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壹個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的地區。自然災害特別是山洪和地質災害尤為突出。煤礦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居高不下,* * *時有發生。
這些突發公共事件給我市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樹立應急管理理念,夯實應急管理基礎,建立應急管理機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壹是統壹思想,充分認識加強應急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
但毋庸諱言,當前國際國內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依然存在。
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站在實踐“* * *”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應急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1)加強應急管理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
人民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服務。
保護人民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失,是各級* *義不容辭的責任。
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發生突然、原因復雜、傳播迅速、難以把握、危害嚴重、影響廣泛等特點。雖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是壹旦發生,損失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和高效的應急機制,防止和避免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是各級* * *管理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
各級* * *必須進壹步強化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
(2)加強應急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加強應急管理,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危機,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
當前,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自然災害頻發,重大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存在很大隱患,資源能源短缺,環保壓力也越來越大。
這些都直接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不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破壞社會穩定,有的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這就要求我們強化憂患意識,更加註重應急管理,積極防範和有效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為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安全穩定和諧的環境。
(3)加強應急管理是充分履行* * *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 * *職能全面轉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加強應急管理是* * *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
目前,應急管理仍然是* * *工作的薄弱環節。
各級各部門要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要求,把加強應急管理作為自身建設的緊迫任務和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切實增強公共安全意識,充分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采取有力措施,推進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和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二、要抓住重點,全面推進我市應急管理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全面推進應急管理工作。
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壹)建立健全應急預案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目標。
力爭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各類應急預案的編制發布,構建完整統壹的應急預案體系。
第二,要講究方法。
壹方面,* * *要加強應急預案的指導、協調、溝通、審核和備案,註重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的銜接和配套,形成完整的應急預案體系。
另壹方面,在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要認真對比國家應急預案和上級部門應急預案,框架體系要對接,格式和風格要壹致;——要學習其他省(區、市)類似的應急預案,吸收他人的經驗;要廣泛聽取群眾、專家和有關部門(單位)的意見,增加部門之間在應急預案實施中的協調性和壹致性,完善應急預案。
三要把握要求。
做好風險分析、普查和應急資源整合,明確回答誰來做、怎麽做、什麽時候做、用什麽資源在事發前、事發中、事發後做,並在應急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要堅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原則,按照垂直管理的要求,從省市到縣鄉、基層單位不能有斷層,部門之間應急預案要銜接好,不能有缺口;要加強應急預案的演練,並根據演練和應急演練中暴露的問題及時修訂完善。
(2)完善應急運行機制。
壹是完善預測預警機制。
各縣市區和市政府直屬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和工作範圍,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處置。
我們應該前移關口,轉移重心,把災難和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是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報告。
要落實責任制,明確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
發生突發公共事件的單位必須及時向當地群眾和有關部門報告信息;跨行政區域的突發公共* * *事件發生後,上級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匯總並上報相關信息;所有突發公共事件,各縣市區應急辦和市直各部門(單位)應急機構必須向市應急辦報告。
要嚴格落實信息報送時限要求。
國務院和省* * *對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報送有明確嚴格的時限要求。各級各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應急預案及信息報告的時限要求,研究制定工作程序,將責任落實到崗位和人。
要拓寬信息舉報渠道。
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收集和掌握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建立開放的信息報告平臺,接受公眾舉報和反映問題,註重從互聯網獲取相關重要信息,積極探索在企業、社區、農村、學校等基層單位設立信息報告員和建設社會信息網絡系統。
三是加強應急平臺和信息網絡建設。
各級* * *局要依托省級* * *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絡和各類業務網絡,整合當地公安、防汛、衛生、氣象、人防等專業信息系統資源,形成統壹高效的應急決策指揮網絡;要全面推進“110”、“119”、“122”整合,與急救、市政等應急信息接收平臺整合,實現“統壹接收、分類處置”。
四是進壹步完善應急協調聯動機制。
要加強地方部門應急管理,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相鄰縣市之間、部門與縣市之間的縱向和橫向協調,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明確各方責任,確保壹旦有事,面對突發事件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不亂作為。
(3)做好應急體系規劃和應急法制建設。
第壹,要著眼大局。
將應急體系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國家和省應急體系建設“十壹五”規劃的指導下,編制地方和行業應急體系建設規劃。
二要突出重點。
對預防預警、應急處置、應急保障、恢復重建等關鍵環節做出具體安排。
第三,要量力而行。
要分清輕重緩急,把建設項目用到最急需、最薄弱的地方。
特別是城鄉建設等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要與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相銜接,合理布局重點建設項目,統籌規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我們必須厲行節約。
要妥善處理好現有資源整合利用和新建項目的關系,防止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第五,要明確責任。
各級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由各級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單位和應急辦參與,力爭用半年時間完成編制任務。
同時,各級各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設,把整個應急機制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應急管理。
(四)廣泛深入地開展應急教育、培訓和演練。
壹是要加強應急教育。
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開展應急預案的解讀和宣傳。
開展公共安全知識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活動,把應急管理知識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要在主要公共場所設置應急標誌、宣傳欄、展板、懸掛標語、張貼海報。
編輯出版應急科普讀物和應急音像制品。
針對我市較為常見的自然災害和事故,組織編寫公共安全教材。
開展公共安全學校教育和全社會廣泛宣傳普及公共安全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救災、自救知識活動,努力形成黨委領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預防為主、有效應對、全社會防災減災各負其責的良好局面。
二是加強應急培訓。
要聯系單位實際,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特點,制定培訓計劃,建立多元化的培訓課程體系。
各級領導幹部要通過不定期舉辦短訓班或專題研討班進行培訓;要培訓各級應急管理機構、各部門各單位的負責人和從事應急管理的幹部;要對高危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培訓,在職業資格考試中增加相關內容;有必要對青年誌願者和各種社會福利機構的人員進行應急知識培訓。
三是做好應急演練。
各級各部門要精心組織,註重實效,不走過場。
演練時要按照預案全過程組織,每個環節都要落實到位,有指揮機構、救援隊伍和公眾的全程參與。
演練結束後要有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真正達到落實計劃、磨合機制、鍛煉隊伍的目的。
(5)重視應急管理的基礎工作。
首先,我們應該加強村莊和社區的應急管理。
從我市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村和社區已經開始建立應急機制,但大部分村和社區在應對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方面基本處於無防備狀態,會臨時處理問題。
特別是農村,醫療、消防、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人口分散,防災意識差,自救互救能力弱。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縣市區人民要充分考慮人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探索建立農村應急管理新模式,普及應急知識,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構建農村應急組織網絡,提高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二是加強企業應急管理。
各級應急管理機構和部門要加強對企業應急管理的領導和指導。
在樓省屬和中央企業特別是高危行業企業要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確保有應急預案、有救援隊伍、有聯動機制、有善後措施。
三是加強重點單位應急管理。
高校、大型醫院等重點單位和供水、供電、供氣等重要部門要高度重視應急體系建設,做好應急管理和安全防範工作。
三、加強領導,努力提高全市應急管理水平。
應急管理涉及面廣,具有高度的協調性和系統性,因此加強領導非常重要。
各級各部門要把加強應急管理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完善機構,整合力量,落實措施,切實把這項工作推向深入。
(壹)強化應急管理責任。
壹要強化責任意識。
應急管理任務繁重,責任重大。
各級各部門壹點也不能懈怠,要善於處理棘手的問題和復雜的情況,勇於承擔責任,勇於決策,把這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辦好。
二要明確和落實責任主體。
根據中央要求,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各級* * *是本行政區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行政領導機構,相關部門和單位是工作機構;* * *各級及其部門負責人是應急管理的第壹責任人,主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
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統壹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工作機構、責任領導及其職責,切實落實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要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具體領導負責、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原則。壹級對壹級負責,壹級互相負責。
三要完善考核問責制度。
要將應急管理納入幹部政績考核,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績效評價和責任追究制度,對突發事件應對不及時、處置不力的,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二)構建應急管理體系。
壹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級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工作機構和辦事機構。
各級部門要按照“立足實際、充實加強、細化責任、重在建設”的原則,參照國務院和省裏的做法,以* * *值班室為基礎,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
應急管理辦公室履行值班應急響應、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能。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設立或明確應急管理辦公室,明確職能定位和業務分工。
逐步形成分級響應、屬地管理的縱向機構網絡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職能協作體系。
另壹方面,要加強應急隊伍建設。
要加強平戰結合的應急隊伍建設。
壹是充分發揮公安、武警、預備役民兵和* * * *的骨幹作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做好與骨幹隊伍的溝通協調,加強磨合,與* * *共同完成各項應急任務。第二,做好專業隊伍的建設,做好人力資源的整體規劃細則,按照壹隊多用、多功能的原則,加強隊伍的培養和訓練。
以公安消防、煤礦、安保等重點隊伍為主體,逐步整合現有專業救援力量,形成統壹高效的專業應急救援體系。
三是推進礦山、危險化學品、水運、電力、電信等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建設,按照相關標準規範配備專業* * *救援人員和應急技術裝備,提高現場快速處置能力。
四是收集、分類、歸檔專家信息,建立相應數據庫,逐步完善專家信息共享機制,形成分類、綜合的應急專家資源信息網絡,進壹步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
五是根據行業特點和區域特點,組織應急救援誌願者的招募、培訓和演練,確保其在應急響應中真正發揮作用。
(三)加強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各級* * *要按照中央要求,將應急管理納入公共預算優先領域,同時完善* * *與企業、社會各界相結合的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
各級各部門要做好應急資源普查工作,結合實際,對包括人力、財力、物力在內的各類應急資源進行普查。
通過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物資儲備數據庫,調用方案。
要在摸清現有應急裝備“底子”的情況下,以“共建”的方式整合資源,加強應急裝備建設;要做好應急處置必需的重要物資的儲備和管理,建立健全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藥品、衣物、飲用水等相關物資的調集和發放機制,及時有序提供應急基本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