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地球和地球
1.形狀:地球是壹個不規則的球體,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2.大小:半徑:6371k m;極地半徑:6357公裏;赤道周長:4萬公裏。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到地軸、極點和赤道)
4.子午線:
經絡特征:所有經絡長度相同;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子午線是壹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經線,東經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西經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度: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壹,赤道最長,向南北極逐漸縮短;兩個緯度都表示東西方向;
緯度是壹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度;0緯度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緯,
它用字母s來表示。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在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 W和160 E組成的經圈為界;東半球在20 W以東,160° E以西;
西半球在20 W以西,160° E以東;
8、可以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來確定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
方向:由西向東;周期:壹天(24小時);旋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晝夜和時間是有區別的。
10,地球的公轉:
旋轉的中心:太陽;方向:由西向東;周期:壹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它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個區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型、線型、數字型。
2.尺度大小比較:分母越大,尺度越小;分母越小,規模越大。
3.規模越大,範圍越小,內容越細;規模越小,範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地圖上的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的方向:
壹般地圖,用壹般定向法:地圖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對於帶有指向目標的地圖,使用指向校準方法:指向箭頭的方向壹般指向北方。
壹張有經緯網的地圖,由經緯網定向:經線表示南北方向,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代表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記住常用的圖例)
7.註:在地圖上,用於解釋山脈、河流、國家和城市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脈高度和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壹點高於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從地球表面壹個地方到另壹個地方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地圖上連接海拔相同的點的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說明坡度較緩。
10,通過等高線特征判斷地形:
峰值: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脊線:輪廓線向下方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馬鞍:兩邊輪廓線比較高。
懸崖:幾個輪廓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陸地和水域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陸地分為三部分,海洋分為七部分。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按面積降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按面積降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準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陸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和南美: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五大類: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5.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脈、青藏高原、亞馬遜平原都可以在地形圖上找到。
6.閱讀大陸的地形圖,判斷大陸的大致走向。
7.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面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地殼運動相對活躍。
很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世界上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氣候
1.天氣:大氣條件(風和雨,熱和冷,晴天和晴天等。)的壹個地方,而且天氣是短期的,不斷變化的。
氣候:壹個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氣狀況。氣候漫長,相對穩定。
2.了解常用的天氣符號。
3.溫度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為℃,測量方法是溫度計。
4.白天氣溫會變化。陸地上最高溫度壹般出現在下午2點左右,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後。
氣溫在壹年中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溫度為7月,最低溫度為65438+10月,南半球則相反。
5.日溫差:壹天中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
氣溫年較差:壹年中最熱月份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之差。
6.溫度的垂直變化:在同壹地方,每海拔100米,溫度下降0.6℃。
7.學會讀懂世界年平均等溫線。
8.世界年平均溫度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壹緯度,海洋和陸地溫度不同;
在同壹緯度,高原和山區溫度低,平原溫度高。
9.學會閱讀溫度曲線。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的形式落在地面上,稱為降水。測量方法為雨量計,單位為毫米(mm)。
11,可以分析壹個地方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12,學會看世界降水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區域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極地降水少;
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溫帶地區,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區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
14,學會閱讀降水直方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貌等。
16,知道主要氣候類型和分布。
17,可以說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密度=總人口/面積
3.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區:東亞、南亞、歐洲、美洲東部等中緯度沿海地區的平原地區。
世界上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區:幹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常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食物短缺,住房短缺,交通擁堵,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短缺。
人口增長太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力量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上三大種族:
黃種人: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高加索人:歐洲、西亞和南亞、北非、北美中部、南美東海岸和大洋洲。
南非和中非。
6.世界上主要的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7.世界上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西亞和東南亞、北非和東非。
佛教:從古印度傳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美和大洋洲。
8.定居點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村莊。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列舉壹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定居點。
第六章:世界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和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國家。
可以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