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癆藥物的選擇: 1. 雷米封(異煙肼、INH,H):有抑制和殺滅結核菌的作用,是抗癆首選第壹線藥物。成人0.3克,1次或分3次口服,也可靜脈或氣管內給藥,對急性粟粒性肺結核,劑量可加大到0.6克/日,同時加用維生素B6,以防周圍神經炎的發生。療程為6~12個月。本藥副作用小,但也偶有精神興奮、周圍神經炎、男性乳房增生、肝損害等副作用發生,故用藥期間應註意觀察,有副作用發生應停止用藥,另選它藥。
2. 鏈黴素(streptomycin SM):有抑制結核菌繁殖作用,適用於活動性肺結核,也是第壹線抗癆藥,成人每日1.0克,肌肉註射,老人、兒童及體瘦小者應酌減。也可氣管內滴註或霧化吸入,肌肉註射療程為2~6個月。也可在1~3個月短程治療後,改用間歇療法,每周肌肉註射2次,每次1克,療程為2~6個月。本藥副作用為第8顱神經損害引起的耳鳴、耳聾、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眩暈,平衡失調,如不及時減少劑量或停止用藥,則常形成不可逆性失聽和眩暈癥。
3. 對氨基柳酸鈉(para-aminosalicylic acid,NaPAS):對結核菌抑菌作用弱,但耐藥性小,成人每日8~12克,分2~4次口服,或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靜脈滴註,因此藥遇光易分解變性而失效,故滴註時必須用黑紙或布包繞輸液器以避光。副作用有納呆、惡心、腹瀉等,如在飯後服用,或加用蘇打,可減少胃腸道的不良反應。
4. 利福平(rifampicin RMP)利福定(rifadin RFD)是廣譜抗菌素,但對結核菌作用較強,故近來作為抗結核首選藥物。RMP劑量為每日450~600毫克,清晨空腹口服。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及肝功能損害,故用藥前應測肝功能,有肝疾病者慎用。 RFD作用與RMP同,但劑量為RMP的1/3即可,即每日150毫克,空腹頓服。由於劑量小,副作用亦減輕,也為抗癆首先聯合用藥之壹。
5. 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殺結核菌作用較強,成人每日600毫克,分2~3次口服,副作用為可引起球後視神經炎,表現為視敏感度降低,中心盲點,綠色視覺減退。
6. 卡那黴素(kanamycin):其作用同SM,遇SM過敏者可選用。成人劑量每日1克肌肉註射,但註射局部常有吸收不全或疼痛較重的反應。副作用是第8對顱神經和腎臟損害。
7.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PZA):有抑制腎對尿酸的排泄作用,促使尿酸向關節組織沈積,引起關節疼痛,而RMP有促進尿酸清除作用,故常與RMP合用,以減少以上副作用。成人劑量每日1.5~2克,分3次口服,副作用有肝損害。
8. 胺硫脲(TB1):劑量為成人每日75~100毫克,分3次口服,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肝損害。
抗癆藥物使用註意事項: 以上抗癆藥物,作用準確,效力可靠,使用方便,治療中應首先選用。為增加療效,減少耐藥性形成,多采用三聯治療,即SM加H加RMP,或乙胺丁醇。病情輕者,也可用二聯法,即H加SM。為預防性用藥或防止復發者也可用H單種藥物。 用藥要早,劑量要足。早期病變以滲出為主,當結核菌代謝旺盛時,藥物制菌力發揮較強,同時早期病變,肺組織破壞輕,及早用藥,組織吸收較好,修復也快。當病變成幹酪壞死,空洞形成後,破壞的肺組織修復也差,因此應及早足量用藥。 抗癆藥物多有對肝、腎、顱神經等副作用故在用藥前應詢問既往肝、腎、視力方面有無疾病,用藥後註意觀察,定期復檢肝腎等功能,以免發生合並癥。 國際防癆協會主張將雷米封(H)、利福平(R)、吡嗪酰酶(Z)、鏈黴素(S)、氨硫脲(TB1)和乙胺丁醇(E)列為主要抗結核藥,我國將其中:H、E、R、S列為壹線抗癆藥。 1. 初治菌陽性活動性肺結核病人應用方案: ①2SHRZ/4RH(指4個月後減去SZ);②6RHE;③2SHP/IOHP。 2. 初治菌陰性活動性肺結核病人使用方案: ①痰菌陰性,但有空洞或病變範圍廣泛者。可參考選用初治菌陽性病人使用方案治療。②6RH;③RHP。 本方案中阿拉伯數字表示藥物使用月數:P代表PAS,即對氨柳酸。各地可根據當地藥源供應和經濟情況。將方案中R改用D(利福定),將P改用E。 劑量:S:0.7克/日;H:0.3克/日;P:10克/日;Z:1.5克/日;E:體重<55公斤,0.75克/日,體重>55公斤,1克/日;R:凡體重<55公斤,0.45克/日,體重≥55公斤,0.6克/日;D:體重<55公斤,0.2克/日,體重≥55公斤,0.3克/日。 3. 復治方案: 復治是指:①初治失敗(規律化療6個月痰菌仍陽性,或病變惡化)。②不規則化療超過3個月。③初治後復發。復治方案有:①REH;②K(卡那黴素)ZH;③T(TBI)ECP(卷曲黴素);④I3, I4THECP。 4. 繼發性肺結核: 痰菌陽性或有空洞者用:①2SHP/4S2H2P2(4個月後每周2次聯用SHP);②3SHP(或T)/9I5HP(或T);③2SH或2SH/7HR;④2SHRZ/4HR。 痰菌陰性,無空洞者用:①2SH/IOH2P2;②2SH/IOHP(或T);③I2HP(或T);④2SHR?/FONT>3HR。
註意:在抗癆藥應用期間,應定期作有關肝功能、白細胞計數等檢查,以觀察它們的毒副反應。
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 肺陰虧損型: 癥狀:幹咳、聲音嘶啞、痰中帶血絲、胸部隱痛,骨蒸潮熱與手足心熱,兩顴發紅午後更著,盜汗,形體消瘦,口幹喜冷飲,舌紅脈細數。(血沈常增速,血紅蛋白偏低。) 證候分析: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肺陰不足,失於清肅,氣逆作咳,但陰虧肺燥,故無痰。燥熱傷絡而咯血,陰虛內熱則過午低燒,因此有口幹喜冷飲以清內熱之需。盜汗為睡中不動而汗出,為陰虛之象。陰虛陽盛,迫汗外溢而有盜汗,舌紅脈細數也是陰虛之候,此證多見於疾病初起階段。 治法:養陰潤肺,清熱殺蟲。方藥:月華丸加減。沙參12克,麥冬12克,天冬10克,生地18克,百部15克,白芨20克,山藥30克,雲苓15克,川貝12克,菊花10克,阿膠15克(烊化),三七3克(沖服)。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咯血加茜草,大、小薊、三七。盜汗加糯稻根。虛火盛加黃芩、知母,遺精加鍛牡蠣。 2. 陰虛火旺型: 癥狀:咳嗽、氣急、痰粘而少、顴紅、潮熱、盜汗少寐、胸疼、咯血、遺精、月事不調、消瘦乏力、舌絳苔剝、脈沈細數。(血紅蛋白與紅細胞偏低。) 證候分析:癆邪客肺,日久傷陰,肺傷咳甚,邪久化熱,更損肺陰,故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甚至絡傷而咯血痰。輕者量少可為痰中帶血,色鮮紅,重則大口咯血,挾有血塊,視為危候。若有脾虛,水濕失布,聚濕為痰貯於肺,而癥見咳嗽,多痰,則多見於肺脾兼虛者。潮熱為慢性定時發熱,多由內傷所致,陰傷則火旺,水不制火,陽氣升騰,證見兩顴潮紅而內熱重,心煩而少寐,逼津外泄而盜汗重。脈絡不和、氣血瘀滯而胸疼,相火偏亢而遺精,沖任失養而月事失調。子盜母氣,肺病及脾,生化失養,而見形體消瘦,肌肉疲倦少動。舌絳苔剝,脈沈細數,是久病傷陰,臟氣虧虛之象。多見於病發日久的結核病患者。 治法:滋陰降火,抗癆殺蟲。方藥:百合固金湯合青蒿鱉甲散加減。龜板10克,阿膠12克(烊化),冬蟲夏草12克,胡黃連10克,銀柴胡10克,百合30克,生地20克,麥冬12克,桔梗12克,貝母12克,當歸12克,青蒿15克,知母12克。 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3. 氣陰耗傷型: 癥狀:面色晄白,神疲體軟,咳語聲微,納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風自汗與顴紅盜汗並見,舌淡苔白有齒痕,脈沈細而少力。(血紅蛋白及紅細胞顯著降低。) 證候分析:久病之體,陰病損陽,致使氣陰兩傷,主要累及肺脾兩臟。肺不主氣,脾失運化,則見體弱聲微、面晄白,納呆便溏諸證,脾虛水失輸布,聚而多痰。肺虛衛外不固,故而汗出畏寒,陽氣衰則神疲體軟,倦怠乏力,皮毛不固易發感冒,加之肺癆固有的陰傷顴紅盜汗等證,從而形成氣陰兩傷證候,舌淡苔白有齒痕及脈沈細少力,皆為陰耗氣傷之象。此多見於久病不愈的結核病患者。 治法:益肺健脾,殺蟲補虛。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太子參15克,雲苓15克,白術15克,山藥30克,桔梗12克,百合30克,大棗10個,黃芪20克,蓮子15克,當歸12克,白芨20克,功勞葉12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4. 陰陽兩虛型: 癥狀:少氣無力,消瘦面黃,聲喑音啞,潮熱盜汗,骨蒸癆熱,泄溏便急,痰白沫狀或血痰,心悸氣短,寡言少欲,納呆,自汗,滑精,閉經,苔黃燥,脈微細或虛大無力。 證候分析: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系,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他臟器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乘於五臟”之說,肺癆與脾腎兩臟關系最為密切,脾為肺母,肺虛則耗奪脾氣以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則肺虛更重,互為因果,終致肺脾同病,見神疲乏力、納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癥。 腎為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子盜母氣,致使肺氣更為耗竭,而不能滋養於腎,終致肺腎兩虛,腎陰虧虛,相火偏亢,擾動精室,則見夢遺,女子則月經不調等腎虛癥狀。 若肺虛不能制肝,腎虛不能養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見性急善怒,脅肋掣疼等癥。如肺虛心火乘克,腎虛水不濟火,還可伴見虛煩不寐、盜汗、骨蒸癆熱等癥。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變發展至肺脾腎三臟同病。或因肺病及腎,腎虛不能納氣,或因脾虛及腎,脾不能化精以資腎,由後天而及先天,甚則肺虛不能佐心治節血脈運行,而致氣虛血瘀,出現氣短、喘急、心悸、唇紺、肢冷、浮腫等癥,即肺源性心臟病的發生。 此證見於肺脾腎三臟俱虛的患者,為氣陰耗損發展而成,見於重癥肺結核晚期。 綜上所述,肺癆以陰虛為先,繼可導致氣陰兩虛,陰陽俱虛。以臟腑辨證而言,病之初起,為肺陰虧損,繼之肺脾同病,氣陰兩傷,後期肺脾腎三臟交虧,陰損及陽,而致陰陽俱虛,並見心肝臟腑功能損害的嚴重證候。 治法:滋陰補陽,固本殺蟲。方藥:補天大造丸加減。太子參15克,白術15克,山藥30克,茯苓20克,黃芪30克,紫河車15克,當歸15克,鹿角10克,龜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勞葉12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對癥治療: 1咯血:中小量咯血,可用十灰丸、白艾粉、三七粉、仙鶴草素、安絡血、6氨基己酸等藥物。大量咯血,可用腦垂體後葉素10單位加10%葡萄糖溶液20毫升,靜脈推註或滴脈滴註,但有高血壓及冠心病患者忌用。咯血時采用患側臥位,以防咯血淹肺的發生,或急作氣管切開術吸除血液,以防窒息。必要時可輸血;如僅為痰中少量帶血,不必特殊治療。 2發熱:高熱者物理降溫,酌情給予退熱劑與皮質激素,繼發感染用抗菌劑。 3盜汗:睡時服止盜汗片或顛茄酊0.3~0.6毫升(或片劑)。中藥用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碧桃幹15克,紅棗5~7個,水煎服。 4咳嗽咯痰:幹咳用咳必清、可待因;痰多粘稠用氯化銨、蒸氣或α糜蛋白酶霧化吸入,也可用復方桔梗片,每次0.3克、每日3次,必要時加服撲爾敏。 激素的應用: 壹般不用激素,但病情較重者,為減輕毒性反應可加用。成人劑量為強的松30毫克/日,分1~3次口服,長期使用激素者,癥狀減輕後,劑量應逐周遞減,至4~6周停服,更重者,可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維持腎上腺皮質功能,劑量為25~50單位,肌肉註射或靜脈滴註。
手術治療: 對經系統抗癆治療,病竈仍較大且不愈合或空洞形成經治療不閉合,痰菌仍陽性,或結核球形成,或有大量咯血危及生命者,都可考慮肺葉切除、氣胸、氣腹等手術治療。
精神心理治療: 精神心理治療是抗癆綜合治療的壹項重要內容,也是調動病人本身抗癆能力,促使病情好轉的積極措施。要使病人掌握治病防病的基本知識,做到自我調治,主動配合治療。方法有疏導法、暗示法、生物反饋等治療方法。
營養治療: 這是扶植正氣的重要途徑。合理調配膳食,增強體質,以促使病情好轉。中醫學認為“藥補不如食補”,是有道理的。 體質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呼吸運動,有益於改善全身癥狀,促進肺臟功能恢復。但不可過量,以防損害體質。如簡單的氣功、呼吸操、散步等等。
單方驗方: 1. 蒜白芨:紫皮蒜20克,去皮搗爛,加白芨3克與米汁同服,每日2劑。 2. 芩部丹:黃芩9克,百部18克,丹參9克,***為細未,每日1劑。 3. 白黃四味散(《千家妙方》):適於肺結核咯血患者。白芨12克,生大黃9克,兒茶6克,白礬3克,***為細未,分30包,每日3次,每次1包。對肺結核有小量咯血者常有很好療效。 4. 鐵包金、穿破石各30~60克,阿膠、白芨、瓜蔞、杏仁、杷葉、紫菀、百部、貝母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下。適用於各型肺癆。 5. 冬蟲夏草、麥冬、沙參各9克,瘦豬肉100克,加水***煮湯,每日1次,連服10~15天。適用於肺癆肺陰虧損者。 6. 生地、桃仁、麥冬、山藥、百部各9克,白花蛇舌草、仙鶴草各30克,淩霄花根、丹參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肺陰虛型。 7. 秦艽、銀柴胡、北沙參、麥冬、川楝子、生地、地骨皮、白薇、青蒿、石斛、白芨、馬兜鈴、黃芩、百部各9克,白花蛇舌草、仙鶴草各30克,淩霄花根、丹參各12克,加水煎服。適用於肺癆陰虛火旺型。 8. 鱉肉250克,百部、地骨皮、北芪各15克,生地20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10天。適用於肺癆氣陰兩虛型。 9. 炙黃芪、黨參、懷山藥、茯神、麥冬(米炒)、炒棗仁、蒸薏米、玉竹、百合、阿膠珠(蛤粉炒)、當歸、枇杷葉各70克,熟地黃100克,山萸肉、川貝、川斷、紫菀、款冬花各50克,炙甘草30克,白蜜1000毫升,冰糖500克,將蜜、冰糖、阿膠珠之外諸藥加水浸泡24小時後,濃煎3小時取汗,再煎濃縮加入阿膠珠、白蜜、冰糖收膏,裝瓶備用,每日3次,每次1湯匙。適用於肺癆各型。 10. 牛胎盤1個,甜杏仁15克,苦杏仁12克,生姜3片,紅棗3個,酒適量,牛胎盤清水洗凈,浸泡幾小時後,再用開水焯透,切塊,炒鍋燒熱,加少量油再燒熱,下胎盤塊翻炒,泡適量白酒、姜汁然後加棗仁、姜片、棗及適量清水,倒入砂鍋,煲至熟爛食用。適用於肺癆久嗽不愈者。 11. 浮小麥50克,黑豆(或豆衣)50克,烏梅2個,水煎,傍晚服,連服1周。適用於肺癆盜汗者。 12. 石決明12克,地骨皮10克,銀柴胡6克,石決明碾碎,與其他2味***煎湯服。適用於肺癆低熱。 13. 蛤粉、阿膠,炒後研細末,每日9克,分2次服。適用於肺癆咯血。
外治法: 1. 敷藥法:五靈脂、白芥子、白鴿糞、大蒜(去皮)各30克,甘草12克,白鳳仙草l株,豬脊髓60克,麝香1克,醋適量,先將醋倒鍋內加熱,入麝香溶化,再將五靈脂、白芥子、鴿糞、甘草***研細未,過篩,和豬脊髓、風仙花全草、大蒜,放在醋內搗成膏,炒布包裹,敷於肺俞、脾俞、腎俞、膏肓俞,2日換藥1次,15日為1療程,中間休息3,繼續使用。適用於肺癆陰虛肺熱型。 2. 敷臍法:五倍子、辰砂各2克,***研細粉,水調成糊狀,塗於塑料薄膜上,敷於臍窩,膠市固定,24小時1次。適用於肺癆盜汗。 3. 摩擦法:鳳仙根、姜、桂皮、樟腦。姜、桂同搗,摻入樟腦,以鳳仙根蘸藥擦前胸、後背,日2~3次,每次30分鐘。適用於肺癆氣喘、盜汗、咯血。 4. 吸入法:將紫皮大蒜50克搗爛,蒜泥攤於玻璃瓶內,瓶口置於口鼻,吸其揮發氣,1~2小時,1日2次。適用於肺癆形成空洞之證。
針灸療法: 毫針療法: 1.肺陰虧損型: 取穴:肺俞BL13,尺澤LU5,中府LU1,膏肓俞LB43。咯血配孔最LU6,魚際LU10。膏肓俞用補法,其余各穴用平補平瀉法。 2.陰虛火旺型: 取穴:大椎GV14,太溪KI3,孔最LU6,三陰交SP6。經閉配血海SP10,遺精滑泄配關元CV4,心煩不寐配神門HT7、復溜KI7。大椎用瀉法,其余各穴用平補平瀉法。 3.氣陰耗傷型: 取穴:肺俞BL13,脾俞BL20,足三裏ST36,太溪KI3。潮熱配大椎GV14、間使PC5,盜汗配陰郤HT6、後溪SI3,便溏配天樞ST25、氣海CV6。太溪用平補平瀉法,其余各穴用補法。 耳穴療法: 取穴:肺、腎、神門、屏間。便溏配大腸。毫針直刺行平補平瀉,中強度刺激,留針20分鐘,隔日1次。 穴位註射: 取穴:肺俞、大椎、結核穴、中府、膏肓俞、足三裏、曲池。用維生素B1註射液100毫克或鏈黴素0.2克,每次選用2個穴位,常規消毒後刺入穴位,待局部有酸麻脹重感後,回抽無回血,再緩慢註入藥液。每日或隔日註射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5~7天後,進行下壹療程。 灸療法: 取穴:肺俞BL13,膏肓俞BL43,太溪KI3,足三裏ST36,三陰交SP6。潮熱盜汗配陰郤HT6、照海KI6,咯血配孔最LU6,遺精配誌室BL52,經閉配血海SP10,便溏配天樞ST25。用艾條懸灸,每穴5~10壯,每日1次。
拔罐療法: 取穴:肺俞、膏盲俞、結核穴,以閃火法拔罐,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
推拿療法: 處方:肺俞、膏肓俞、脾俞、足三裏、三陰交、太溪等穴。施按、揉、推等法。加減:若肺氣不足,癥見喘促短氣,乏力汗多者,加禪推法於定喘穴,並按揉腦中、中脘等穴,補肺益氣、培土生金;若見呼吸淺短難續,聲低氣怯,甚則張口擡肩,不能平臥者,乃肺腎兩虛,不能主氣納氣,加按、揉法於關元、氣海、百會、印堂、太陽等穴,以補肺納腎;若陰虛火旺,潮熱顯現者,用拇指按揉法,施術於尺澤、天突、曲池、大椎、腎俞、太溪、三陰交等穴,以滋陰降火,潤肺兼清熱。
預防: 結核病防治的根本在於治療患者的同時,切斷結核病的蔓延傳播。為減少結核病的發病率,應搞好預防接種,並加強社會性的宣傳管理工作。
卡介苗(BCG)接種:BCG是壹種滅活的牛型結核疫苗,接種卡介苗,是預防結核病傳播的有效辦法。
治療原發病:現已證明糖尿病、塵肺、肝硬化、病毒性疾病(麻疹、流感等)可促進肺結核發病。肺動脈狹窄時,肺尖部肺動脈壓低,局部抵抗力弱,也是結核的易發部位。因此治療原發病是預防治療肺結核病的重要措施之壹。 某些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癌藥物等,能促使結核發病,使用時應予註意,尤其是長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如哮喘病人等),應加服抗癆藥物,以避免靜止的結核病感染趨向活動性結核病發作。
加強結核病預防宣傳:除健康人掌握預防受感染的知識以外,還要使病人學會不散布病菌,病人家屬學會隔離,處理病人痰液等知識。 對易染人群的定期體格檢查:既往壹向認為結核病好發於年輕人。但近幾十年的調查證明,青年人的發病率下降迅速,而老年人的發病率相對地在上升,可能與老年人免疫功能減低,易發生再感染或靜止病竈再燃有關。吸煙、酗酒、營養減低等可促使結核病發作。老年人發病後,癥狀常不典型,OT皮試常呈陰性,胸片也可無陽性所見,易與衰老相混淆,尤其是有其它病變時(如腫瘤,貧血等),更難發現,故作定期的體格檢查更為重要,遇有幹咳、潮熱、盜汗者,可給以診斷性治療,即給予抗結核治療,如果癥狀改善,應全程治療,以達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