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諸葛亮留給姜維的兵書是什麽?

諸葛亮留給姜維的兵書是什麽?

《二十四章兵法》是諸葛亮留給姜維的書,現在應該有賣/網上也有看啊:二十四章兵法》--三國時期開創三分天下之勢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原為二十四章,但其中的八務、七戒、六畏、五忌之法是今 本書原為蜀國丞相諸葛孔明所著。

視聽第三,賞罰之庭兵權第十

納言第四,喜怒第十壹,賞罰之庭惡第十壹

察疑第五、

《治亂第十二》、《賞苑知人性第十二》

《治人第六》、《賞苑將相第十三》

《倡》第七、賞功院諸將第十四,賞功院諸將第十四

考功第八、折沖將軍第十五回 壞部》

治軍九 銀車十六

作者簡介

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父母早亡,為躲避東漢末年的戰亂,隨叔父到荊州。叔父死後,他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十年,結交士人,觀察天下大勢。之後,劉備請他出山輔佐自己。他向劉備提出了 "聯吳抗曹,割據荊、益,三分天下 "的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前夕,他前往江東,聯絡孫吳結盟抗曹,使曹操退兵。他還幫助劉備經營荊州,占領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伐吳失敗後,臨終前將子女托付給他,並在白帝城恢復漢室。從此,諸葛亮挑起了蜀國的重擔,重建孫吳和平,平定南方叛亂,屢次北伐曹魏。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公元 234 年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曹魏司馬懿曾多次與他交手,稱贊他為 "曠世奇才"。

視聽之三

視聽之策,視微形,聽微聲。形微而不可見,聲微而不可聞。因此,明君可以見微知著,聽微知著,內外兼修。故為政之道,務在聽,以聽采眾言於下,而謀與庶人,則萬物當其目,眾聲以養其耳。故經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有心,國若有王,內外無不明。見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為人君者多視之為智,多聽之為神。若五聲不聞,無以不宮商,五色不見,無以不玄黃。蓋聞明君常如晝夜,晝則公事之行,夜則私事之興。或有嗟怒而不聞,或有進善而不信。怨而不聞,則不法者不能施,進善者不納,則信者不能信,奸邪者容其奸。故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曰為諫,所以集眾下計也。故君有諫臣,父有諫子,當其不義,則批之,必為上策,以救其弊。邪不能順,美不能逆;順邪逆美,國必危,君夫人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奸臣專其政,此國之害也。故大道之行也,危言危行;大道之行也,危行危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言。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問,故行成名就,後世以為聖。是以屋漏在下,止於至善,上漏不止,下不能居。

察移第五

察移之政,即察色之色,別宮商之聲。故紅紫亂朱色,淫疑正樂府。物有異類,顏色相同。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如珠,愚者取之;狐貉如犬,愚者藏之;枯蔞如瓜,愚者實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範蠡貢越美人,吳王不以為惑。吳王不以為惑。故聖人不能謂其明,必信蔔筮,以占其吉兇。書》曰:"三人占之,必從二人之言"。若有大疑,則 "謀及庶人"。故孔子雲,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不知其外,而患不知其內;不患不知其上,而患不知其下;不患不知其貴,而患不知其貴。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知己者驥,神為知己者明。故君子決獄行刑,苦於不明。或無罪之被無罪,或有罪之被赦免,或強者專辭,或弱者違之,或直者被錯,或曲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氣,禍之風波,變之亂禍也。惟賢明之君獄案判,問其情言,如不虛、不隱、不枉、不惡,見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音,觀其神情,則刑者懼其悲聲,來去遲速,而顧爭也,怨結之情不得伸也。論盜之貌,見者怯歸,喘而聽之,思腹中計,語言失序,來遲去快,不敢與顧爭,此罪人欲自解脫也。孔子曰"見其所不見,見其所不見,見其所不見,蔽矣!我是不隱瞞的!

其六

治人之道,曰風之道,示所以然也。故經曰 "民行道,民知禁"。日月之明,萬民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王,遠夷之功,桀、紂之王,夏之叛,不日遷其民,是上化之使也。故治民如育苗,先除其穢。故國必興,而亡於國,國必衰,而亡於山。明君之治,之所以知人者患皂役之使,小國之臣也。是謂皂役無為,不知其極,克食於民,而民有饑乏之變,則亂叛之生也。唯勸農,不奪其時,唯薄賦,不竭民財。如此,富國強民,不亦宜乎?有國有家,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唐、虞之政,利人之遇,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荒年,秋儲余糧,以給天下之乏財,道不行,民不往。故五霸之世,不足以奉有余。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興,強弱相侵,耕者少,末者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經雲"不貴貨,使民不偷;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司其職,使聖人之政。古代齊景公當政時,厭惡百姓奢侈,不履行禮儀制度。周秦之際,宜去文以質,勸民以利。若造無用之器,聚無用之貨,金銀珠玉,奇珍異寶,遠之,此非庶民之用也。刺繡纂組,青羅綾轂,黃衣絹帛,此非庶人之衣也。雕鏤伎巧,難成之工,妨於農事,輜重袍裘,此非庶人之飾也。重門、畫獸、數丈之墻、過多的墳墓和陵墓,耗盡了貴族的財富,這不是平民的居所。經雲:"庶人之所好者,惟耕讀勤勞,慎終追遠,以養其父母。"庶人之所好者,惟耕讀勤勞,慎終追遠,以養其父母。夫制財,用禮,豐年不奢,兇年不儉,素蓄之,以貯下,此治民之道,不亦四時之氣乎?

第七倡

倡政者,言直言進之誤也。夫國若在身,治身之道,養神之道,治國之道,養賢之道,是養神以求生,養賢以求安。故國有輔,如屋之列,列不可精,輔不可弱,列規有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以顧非,國乃安。若列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林,賢人出眾。故選君者,必求隱居之所,或有寶藩之邦,同列其位;或高才卓異,不見其聘;或忠貞賢孝,鄉裏不舉;或隱居以求誌,行義以成其道;或忠質於君,顯黨相讒。堯舉伊人,湯招有信,周公舉賤,皆有功,致太平。故君之賞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辟庶人之官,開四門以興治,纁裳以聘隱,天下歸心,而不仁遠矣。若用之非輔,輔之非用,貧賤為下,富色為上,讒邪為誌,忠直遠放,玄纁不能為,豈得賢輔乎?國不治,民不寧,此失賢之過也。若失聖賢而不危,得聖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民者擇亂官,為官者擇治民,是聘賢也,猶婚姻之道,有女無自嫁,出財為女。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之士,而其國寧矣。

第八

考之政,即好惡也。夫主天下者,心明於天,察善惡,廣四海,不敢離小國之臣,下至庶民,進善而善用,退貪而怯懦,明上下,企邦國,眾智雨集,故能勸善黜惡,陳之咎。故考黜之政,務知民之疾苦。有五苦。或有小吏因私,乘權犯奸,左顧右盼治生,內侵官,外采民,苦之壹也;或有過重刑輕,法令不平,無罪清白,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施以重刑,咎其情,苦之二;或有惡吏,告之惡,語之嚴,藏其情,掠劫死民,非其常,苦之三;或有久任官幾易守宰,既為官府,壹有私親,枉克己恨,強割為行,偏不遵法度,更因逋逃,晚課取利,送舊待新,夤緣征發,詐取儲金,以成家業,此苦四;或有縣官,功名不顯,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枉法;或郡縣官吏,論功行賞,賞罰之際,惠及百姓,購銷之費,多削之量,專價之數,使民失職,此苦五也。凡此五事,民之五弊,有如此者,不可黜,無如此者五,不可遷。故書曰"三年考績,黜陟虞明。

軍之九也

軍之政也,即治邊事、教亂之道,以威為政,以暴討逆,所以存社稷之計也。是以有文事者必有武,故含血茹水,必有爪牙之用,喜則**** 玩,怒則害人,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佐防務。故國以軍為輔,王以臣為福,輔強國安,輔弱國危,在任之誌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也。故治國以文為政,用兵以武為謀;治國不可不從外,用兵不可不從內。內謂之夏,外謂之戎狄。戎狄之民難於理喻,易為權勢所服,禮有任用,權有行政。是故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濮之水,舜伐苗,禹議胡,自五帝三王以聖人主之,德化主之如斯,而又加於威武,故用兵乃兇器,不得已而用之。用兵之道,先定其計,後行其事。稽天地之道,察百姓之心,習兵器之法,明賞罰之理,察敵方之策,視道路之險,則處險要之地,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隨機設防之備,強征伐之力,養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後可以出軍將開阜之敵情,此軍之大略也。夫將者,人之令也,國之器也,先定其謀,而後乃行,其令若水流之漂,其獲若鷹隼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關之發,方位之破,而敵自絕。將不思,無勢,不齊其心,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畏矣。非讎非怨,非敵非戰。工非魯將之目,不見其工;戰非孫吳之計,不出其計矣。若夫計欲密,攻敵欲速,得之若鷹擊,戰之若河決,則兵不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智者先勝而後求戰,暗者先戰而後求勝;勝者以道而修道,敗者斜行而失道,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勢,兵專其勢,勢不假動,運如圓石,自高墜下,方向斷絕,不能救止,故前方無敵,後方無敵,兵之勢也。故兵以奇謀為策,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大地,充盈如天空,不竭如江河,常如三光,生死如四季,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也。故軍以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以委用為備。故國困於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復,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攻之無益,則國可安;攻之無能,則國可利。善攻者不知其所守,善守者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用甲兵,善守者不用城郭。故高城深池不足以堅,堅甲利兵不足以強。敵欲自守,則攻其無備;敵欲結陣,則出其不意;我至敵所,敵必設居;我起而敵止,則攻其左右;量敵而合,則先攻其實。不知守,則不知戰之日;能備者多,專備者少。互相準備,攻其所長,攻其所短,勇怯相濟,前赴後繼,左顧右盼,如常山之蛇,首尾同時到達,這才是救兵之道。故勝者無所不至,謀其身,知地勢,不豫言。議知其得失,詐知其安危,計知其多少,形知其生死,慮知其苦樂,謀知其善備。故兵之由生至死,避實擊虛,戰於山陵,不達其高,戰於水上,不違其流,戰於草上,不涉其深,戰於平地,不違其虛,戰於道路,不違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助也。夫兵成於用武,敗於漏計,饑於遠喪,渴於弓井,勞於擾亂,佚於清靜,疑於非戰,惑於利害,退於刑罰,成於賞賜、弱於見逼,強於用兵,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幽明,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兵,得於虞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置斧鉞以統其心,呈教令以同其道,舉賞賜以勸其成,行刑罰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不從命,斧鉞為之。不知九地之道,則不知九變之法。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則能悟其成,知兵則知敵,不知兵則不知敵,不知敵則每戰必危,故軍之出擊,必先知其左右兵心。五者間道,則軍之親,將之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智不能作。五情之間,則民可使由之,國可久保。故兵家求生則備,不得則戰,靜以故安,動以故威,不恃敵不來,恃我不能擊。近之則遠,逸之則勞,飽之則饑,賞之則假,生之則死,眾之則寡,盛之則弱,伏之則來。整其旌旗,堂其鼓瑟,當其前鋒,掩其後背,固其險阻,營其表裏,托其利害,以柔克剛,治軍之道全矣。

賞罰第十

賞罰之政,即賞善罰惡。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能不均,罰不能不均。賞知其施,武者知其死;罰知其加,惡者知其畏。故賞不可妄施,刑不可妄加;賞妄施則勞者怒,刑妄加則直士憎;是故羊湯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謗之敗。若將帥專掌生殺大權,必生可殺,必殺可生,怒氣不清,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人國之五危也,賞伐不清,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者,眾叛親離不禁;必殺可生,卒散矣;怒氣不清,威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勞;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民有二心。故奸不禁,則民不長久;兵散死,則人少;威武不用,則不能睨敵;下不勸作,則上無強援;法令不從,則事亂無理;民有二心,則國危。所以,防奸以政為本,節奢以儉為本,忠直可以理獄,廉平可以賞賜。賞罰不曲,則民死矣。路上有饑餓的人,馬廄裏有肥壯的馬,可謂死人存活,瘦人寬厚。所以,君主先招安而後賞賜,先命令而後懲罰,那麽百姓就會親近他,敬畏他,愛戴他,不命令他就不會行動。賞罰失當,則忠臣死罪,奸臣死功。賞罰不避,忠臣死罪,奸臣死功。賞罰不避,齊桓得管仲之權;賞罰不避,周公得殺地之名。書雲:"無徇無黨,王道必平,無黨無徇,王道必安。

喜怒第十壹

喜怒之政,謂喜不宜喜無喜之事,怒不宜怒無怒之事,喜怒之間,必明其類。怒則無罪之人,喜則不從可殺之兵,喜怒,不可不詳也。喜不縱有罪之人,怒不殺無罪之人,喜怒之事,不可為也。將帥不可因私憤而發怒,要利用民心來打仗,如果因個人糾紛而打仗,利用民心就會導致失敗。怒不能復喜,喜不能復怒。故先勝而後敗,先怒而後悔,先怒而後身喪。故君子威而不暴,怒而不發,憂而不懼,喜而不樂。有患則加威,加威則施刑,施刑則塞奸。不加威武,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百惡不赦,國家必亡。

第十二

亂政者,即省官職,以文就質。若舍之,則有亂結,纖不剪,必成妖。三綱不正,六紀不合,則亂生矣。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成可保。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不過其理。明君治其綱,政當有序,先管綱,後管紀;先管序,後管刑;先管近,後管遠;先管內,後管外;先管本,後管末;先管強,後管弱;先管大,後管小;先管身,後管民。是故網之所以紀,令之所以罰,近之所以遠安,外之所以外端,端之所以端通,強之所以弱伸,大之所以小行,上之所以下正,身之所以人敬,此治國之道也。

十三令

令之政,即上為下教也。教令之政,即上為下教之政也。釋己以救人,謂之逆政;教人以正人,謂之順政。故為王之道,以教令為上,刑罰為次,不教戰,謂之棄。先學兵之道,法有五:其壹,使目習其旌旗之變,縱橫之術;其二,使耳習其金鼓之聲,動靜之行;其三,使心習其刑罰之輕重,封賞之利害;四、使手習五種兵器之便,戰陣之備;五、使足習周旋行列之趨,出入之宜;如此五教之數也。教軍,各有其法。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轅門,將軍之所,左槍,右戟,前盾,後弩,中央旗鼓。旗鼓前進。聞鼓則進,聞金則止,從其令,五陳有理。陳之法,主旗鼓:壹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陣;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陣;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陣;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陣;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陣。直陣,木陣;銳陣,火陣;方陣,土陣;圓陣,金陣;曲陣,水陣。五行之陣,滾滾相生,沖沖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生為助,相勝為敵。凡結五陣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壹長,五長為壹師,五師為壹科,五科為壹火;五火為壹撞,五撞為壹軍,則軍士用矣。若軍利之便,要註意度的節制。短者矛戟,長者弓弩,強者旌旗,勇者金鼓,弱者糧草,智者謀主。與村落相比,五五開是互相保護,壹鼓整隊,二鼓練陣,三鼓開飯,四鼓嚴辦,五鼓行軍。聽鼓聽金,然後升旗,出軍有序,壹響鼓三通,旌旗招展,舉首攻者賞,但退者斬,教令是也。

斬首第十四

斬府,即不從教令。法有七,壹曰輕,二曰緩,三曰盜,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亂,七曰非,此軍禁之則也。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故設權鉞,以待不從命者誅之。軍法如異,輕罰之,令不可犯,犯者斬。如軍不期而會,聞鼓而不作,乘闊而自留,避歸而自止,初近而後遠,呼名而不答,無車甲,無兵器,此為輕軍,軍中輕者斬。輕軍者斬。受命而不傳者,傳而不審者,惑吏胥者,不聞金鼓,不見旌旗,皆為怠慢。不給軍糧,不救兵,不均軍餉,不私其親,取非其物,借貸不還,取人首級以邀功者,謂之賊軍,偷盜者斬。改名換姓、衣冠不整、旗幟破損、金鼓不整、兵刃不磨、兵器不堅、矢上無羽、弓弩無弦、不遵法令,皆為欺軍,斬。聞鼓不進者,聞金不止者,按旗不臥者,舉旗不起者,不從令者,避前轉後者,亂動者、折弓斷弩者、退而不戰者、左戰右戰者、救死扶傷者、托孤還國者,皆謂之背軍,背軍者斬。大軍將行,士卒爭先恐後,騷動紛亂,車馬相連,道路阻塞,後進不得先行,喧嘩吵鬧,無人聽令,行軍秩序混亂,兵刃傷損,長短不顧,上下散亂。止營時,當問鄉裏,問親疏,問保食,不可越階,強入他隊;為非作歹,不應阻攔,不應停留,不應出入營門而不經過門戶,不應告訴知道的人,應同罪,不應與百姓飲酒,不應私自拿錢,不應以言語警告百姓,懷疑官吏,這都叫誤軍,誤軍者斬。斬了之後,這壹切就合理了。

思十五

思政,即思近思遠。不思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之思,不離其位。思者謀也,謀者思事之計也。君子思不出其位,謀不出其事,思不出其謀,謀不出其事。大事始於難,小事始於易。故欲慮其利,必先慮其害;欲慮其成,必先慮其敗。故臺雖高,必破之。所以,仰望高處的人不要抱怨低處,瞻望前方的人不要忽視後方。所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害;武王伐紂,子胥知敗;禹得晉國玉馬,公子棄知害;宋襄公練兵車,美夷知失。凡此智者,思之至矣,可謂明矣,而跡隨覆陳,追溺以赴前,又何有哉?故秦之行,不如堯舜之道也。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觀微知著,見始知終,禍患無從起,此為政之思也。

《陰正》第十六

《陰正》之政,喻悟物之義也。傷於外,則孤於內;惑於上,則疑於下;疑於上,則不用其親;惑於下,則失其度;失其度,則亂其謀;亂其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是以慮遠者,遠慮者安,不慮者危。 唇亡齒寒,毛發脫落。言私者危,聽偏者危。善謀者勝,不善謀者分,善謀如春雨。麒麟易騎,無能者難學。不見者盲,不聞者聾。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不辨黑白,則棄土奪壤。不辨黑白者,棄土取石,羊虎成群。破衣可以補,短帶可以續。使刀者傷其手,鬥毆者傷其足。河不必洗,而汙垢洗之;馬不必麒麟,而足速洗之;聖人不必聖,而智通洗之。總之有五德:壹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業,五曰奉屈拒謗,此之謂五德。

將廷之兵權

兵權,就是統帥三軍、主將的權力。將領如果能掌握兵權,操縱軍隊的生殺大權,就會如虎添翼,飛越四海,為所欲為。若將帥失勢而不操其勢,則又如魚龍出江湖,欲遊滄海之勢,波濤戲浪,何以得之。

將苑奸邪篇

夫兵之奸邪,有五害:壹曰黨同伐異,毀賢揚善;二曰躔其衣冠,冠帶不同;三曰冠冕堂皇,詭計多端;四曰是非不分,利動眾心;五曰等待得失,陰結敵心。此所謂背道而馳者,可遠而不可近也。

朝廷之人性

夫人之性,難察也。美惡有別,表裏不壹。有溫良而奸詐者,有恭敬而奸詐者,有勇敢而怯懦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則知人之道有七:壹曰,介乎是非而見其誌;二曰,窮之以辭而見其變;三曰,咨之以謀而見其知;四曰,知之以禍而見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見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見其廉;七曰,期之以行而見其信。

將相之才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民誌。不為物所逸,不為利所擾,死有榮焉,生無辱焉,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驕,智而能下,強而能忍,此之謂禮將。這是壹位深謀遠慮的智將,能夠應對各種情況,能夠轉禍為福,能夠在危險中取勝。進則厚賞,退則嚴懲,賞不逾時,罰不擇貴,此為信將。足輕而馬壯,善戰而箭戟長,此步將也。騎射如飛,進可攻,退可守,此為騎將。小戰怯,大戰勇,此為猛將。將不如智,從諫如流,寬猛相濟,有勇有謀,這就是大將。

大將之器

大將之器,大小不壹。如果是識破奸詐,以逸待勞,為民所服,那就是十人之將。從早到晚,寢食不安,謹言慎行,則為百人之將。直而有思,勇而能戰者,千人之將也。貌桓桓,於情烈,知人勤勞,知人饑寒,此萬人之將也。進賢能,日日慎獨,廉潔寬厚,閑於亂世,此十萬人之將。以仁愛治鄰,以信義順人,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視四方為己家,此天下之將也。

《將苑篇》

為將之道者,有八弊,壹曰貪得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佞、四是料事不利己,五是猶豫不自決,六是枉費酒色,七是奸詐自恣,八是巧言而不以禮。

梁太祖料定劉禪必敗於江山,所以他壹生辛辛苦苦搞了幾次征戰,其實最後壹次很不成熟。他自己也知道,但是沒有辦法啊,所以想辛辛苦苦去征戰,但是又太渴望成功了,所以失敗了,人算不如天算啊,他是打算算計。確實沒有把自己的身體算計到,所以病死了。臨死前,他還在算計敵人,那就是司馬懿。劉禪可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啊。當時劉備壹死,諸葛亮就知道了。但是妳仔細看劉備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有壹種誘惑的語氣:就是說如果劉禪沒有能力,妳可以自己做皇帝,當時趙雲拿著武器在壹邊,如果諸葛亮有那麽壹點意思當時就會死。當時諸葛亮真的很怕死,急忙做了壹個表,表明自己的心跡。從此,諸葛亮壹敗塗地。

  • 上一篇:去尼泊爾旅遊需要註意什麽?
  • 下一篇:?丹參片的功效與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