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每到黃花溪邊,總要經過青溪的流水。
每當我來到黃花溪邊,總要經過青溪的流水。
隨山會萬轉,趣途無百裏。蜿蜒的山路會有千回百轉,其實路並沒有百裏長。
石聲喧,松色靜。水流過巖石發出喧鬧的聲音,靜靜地融化了松林的綠影。
碧波蕩漾的水面泛著菱花,清澈的水面倒映著蘆葦。碧波蕩漾的水面泛著碧綠的水草,清澈的水面倒映著翠綠的蘆葦。
我的心早已閑適,清澈的河水撩人心弦。我的心早已安靜祥和,就像清澈的溪水平靜無波。
請讓我停留在石板上,垂釣已然完成。請讓我留在溪邊的石頭上,悠閑地垂釣壹生。
評語
這首詩寫的是山水景色,寫於王維隱居藍田南山初期,又名《清溪水》。詩人通過贊美清溪的寧靜,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熱愛。
前四句大致介紹了清溪。黃花川在今天的陜西鳳縣,清溪在今天的陜西沔縣,相距不遠。壹句 "每追 "表明詩人曾多次追隨清溪進入黃花川。山路的蜿蜒曲折,使這不足百裏的路程顯得多姿多彩,充滿魅力。
接下來的四句,詩人用 "移形換影 "的手法,寫出了清溪的各種景色。當詩人穿行於山石之間時,清溪之水 "嘩嘩 "作響,壹個 "嘩 "字給人以強烈的聲音沖擊。當流經松林平地時,溪水又變得靜謐無聲。清澈的溪水與兩岸翠綠的松樹相映成趣。在第五、六句中,詩人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以聲色來營造詩歌的意境。綠色的溪水流出松林後,到了壹片開闊地,只見黃浮荇菜和菱葉漂浮在水面上,碧波蕩漾;蘆葦和葦葉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滿詩情畫意。這裏壹個 "漾 "字,寫出了水動的樣子,壹個 "清 "字,寫出了水靜的樣子,動靜相應,栩栩如生。
後四句表達了詩人的思緒。清溪的景色並不美,但為什麽如此吸引人呢?這是因為詩人的心境。詩人將清溪的清新景色與自己閑適的心境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實現了心境與物境的統壹。之後,詩人用東漢嚴子陵富春江垂釣的典故,表現了自己甘於隱居的心境。
這首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都清新淡雅,自然而富有詩意。
送齊步遷還鄉
王維
聖朝無隱士,萬裏盡英雄。聖朝無隱士,群賢皆來朝。
於是,他讓東山的遊人不關心采薇。這樣,東山的那些隱士就不會學伯夷叔齊在山中采薇了。
既至金門遠,誰雲吾道非?雖墮金馬門遠,誰雲吾道不才?
江淮度冬食,荊洛縫春衣。路過江淮時,妳度過了寒食節,進入京洛時,妳已經在縫制春衣了。
設酒長安道,同心與我心。
我在長安路上設酒為妳餞行,感嘆好友即將與我分離。
君行飄桂枝上,欲歸南故鄉。妳要乘船回到南方的故鄉,用不了多久,妳就會回到自己的家。
綠樹伴妳遠行。綠樹伴著妳遠去的身影,眼前的孤城映著夕陽的余暉。
吾策不用,非謂不相知也。雖然我們的謀略暫時用不上,但不要因此就說我們的朋友少。
評語
這首詩是壹首送友人回鄉的詩。祁壽潛:祁壽是復姓,錢是名,字季同,王維的好友。
這首詩是送朋友回故鄉的禮物。作為王維的好友,王維回鄉時心情郁悶。作為齊紹謙的好友,詩人想方設法給他以安慰。在這首詩中,詩人既贊美了 "英雄歸來氣",又對 "我計用 "發出了由衷的感慨。這兩句看似矛盾,但這正是詩人構思精妙之處。詩人對前者是譏諷,對朋友卻是勸慰,安慰他不必氣餒,鼓勵他,讓他相信有才能的人終會在賢明的王朝得到重用。
全詩以 "勸慰 "為主線,融敘事、寫景、抒情於壹爐,既有感慨,又有勉勵。全詩文筆清麗,抒情自然,慨嘆情真意切,勉勵情真意切,讀來令人心潮澎湃。詩題 "屢遭波折,使學業失敗者永無怨言",是清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別了
王維
下馬飲酒。請君下馬飲杯酒,敢問朋友去何方?
妳說妳人生不得意,歸臥南山。妳說因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所以回到故鄉,隱居在南山之畔。
但去莫重問,白雲無盡處。去便不須再問,看那白雲飄不盡。
評語
這首詩是詩人送友人回鄉的詩。詩人對友人的歸隱是支持的,但友人的歸隱是仕途不順所致,詩人表現了對友人不幸的失望,但更多的是對功名的貶斥,抒發了自己醉心於白雲,自求多福的情懷。全詩含蓄委婉,寓意深刻。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非常平淡自然,每壹句都是根據事情的發展,微有雕琢的痕跡,仿佛詩人用筆寫出來的,很隨意。但不難發現,這首詩內涵深刻,意境深遠,可謂藏而不露。就像詩人的其他詩作壹樣,這首詩也是壹首有畫面感的詩,而這種畫面感的場景並非詩人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詩人下馬與友人***飲酒,兩人壹問壹答,友人指點遠山,白雲無限飄蕩。這首詩除了呈現出壹幅雅致的畫面外,還體現了壹個 "情 "字:兩人相見的苦樂,兩人之間的牽掛,友人的不得誌,詩人對白雲飄渺無邊的感慨。這些都來自詩外,卻是詩中蘊含的東西。
詩的前四句看似平淡,其實寫得非常簡單。前兩句寫飲酒話別,言簡意深。詩人開篇點題,提出問題,借以表達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詩人在路邊遇到友人,下馬與他***飲酒,然後關切地詢問他的去向。三、四兩句簡明扼要地交代了朋友隱居的原因和地點。除了表達隱居的原因和失意的真實情感外,"不得意 "也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南山 "指的是離長安不遠的南山之邊。
五、六兩句,詩人在為友人解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的羨慕之情。詩人說:"我不問了,妳繼續吧。妳不必感到沮喪和失望,世間萬物都有盡頭,除了那山中的白雲"。這兩句既表達了詩人對功名利祿的不屑,又流露出壹種無奈的情懷,既是對友人的寬慰,也是對隱逸生活的向往。結尾兩句,言有盡而意無窮,使全詩韻味驟增,詩意驟濃;詩人羨慕之心油然而生,無限感慨,使全詩耐人尋味。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市廛,牛羊歸窮巷。夕陽照靜村,牛羊歸深巷。
老人在想著放牛的小男孩,他倚著荊棘等著小男孩。老人思念著放牧的小男孩,倚杖望著門外。
野雞啼麥苗,蠶眠桑葉上。麥苗開花時,野雞在啼叫,蠶已經把桑葉采光了。
農民們扛著鋤頭,相互交談著。田夫扛著鋤頭回家,見了面說長道短。
這就是我羨慕農民的閑適,吟誦《詩經-衛風》的失望。這就是我羨慕農家的閑適,不禁吟出了 "士為知己者死"。
評語
這首詩是壹首田園詩。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初夏傍晚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閑適與滿足。這幅詩意的田園生活圖,也是詩人閑適心境的寫照。渭川,即渭河,又稱渭水。
這首詩的核心是壹個 "歸 "字。詩的開頭,詩人首先描繪了夕陽映照村莊的景象,渲染了濃濃的蒼茫暮色的氣氛,作為全詩的總背景。隨後,詩人用壹個 "歸 "字描繪了牛羊緩緩歸村的場景,讓人不禁想起《詩經》中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落而牛羊下。君子於役,如之何不思?"詩人癡癡地看著牛羊回村,直到消失在深巷中。
就在此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壹幕:柴門外,壹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正等著孩子們放牧歸來。這種質樸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詩人,仿佛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歸家的快樂。壹瞬間,他覺得夕陽下的田野裏,所有的生命似乎都在 "思歸"。於是,他寫下了 "麥苗雊,桑葉蠶。這四句,更集中地反映了 "思歸 "之情。
詩人看到這壹切,不禁想起自己的處境和遭遇,心中感慨萬千。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後,詩人深感自己在政治上失去了依靠,進退維谷,舉步維艱。在這種心情下,他來到田間地頭,看到所有的人都有所歸依,唯獨自己無處可歸,怎能不羨慕和失望呢?因此,詩人感嘆:"羨閑情,悵吟《史微》"。詩人反復吟詠 "石韋、石韋、胡不歸",表達自己歸隱田園的願望。這兩句不僅與首句 "斜陽照街市 "遙相呼應,而且在內容上與 "歸 "字相配,將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突出了詩歌的主題。讀完尾聯,我明白了詩人在首聯中著重寫 "歸",是以 "人皆有所歸 "來反襯自己的 "無歸",以 "歸 "來反襯別人的及時、自由,以 "歸 "來反襯自己的喜悅。詩的最後壹句可以說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所在。
西施詠
王維
世人皆重美貌,西施寧為微。容貌之美,人皆重之,但她又怎能長久地做壹個西施呢?
當年越西女,入吳宮為妃。朝為越西女,暮成吳宮妾。
窮的時候,我並不比別人特別。貧賤時,不比別人特別,顯貴後,才知道自己難得。
請別人化妝,自己卻不穿衣服。我不需要自己打扮,自己穿衣服。
君寵更迷人,君憐無是非。
吳王寵愛她,使她更加楚楚動人,但她愛憐過度,不知是非。
吳王寵愛她,使她更加嫵媚動人,但吳王的愛憐過分,使她不知道是非曲直。
昔日共事的同伴,不能同車而歸。
抱著西施鄰居家的孩子,擰著眉頭,她能做到。奉勸西施鄰居家的婦女們,不要效仿西施的美貌。
評語
這首詩以西施為喻。這首詩描寫了古代美女西施,贊美了西施不可模仿的絕世美貌。西施,又名西子,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當時,越國臣服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復國。在國家危難之際,西施以身許國,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吳王被西施的美貌迷住了,無心國事,終成孤家寡人。吳國最終被越國所滅。傳說吳國滅亡後,西施與範蠡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並稱為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於首位,成為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在這首詩中,詩人借西施從浣紗女到吳宮妃子,從卑微下賤到至尊至貴的偶然命運變化,諷刺了有才華的人只能偶然得到君王垂青的社會現實,抨擊了不重才華、不重機遇的世道不公。正如陳子昂曾在《夔君》壹詩中寫道:"唯有光陰貴,歷代不乏才。"詩人在這首詩中也深深感嘆 "伴明君,做賢臣 "的機會難得。而 "卑賤日不異於眾,高貴方知其稀少 "兩句詩,對那些趨炎附勢的權貴進行了嚴厲的諷刺,表達了詩人仕途失意、壯誌難酬的憤懣之情。
"世間顏色重,西施不似昔。前四句,寫西施有傾國之美,不可能長期處於低賤的地位。接著,"卑賤日不異多,高貴覺稀少 "六句,寫西施壹旦得到君王的寵幸,身價壹下子就會提高百倍。"當時壹蓑煙雨任平生 "寫西施當時身披蓑衣,卻不能同車而歸。持謝鄰家子,嚬蹙可西施 "四句寫人的容貌太差,想模仿西施的美簡直是自不量力。全詩雖然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寫道:"余寫涼熱之目,不拘題名,得此成就"。這壹評價頗為中肯。
《輞川裴秀才第》
王維
寒山蒼蒼,秋水潺潺。黃昏山色轉蒼翠,秋水日夜緩流淌。
倚杖聽風蟬。倚杖聽蟬聲暮。
夕陽渡口,炊煙墟裏。夕陽的余暉映在渡口邊,村中炊煙裊裊升起。
又逢醉解語,五柳前狂歌。又遇醉狂潔玉,五柳前狂歌吟。
評語
這是詩人隱居輞川時與友人裴迪唱和的壹首詩。詩人通過描繪輞川周圍山野的暮秋景色,抒發了隱居的閑適情懷和與友人的真摯友情。輞川,水名,位於陜西省藍田縣中南山下。王維在此建別墅,常與裴迪嬉戲,吟詩唱和。
上聯寫山中秋景。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緩緩流淌,叮咚作響;天色漸晚,山色也顯得更加蒼茫。詩中沒有說 "暮 "字,但讀者卻感到黃昏將至。"轉 "字和 "日 "字用得非常好:山是靜止的,但詩人用了壹個 "轉 "字,通過顏色的變化使其動態化;水是流動的,但詩人用了壹個 "日 "字,使其動態化。水在流淌,詩人卻用了壹個 "日 "字,讓人體會到水流不息,流淌的永恒。短短十個字,詩人描繪了壹幅動靜皆宜的畫面。
第三句刻畫了詩人的形象。"柴門 "寫出了隱士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 "寫出了詩人年事已高,神態悠閑。詩人倚著柴門,聽著風中的蟬鳴。這兩句把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超然物外的情趣刻畫得惟妙惟肖。
頸聯寫曠野暮色。水邊有渡,陸上有村,夕陽西下,炊煙裊裊,這是典型的鄉村傍晚景色。夕陽是自然景觀,炊煙是人文景觀,可見詩人在選景上是精挑細選的。"渡口殘霞 "壹句準確地定格了夕陽劃破水面的瞬間,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回味悠長。"墟裏孤煙 "壹句,顯然改編自陶淵明的詩句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所不同的是,陶詩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遠處村落的炊煙和無法離去的心情,而本詩用白描的手法表現了傍晚第壹縷炊煙升上半空的情景,可謂異曲同工。壹個 "就 "字用得極為巧妙,生動地寫出了炊煙升空的動態。前兩句,以寒山、秋水、夕陽、炊煙等具有季節和時間特征的景物,勾勒出壹幅和諧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圖。
尾聯贊美沛地。王維自稱五柳先生,以陶潛自比。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壹個狂人,"鳳歌笑孔丘",詩人把沈醉於癲狂的裴迪與介子推相提並論,暗示了對裴迪的仰慕之情。這兩句成功地塑造了兩位隱士的形象。
全詩景物與人物交相輝映,形成物我合壹、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堪稱佳作。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新雨後的山谷空曠清新,深秋的夜晚天氣格外涼爽。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少女洗衣歸來,搖曳的荷葉下,漁舟輕搖。
春芳歇,王孫可留。雖然春天的美好已經褪去,但眼前的秋景足以讓人留戀。
評語
這首詩描寫了山村秋天的暮色,把山村夜晚月照清泉、竹喧荷動的景色描寫得栩栩如生,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人在山水中尋找寄托、陶醉於隱逸生活的愜意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壹。秋夜,秋夜。
這首詩以題目開篇。首句僅用十個字,就形象地寫出了空山雨後的秋夜景象。寫法大氣,極盡描寫之能事。其中,"空 "字用得妙,壹語雙關,既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雨後天光雲影的景象,突出了世間萬物的美好,又暗示了詩人寧靜閑適的心境。於是,新雨過後,山谷空曠清新,涼爽宜人,讓人流連忘返的秋日晚景便呈現在讀者眼前。
詩的第二句承接上句,繼續描寫秋夜的景色。山雨過後,鄉村的壹切都顯得那麽清新、幹凈、爽朗。經過雨水沖刷的松林,壹塵不染,蒼翠欲滴;皎潔的月光照在幽靜的松林上,四周壹片靜謐。至此,詩人描寫了靜謐的景象。緊接著,詩人話鋒壹轉,開始寫動的景象:清澈的泉水在青石上緩緩流淌,汩汩作響,猶如天籟之音般清脆悅耳。"明月 "與 "清泉","照 "與 "流",此起彼伏,壹靜壹動,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鮮明的對比,將鄉村的寧靜清新渲染得淋漓盡致。從表現手法上看,詩人在這裏沒有過多著墨,將景物自然地移至人前,其純熟的藝術技巧可見壹斑。
畫面的頸聯很有力度,通過寫景來寫人:竹林裏傳來陣陣笑聲,那是少女洗衣歸來;碧綠的荷葉搖曳著向兩邊傾倒,那是漁船輕輕蕩過來。少女和漁船的到來,打破了原本寧靜的氛圍,使詩歌更具靈動的魅力。在這裏,詩人運用了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的寫法。在當時的傍晚,這種寫法既符合常理,又能體現山村傍晚景色的幽靜。
後兩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詩人非常喜歡這裏寧靜祥和的鄉村生活,想留下來。雖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動人。
這首詩語言優美,字裏行間充滿了眷戀之情,頗為感人。
重上嵩山
王維
清江載細水,車馬悠悠行。
清清河水草木環繞,車馬悠然而行。
水如意,暮鳥而歸。水似有情我滿懷,暮鳥與我同歸去。
荒城近古渡,落日滿秋山。
荒城臨古渡,夕陽滿秋山。
從嵩山遠道而來,歸來閉關,在遙遠巍峨的嵩山腳下,與世隔絕,安度晚年。
評語
這首詩寫於詩人辭官歸隱嵩山途中,寫出了詩人辭官歸隱嵩山途中的心情。全詩清新淡遠,描寫了嵩山下江水清冷淒涼的暮色,抒發了詩人淡泊的情懷,流露出詩人淡淡的感傷情緒。全詩場景展開極具層次感,前六句可以說是壹句壹景,壹景壹畫,每句都有壹個主導意象:清江、車馬、流水、暮鳥、荒城、夕陽,整個畫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稱中嶽,因五嶽中山而高,故稱嵩高,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北。
首句寫詩人出發歸隱時的情景:清澈的河水環繞著水草豐美的長沼地,詩人乘著車馬從容不迫地緩緩前行。
詩的第三句寫水、寫鳥,其實是指情,是以情喻物。詩人將 "水 "和 "暮鳥 "都擬人化了,寫自己歸隱山林的逍遙自在,如流水歸隱之心不變,如暮鳥歸隱知靜。"水如有意 "至 "清河","暮鳥也 "至 "長瘦",這兩句又由 "車馬悠悠去 "直接發展而來,渾然天成。
頸聯入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幾個橫批,四組景物:荒城、古渡、夕陽、秋山,構成了壹幅色彩斑斕的圖畫:荒城緊鄰古渡,夕陽的余輝灑滿颯颯秋山。這是詩人在歸隱途中看到的秋景,淒涼蕭瑟,是詩人感情變化的寫照。
最後壹句寫山之高,點明了詩人歸隱的地點,也點明了詩人歸隱的目的。 表明詩人要與世隔絕,不再問世事。
全詩層次整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詩人的筆下,既有歸山途中的美景,也隱約可見詩人感情的微妙變化:從安逸舒暢,到淒涼淒苦,再到平靜安適。詩人不僅表現了對辭官歸隱的向往,也抒發了對現實的憤懣和無奈。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在何處,但見幾裏入雲端。我不知道香積寺在哪裏,爬了幾裏路才到雲峰。
古樹無人行,深山無有鐘。古樹參天卻無行人路,深山何處鐘聲長。
泉石聲聲,日色寒松。
山中泉水撞擊巖石的聲音清脆響亮,松林中的陽光也是清冷的。
空潭晚照曲。傍晚,我在空潭彎彎的隱蔽處,修煉禪定,降伏毒龍。
評語
這是壹首寫遊的詩,詩人抒發了遊覽香積寺的所見所感。遊香積寺是詩人求仙拜佛生活的壹部分。這首詩是寫寺的名篇,描寫了古寺幽深清涼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排除世俗紛擾、安心修禪的願望。香積寺位於陜西省長安縣城南。
詩的首句寫香積寺隱於深山,不為常人所知,也不為詩人所知。詩人想去看看它,因為他不了解它。詩人踏入茫茫山林去尋找。走了幾裏路,他進入了白雲環繞的山峰,但還沒有看到寺廟。表面上,他寫的是雲霧繚繞的山峰,實際上,他反映的是寺廟的深邃。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的熱愛和瀟灑不羈的性格。
詩的第三句和頸聯第四句寫詩人在山中的所見所聞。 其中的 "何處 "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精彩:由於山深林密,詩人不知鐘聲從何而來,只聽到周圍 "嗡嗡 "作響。"何處 "與上句的 "無人 "相對應,暗指首句的 "不知",同時也巧妙地暗示了詩人急於尋找知音的心情。
頸聯最為傳神。詩人以倒裝句,突出泉聲入耳,觸目生色。這裏的 "咽 "字用得極為準確生動:山石高聳,泉水自然不能輕流,只能在嶙峋的山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咽音之痛。詩人用 "寒 "來形容 "天色",也是妙不可言。夕陽西下,微黃的余暉抹在幽深的松林上,只能用壹個 "冷 "字來形容。"咽"、"冷 "不僅引出了聲音,精煉而生動地展現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也反映了詩人此時淒涼的心態,與喧囂的紅塵官場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後壹句抒發感情。詩人涉過大漠,直到天快黑了才來到香火鼎盛的寺廟,看到寺廟前的 "空潭",不禁想起佛家的故事:在西邊的壹個水潭裏,有壹條毒龍躲藏著,疲於害人。高僧以無邊的佛法降伏了毒龍,使它離開了潭水,從此不再傷人。佛法能克制毒龍,也能克制世人心中的欲望!
這首詩的題目是寫山寺,但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而是從側面寫環境,表現出山寺的幽美秀麗。 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詩寫山寺,卻不見山寺,但山寺已在其中,立意奇妙,煉字精巧。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依山傍海。
中南山傍天都,山連海角。
白雲回首望,青霧入不見。回望,白雲可見,走進山中,卻不見白雲。
中原群峰異,溝壑雲霞異。高峰界定不同的分野,大小山谷有不同的陽光色調。
欲寄人籬下,隔水問樵。若想寄人籬下,請向溪對岸的樵夫要柴火。
評語
這是壹首感嘆終南山雄偉壯觀的五言律詩。詩人僅用四十個字,就把壹座巍峨秀麗的大山描繪得栩栩如生,可見詩人創作功力之深厚。這首詩是壹首著名的山水詩。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終南山的雄偉壯麗,筆墨豪放中有含蓄,氣勢磅礴中有神韻。全詩氣勢磅礴,境界開闊。這首詩寫於今陜西省長安縣南。
首句用誇張的語言寫遠景,山勢極高,勾勒出鐘南山的大致輪廓。雖然中南山高,離天很遠,但詩人說它 "近在咫尺",雖有誇張,卻也在情理之中:詩人遠望中南,中南主峰 "太乙 "在詩人的視野中確實與天相連,這顯然是壹種視覺上的真實。同時,中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單縣,遠接海角,詩人說它 "接海角",當然也是誇張,然而,從長安看中南,西不見頭,東不見尾,確有 "接海角 "之勢,雖誇張而越看越有!越看越真實。
第三句寫景近,寫詩人在山中所見。詩人身在終南山,向前望去,白雲彌漫,看不到路,看不到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能飄浮在白雲之間;然而繼續向前,白雲依然高不可攀;回頭望去,兩邊的白雲又匯成了茫茫雲海。詩人走出茫茫雲海,眼前又出現了綠色的霧氣,仿佛繼續前行,就可以觸摸到綠色的霧氣;然而,走進去,卻又看不到了;回頭壹看,綠色的霧氣又合在壹起,雲霧彌漫。在這兩句中,詩人用細致入微的筆法,壹步壹步地描寫雲霧的變化,意蘊極為豐富。
頸聯進壹步寫詩人從山北遠望的景象:山南北廣闊,巖壑形成。詩人立足 "峰頂",環顧四周,全景盡收眼底,只見南北蒼茫,千巖萬壑,形態萬千。
尾聯寫,詩人為了進山窮勝,想在山中安家落戶,便有了 "隔水問樵 "之句。詩人已到 "中峰",這裏的 "水 "可能指深溝大溪。在這兩句中,人物的出場使全詩更有生意。
總的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以個性顯壹般,以不完整求完整,使詩歌產生了 "以少總多"、"意大於象 "的藝術效果。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杜鵑響。萬壑古木參天,千山深處杜鵑啼。
山中壹夜雨,樹杪有百泉。山中春雨壹夜未歇,樹梢流出百泉來。
漢女失布,巴人告芋田。
漢女織布交稅苦,巴人爭地打官司。
文翁變教授,不敢倚聖賢。希望妳們發揚文翁的政績,努力對得起聖賢。
評
這首詩的主題是送別。壹般來說,送別詩都是借景抒情,通過描寫眼前的景物來抒發離別之情。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將送別之情寓於勸勉之中,勉勵李使君入蜀後要以前輩為榜樣,有所作為。全詩沒有送別詩慣常的傷感氣氛,情緒高昂歡快。此外,詩人運用想象的手法,寫出了李先生將要任職的梓州雄奇秀麗的景色,令人浮想聯翩。資州位於四川省三臺縣。
前四句描寫了資州的山川林木之美。首聯運用互文的寫作手法,概括景色,頗有氣勢,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這也被後世評論家稱為典型的詩歌開頭。詩的第二句承接首句,寫得細致入微,將奇妙的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壹夜雨後,山泉噴湧而出,遠遠望去,仿佛掛在樹上。山之高險,泉之奇美,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第三句與第壹句的 "山 "字相對應,第四句與第壹句的 "樹 "字相對應。無論從畫面、氣勢,還是從意境、語言、結構,這四句都寫得惟妙惟肖。
詩人在寫完當地的自然風光後,開始寫當地的民風民俗,勸勉李大使為民造福。頸聯中的 "漢婦"、"巴人"、"樓布"、"芋田 "都極具蜀地特色,表現了蜀地的風土人情:資州的婦女要按時向官府交納用塊木花織成的布;資州的農民會因為芋田而發生糾紛。最後壹聯,詩人借用漢代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勸說李使君向文翁學習,有所作為。文翁是漢景帝時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在蜀地興辦學校,培養人才,使蜀地慢慢發展起來,不再落後。
這首詩是唐詩中最好的送別詩之壹。全詩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送張少府》
王維
晚年只喜清靜,對壹切都不在意。
"晚年得見君,淡泊人間事。
自慮無良策,歸林老不知。自身無良策,只想歸故裏山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山月照我悠然彈琴。
君問貧賤是何理,漁歌隱隱入江深。妳問通關是何理,看漁歌入江深。
漢江
王維
楚江連三湘,荊門接九省。漢江連楚三湘水,西起荊門,東接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遠遠望去,江水似乎流到了天地之外,山巒若隱若現。
江上縣城浮,江中波浪動。岸上的城市仿佛浮在水面上,天空中翻滾的浪花在雲層裏移動。
襄陽好風光,我與山人醉。襄陽風光好,願留此地與山翁酣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