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認為,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社會發展也出現了 "新常態",中國社會發展實際上已經進入了 "新增長 "階段。中國社會發展實際上已進入 "新增長 "階段。社會發展呈現出由數量型為主向質量型為主轉變的趨勢。
"從這兩年的發展來看,這種新增長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呈現出壹些不同於以往發展態勢的新特點,或者說在社會發展方面呈現出壹些轉折期的特征"。李培林說。
轉折壹
城市化發展階段的轉折
在國際上,城市化的發展階段通常分為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等幾個階段。
自2011年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50%,預計2014年將達到近55%。李培林說,中國的城鎮化是壹個加速度、跨越式的發展,壹方面城鎮向人口集中的趨勢還沒有結束,另壹方面城鎮郊區化、逆城市化的現象已經展開,這預示著壹個新趨勢的到來。
"雖然這些跡象還只是表現在農家樂休閑、農村養老、城裏人辦農村第三產業等形式上,但這是未來大潮的壹種征兆。"李培林說,城鎮郊區化、逆城市化不是城鎮化的倒退,而是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是城鄉壹體化的提升,其中孕育著巨大的新發展空間。
社科院的壹份研究報告顯示,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單靠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恐怕難以解決城鎮化問題,預計2035年前後,中國的城鎮化率要達到75%才能穩定下來。
藍皮書說,中國逆城市化進程的滯後,不僅僅是發展階段未到、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還與戶籍限制、農民住宅無法進入市場有很大關系。
李培林認為,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結構變化的彈性,我們應該因勢利導,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轉折二
勞動力供求關系的階段性轉折
最新研究發現,在經濟增速下行的情況下,中國的失業率並沒有惡化,反映真實失業情況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與城鎮登記失業率非常接近,而城鎮登記失業率在統計口徑上有壹定的局限性。"這在過去經濟增速下行時從未出現過,是壹個意料之外的驚喜"。李培林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壹是政府大力促進新增就業的措施發揮了作用,2014年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
;二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就業起到了拉動作用,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高於 二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就業起到了拉動作用。比如,北京的快遞服務業、汽車代駕服務業
這類新業態崗位大幅增加;三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勞動力人口總量都開始下降。
"未來,中國甚至會出現更加突出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李培林說。
與此同時,社科院的壹項研究也顯示,經濟新常態下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藍皮書作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雲說,這主要表現在四個
方面: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問題突出。據預測,到2030年,勞動年齡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將超過30%,其中新成長失業人員和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
;大齡勞動者就業壓力可能加大,年齡偏大、技能偏低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中被邊緣化;
技能結構矛盾將進壹步緊張;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影響,農村勞動力向二產轉移,
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難度加大。
轉型三
收入分配的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在擴大收入差距、提高經濟效益的政策取向和市場經濟自身規律的雙重作用下,收入差距總體上呈擴大趨勢。這壹趨勢在 2008 年達到頂峰,當時的基尼系數為 0.491。此後五年,基尼系數緩慢下降。
陳光金分析說,這種下降有四個重要原因:壹是城鄉差距開始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連續4年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地區差距得到
控制,相對發展滯後的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近10年快於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三是基尼系數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背景下不斷上升。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背景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
;四是貧困人口大規模減少。
陳光金認為,我國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為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
藍皮書作者、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未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會進壹步縮小,但 "個人所得稅的快速增長值得關註"。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12.4%,而各稅種同比增幅僅為7.4%。
轉折之四
職業結構變化的階段性轉折
陳雲告訴記者,經濟新常態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升級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的深刻變化。
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以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和中西部地區後發趕超為特征的區域結構變化,都需要調整人力資源配置。
2013年,第三產業占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6.1%,而第二產業為43.9%,第壹產業為10.0%。
2014年,這壹趨勢仍在繼續。社科院預測,到2016年,中國第三產業比重有可能首次超過50%。李培林認為,"這是中國即將從工業化中期轉向工業化後期的壹個重要
信號"。
李培林說,由於服務業的就業彈性高於工業,甚至高於農業,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化也將更深刻地反映在職業結構的變化上。換言之,中國將開始壹個新的職業
結構階段,即所謂的 "白領時代",白領在非農業勞動者中的總量將超過藍領。在這壹階段,西方國家提出了壹些有爭議但又備受關註的問題,如 "大眾消費時代 "和 "中產階級"
。
轉折之五
居民消費的轉折階段
自2000年以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連續十多年下降,但近兩年情況有所變化,特別是最終消費和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
根據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8.5%,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
"在經濟新常態下,消費也處於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陳光金說,要進壹步優化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把改善人民生活、促進消費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國內消費已經超過投資和出口,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李培林說,居民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以住房、汽車、休閑、旅遊、通訊、網購等為主導的大眾消費新時代已經到來。
社科院上述研究成果認為,要推動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型,包括更大程度地讓民間投資成為投資主渠道,讓國內社會消費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第六個轉折
社會發展質量的階段性轉折
"社會新常態 "還意味著人們要直面環境汙染、貧富兩極分化、食品安全等壹系列挑戰,通過制度創新和改革來解決問題,提高社會發展質量。
社科院的壹項研究發現,勞資糾紛仍是社會矛盾的大頭。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52.2萬件,涉及勞動者72.1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6%和11.1%。
由各類勞動爭議引發的職工群體性事件也有較大幅度增長,事件焦點主要涉及工資(討薪)、企業裁員和經濟補償、出租汽車營運糾紛、職工保險福利糾紛等問題。
此外,房價、食品藥品安全、環境質量等問題仍然是社會關註的焦點。雖然政府出臺了各種措施,也取得了壹定成效,但這些問題仍然是影響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問題。
"在社會新常態下,我國發展以GDP為主要指標的數量規模擴張階段已逐步被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階段所取代。"李培林說,今天,人們對生活質量、健康水平、食品安全、潔凈水和空氣、滿意度和幸福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註重社會發展質量的新階段已經開始。
李培林告訴記者,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回落到7.5%左右,這既是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適應這個新常態。
上述六個階段的轉折,不僅意味著經濟領域出現了新常態,也意味著整個社會領域出現了新的增長階段。這既帶來了壹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