米了,勇士們不顧敵人的瘋狂射擊,壹起站了起來。準備跳上岸。突然,壹個敵人沖出村子,沖向渡口。“轟我!”李聚奎大聲命令機槍手。“嘣!”隨著兩聲巨響,趙章成發射的迫擊炮彈不偏不倚地在敵群中開花了。由於火力問題
又準又猛,打了敵人的頭,減輕了渡口的壓力,為勇者隊贏得了渡河的機會。勇敢的隊員不顧艦前艦後的子彈亂飛,奮力向前沖。
敵人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再次向十七勇士發起反擊,企圖趁他們立足未穩之際,將他們趕入河中。紅軍的炮彈和子彈是齊飛另壹邊的另壹個敵人。硝煙中,敵人紛紛倒下。十七勇士借此機會撲向敵群。戰士們占領了另壹邊的防禦工事。從此,又壹個“地獄之門”在紅軍面前打開了。整個戰鬥中,李聚奎壹直守在岸邊,當部隊開始渡河時,他才長舒了壹口氣。
多少年來,人們對紅軍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耳熟能詳,但對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的直接指揮者李聚奎先生卻知之甚少。有人建議李聚奎寫壹篇文章回憶這件事。畢竟,他是直接指揮官。每次聽到這些話,李聚奎總是笑而不語。議論的人很多,他說話很有底氣:“那壹仗體現了紅軍的戰鬥精神。許多年以後,也許我們的許多名字會被遺忘,但紅軍不屈不撓的精神壹定會永存!”開國將軍李聚奎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歷盡艱辛,戰功卓著。這裏對將軍苦惱的簡單描述,足以推斷出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波瀾壯闊的壹生。
1929年秋,紅五軍從湖南平江、瀏陽轉戰江西蓮花、永新、吉安時,時任八營長的李聚奎因晝夜行軍,忘我工作,身患重病。平時沒啥毛病,病得不輕。他的病很厲害,整天發高燒,昏迷不醒。隊裏藥用完了也沒啥效果。真的是病入膏肓,如沐春風。部隊經常要轉移作戰,戰友勸他休息。他固執地堅持著。幾天後,病情越來越嚴重。大隊代表王如池當場勸他留下。留在青山,莫愁無柴燒。李聚奎也明白這樣的軍事行動會增加戰友的負擔,他照辦了。王代表向部隊請示後,與當地黨組織聯系,將李聚奎安排在蓮花縣九堡壹個老百姓家裏,並派壹名勤務兵陪同。
那個家庭四口人,壹對夫婦,兩個孩子,思想覺悟比較高。知道紅軍幫助窮人種地,我們對李聚奎就像對自己的親人壹樣,每天為他準備水做飯,千方百計保護他。
有壹次,地主的民團下鄉,被普通人家的孩子發現了。他不打豬草,趕緊回家報道。他們趕緊把李聚奎和他的妻子送到後山的草叢裏藏起來。確定沒有危險,再偷偷帶回家。這樣折騰了幾次,李聚奎稍有好轉的病情又加重了。男主叫了村裏當地的醫生來看,可是連續吃了幾對草藥後,病情加重,大家都慌了。李聚奎覺得不可能得病,就把自己長期積攢的十塊錢給了勤務兵,交給了民家。勤務兵壹時無能為力,只是摸著李聚奎的手,流下了眼淚。或者寄宿家庭能堅持住,安慰病人,到處找醫生。他們發現萍鄉有個老中醫經常回春,就是有不坐轎子不出門的習慣。送病人不安全。那時候那個地方的轎子也很難找。向當地黨組織匯報情況後,找了個像樣的轎子,終於請到了老醫生。天助自助者。李聚奎吃了幾顆他的藥,病情奇跡般地壹天天好轉,大家緊張的心也放松了。再加上李聚奎堅持鍛煉,身體恢復很快。
急於上前線,他告別了住了壹個多月的人民家和地方黨組織。當他離開時,他想留下他所有的錢,但他們拒絕接受任何東西。事後,李聚奎深刻認識到,沒有高度覺悟的人民和黨的領導,革命事業就不可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