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是對中國歷史發展貢獻最大的君主?

誰是對中國歷史發展貢獻最大的君主?

中國十大傑出皇帝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是政府和宗教的領袖。皇帝擁有制定法律、行政決策和軍事指揮的權力。在中國,"皇帝 "這壹稱呼最早是由秦始皇確定和使用的。

在中國,"皇帝 "這個名稱是由秦始皇首次確定和使用的。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到1911年宣統皇帝退位,在長達2131年的時間裏,中國共產生了230位皇帝。始皇帝是秦始皇,末代皇帝是宣統皇帝。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 62 年。中國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時間只有1個月,其他皇帝分別是漢朝的劉協,在位27天,以及晉朝的末代皇帝完顏承麟,在位1天。

我們選擇了 10 位各具特色的皇帝來介紹。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光緒皇帝。這十位皇帝共經歷了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七個主要朝代。

中國古代帝王的檔案文獻,極為豐富。這裏只能作最粗略的介紹。

壹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卒於公元前210年,享年50歲。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壹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

這樣壹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卻有著不幸的童年。他的不幸與父親的不幸直接相關。他的父親是秦國的太子,名叫異人,後來改名為子楚。他的祖父是秦昭襄王,父親是秦安王子嬰。雖然他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國王家庭,但在他十五六歲時,卻被送到與秦國敵對的趙國當 "人質"。

當時,中國正處於秦、趙、魏、韓、楚、燕、齊七雄爭霸的 "戰國七雄 "之中。當時,為了互相牽制,諸侯國的統治者經常把自己的兄弟、兒子或孫子送到其他國家作為人質。這些人質被稱為 "質子"。

人質,也就是外國人,日子不好過。他雖然是秦國太子的兒子,但兄弟太多,有二十多個,又處於家族的中間位置,將來很難繼承王位。同時,秦國在各國中也不講信用。因此,在趙國,人們並不把他當回事。有壹段時間,他的經濟來源斷絕,生活十分窘迫。此時,他的命運處於人生的最低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大商人呂不韋,從此他的厄運有了很大的轉機。

呂不韋是個富商,家財萬貫。他很有政治遠見。他從這個窮困潦倒的異族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曙光。他潛意識裏深深地覺得,這個異族人,壹個在他鄉落魄的王子,是個難得的奇人,可以用來囤積居奇。於是,他決定預先投資這個外國人,棄商從政,幹建國立君的大事。

呂不韋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又攜帶五百金去秦國遊說。他在秦國遊說成功,異人終於當上了太子。回國後,他把自己能歌善舞的美妾趙姬送給了異人。10 個月後,壹個嬰兒誕生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他的名字叫嬴政

嬴政在趙國孤獨地生活了九年。直到他的父親磯人成為太子,他才和母親壹起回到秦國。之後,嬴政的祖父去世,父親伊斯仁即位。嬴政 13 歲時,父親去世,他被立為秦王。他尊母親趙姬為太後。他尊母親趙姬為太後,呂不韋為國相,史稱仲父。呂不韋是秦國的國君。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22歲,被立為成人。從此,他開始執掌朝政。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很快平定了叛亂,並囚禁了太後。次年,他廢黜了專橫跋扈的大臣呂不韋,呂不韋自殺身亡。他提拔重用李斯,最終決定統壹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終於滅掉六國,壹統天下。這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列強割據、戰亂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自此,秦王政被尊稱為皇帝。帝者,德也,三皇之義也;功也,五帝之義也。從此,"皇帝 "壹詞取代了 "王",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專稱。秦王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史稱秦始皇。

秦始皇采取了壹系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舉措,以實現其王國的永久統治。

他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他認為分封諸侯王於各地,等於建立小國,不利於中央集權。因此,他下令廢除分封制,在中國首次實行郡縣制。全國劃分為 36 個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或亭,鄉下設裏。縣有縣令,郡有郡守,鄉有三老,亭有亭長,裏有裏宰。

中央集權的國家機關,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壹個龐大而完整的官僚體系,皇帝擁有最高權力。這是秦始皇的第壹個創舉。

他還下令統壹全國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三大統壹,即統壹貨幣、統壹度量衡、統壹文字。統壹貨幣是因為所有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貨幣,但現在全國統壹了,貨幣就必須相同。根據規定,貨幣必須是外圓內方的秦錢,原有諸侯國的布錢和刀錢將被淘汰。統壹度量衡是強制在全國推行原秦國使用的度量衡。統壹文字:原諸侯國使用的文字並不統壹,但現在所有官方文字都必須使用小篆。當然,當時流行的字體還是秦隸。這三大統壹有利於經濟發展、文化融合和社會穩定,更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這是秦始皇對歷史的偉大貢獻。

為了使秦國永久存在,他還把原六國的十二萬豪強富戶全部遷到都城鹹陽附近,以便對他們進行監督和控制。

與此同時,他還下令在全國各地收繳兵器。各地不敢怠慢,各色兵器紛紛運往鹹陽。這些兵器都是青銅打造的。堆積如山的兵器重達數百萬斤。這麽多青銅兵器怎麽處理呢?他突然想到,何不把它們鑄成幾個大銅人,放在宮殿前面。這時,恰巧路過壹個民間傳說,說在臨洮出現了十二個奇形怪狀、又高又大的蠻人。這壹年正是秦始皇壹統天下的大好時機,益地怪人的出現被視為吉兆。於是,他順從地下令銷毀武器,鑄造了 12 個大銅人。因為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通稱為金,所以大銅人又稱大金人,被稱為金帝。現在猜測,這個 "金人 "很可能是中亞壹帶的人,有著深眼窩和大鼻子的形象。這使它披上了神秘莫測的光環。據說,每個銅人重 24 萬斤。12個,銅288萬磅。這12個大金人,被擺放在鹹陽宮前,以顯示秦始皇的威嚴。世事變遷,它們早已不復存在。秦始皇收集兵器的初衷是為了天下長治久安,但天下並沒有穩定下來。這主要是因為他大興土木。

他在驪山修建了壹座大型陵墓,這是他13歲即位時開始修建的。秦始皇統壹天下後,動員70多萬人修建陵墓,歷時38年。直到秦始皇駕崩,陵墓仍未修建完成。這座陵墓現在被稱為秦始皇陵,位於陜西省西安市郊區。秦始皇陵主陵尚未發掘,其周圍的附屬陵區已部分發掘。出土文物超過 5 萬件,其中不乏青銅車馬等稀世傑作。兵馬俑坑的發現尤其引人註目,法國總統希拉克羨慕地稱之為 "世界第八大奇跡"。

中國長城得到重建。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騷擾,他下令修建長城。修築長城的壹百多萬民工都是被強迫服役的人。他修築的長城西起臨洮,穿越陰山山脈,東渡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清川江入海處。全長萬裏,故稱萬裏長城。雄偉的萬裏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他搞 "焚書坑儒"。焚書,他為了統壹思想,鉗制民眾,下令凡非秦記之書,凡非博士官所需之書,壹律焚毀。這是壹場文化浩劫;坑儒,他認為儒生胡亂言論,蠱惑人心,他親自圈定的460多人被殺。這是鎮壓言論的殘酷手段。於是,"焚書坑儒 "成了摧殘文化、摧殘讀書人的代名詞。他不顧百姓死活,大興土木,造成民怨沸騰。他自己貪生怕死,總是夢想長生不老,到處尋找仙丹。但他還是在遊歷途中病死了。

2漢武帝

秦朝只延續了兩個朝代,秦朝就滅亡了。繼之而起的是漢朝,漢朝的第壹個皇帝是劉邦。漢武帝,名劉徹。他是西漢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是壹代雄主,才華橫溢。他生於公元前 156 年,卒於公元前 87 年,享年 70 歲。他的父親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文帝劉恒,曾祖父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 141 年,漢景帝病逝,16 歲的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從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他在位54年。

對於太子劉徹的教育,漢景帝有自己特殊的想法。為了把太子劉徹培養成壹個合格的皇帝,他專門為他配了壹個儒學大師衛玠。本來,從漢初至今,受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幾代君主無不崇尚黃帝、老子的理學,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然而,漢景帝面對紛亂的國內外局勢,隱約感到黃老無為思想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他高瞻遠矚,開始寄希望於儒學。為此,他決定選擇儒學修養深厚、品行端正的衛瓘作為太子劉徹的老師。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劉徹是壹個勤奮好學的太子。他興趣廣泛。他學黃帝,學儒學,學絲竹,學辭賦,學劍舞。他心胸開闊,廣交朋友。作為太子,他平時研究父皇如何治理朝政,也註意觀察大臣們的言行舉止。他為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做了全面的準備。公元前 141 年,他 16 歲時,景帝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冠禮表明太子有資格、有能力獨立掌權。不料,典禮結束後,景帝突然病重去世。當天,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這個16歲的少年雄心勃勃,希望報效國家,壹展才華。漢武帝心懷天下。他深知要治理好國家,必須選賢與能。他登基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士子興奮不已。或推薦,或自薦,各地賢達之士,紛紛雲集京城。漢武帝高度重視,親自發問,親自閱卷,親自面試。他選拔了壹大批人才。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從中選拔出了壹位頂級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他為了刻苦讀書,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漢武帝早就知道他的大名,這次親自閱卷,被他驚人的論證、嚴謹的邏輯、優美的語言所折服。在其試卷上批了 "賢者之首 "四個大字,並命速傳董仲舒進宮面質,即天子面試。

問政當天,天子就天道、世道、治亂等三個方面的問題,三次發問,董仲舒壹壹從容作答,被稱為 "天人三策"。"天人三策 "的要義是:君主受命於天,要履行天道。天道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儒家的 "仁義禮樂 "就是踐行天道的具體方法。治國之道,關鍵在君。為君者,首在用人。用人得當,方法得法,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則國亂。他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受其君權神授、壹統天下的宏大理論的啟發。他要以儒學治國。後來,在他的老師、丞相衛玠的建議下,經漢武帝批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成為漢朝新政的指導思想。

人民是新政的基礎。為了選拔儒學學士,漢武帝想了很多辦法。有考試選拔,有皇帝征召,有自我推薦,還有設立太學。漢武帝在選拔和使用人才時,不拘壹格、不論資排輩。這使得許多人才得到重用。這對漢武帝新政的實施起到了關鍵作用。

武帝下令修訂漢律,嚴格控制各級官吏。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武帝推行 "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高祖劉邦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除 15 個郡外,還建立了 9 個諸侯國。諸侯國的諸侯王非常強大。他們在自己的國家擁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還有壹定的軍事實力。他們逐漸獨立。漢景帝時,吳楚七國聯軍終於起義。雖然叛亂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的強大勢力仍是壹塊心病。漢武帝想解決這個問題。

大臣傅晏建議實行 "推恩令"。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諸侯王雖然有幾十個王子,但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現在,法令規定諸侯王可以用自己國內的領地來分封王子和諸侯。這樣壹來,大諸侯國自然就被分解成了幾十個小國。表面上看,這是對他們的恩惠,但實際上卻削弱了他們的力量。這壹政策的實施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皇帝采納了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壹貨幣。他下令廢除郡國的鑄幣權,銷毀郡國的所有舊幣。鑄幣權收歸中央政府,並發行了五銖錢。這壹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的經濟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衛青和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入侵,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了近百年的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開辟了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翻越帕米爾高原,通往中亞、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亞歐大陸的壹條大通道,綿延1000多公裏,後世稱為 "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的打通,對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公元前87年,武帝去世。

三、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生於 599 年,卒於 649 年,享年 50 歲。18 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煬帝,19 歲隨父攻入隋朝都城長安,滅隋建唐。李淵即位,是為唐高祖。27歲時,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其兄李建民被封為太子,其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但他在27歲時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民,殺死了弟弟李元吉。李淵退位稱帝。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他是治理天下的明君。他之所以治國有方,主要是因為他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明君兼聽則明,昏君偏聽則暗。這是大臣魏征告訴他的。有壹次,唐太宗謙虛地問魏征如何辨別明君和昏君。魏征鄭重地回答說,聖明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昏庸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他又從歷史上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證。他說,古代的堯舜是聖君,因為他們能夠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使小人無法蒙蔽他。反觀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深居宮中,孤立群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實聲音。直到天下大亂,人民背叛了他們,他們還蒙在鼓裏。采納大臣們的建議,人民的聲音就能被聽到。魏征的至理名言,深深地印在了唐太宗的心中。

從此,唐太宗對魏征的建議格外重視。他不管妳是什麽樣的人,也不管妳的態度如何,只要妳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裏有壹個 "天權 "的真實故事。當時,唐太宗下令修繕洛陽破舊的乾元殿,以便作為出使外國的行宮。對唐太宗來說,修繕這座小宮殿本是小事壹樁。

但小吏張玄素上書抱怨說,這不是個好主意。他說,修阿房宮,秦亡;修章華臺,楚亡;修乾元殿,隋亡。這些都是歷史的教訓。如今,我大唐壹盤散沙,國力哪裏比得上當年的隋朝?皇上繼續在國家的破敗中奴役飽受戰爭摧殘的人民,耗費億萬錢財來建設國家。陛下非但沒有繼承歷代帝王的長處,反而繼承了百代帝王的短處。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文筆犀利,壹針見血。

但張玄素壹個小人物,竟敢把賢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庸的暴君隋煬帝,冒犯了天威。這不是以卵擊石嗎?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了壹把汗。人們都在註視著唐太宗的反應。如果不是唐太宗,而是其他皇帝,看到這個大不敬的丈人,立馬會雷霆大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還會株連九族。然而,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責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張玄素。此時,唐太宗想進壹步試探壹下張玄素的膽量,便問道:"卿謂朕不如隋煬帝,那麽朕與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紂相比又如何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壹問,自有深意。不料,這張玄素卻直言不諱地回答說,如果陛下真的重修乾元殿,就會像夏桀、商紂壹樣昏庸。

聽到這個回答,唐太宗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深受感動。他心想:"壹個小官,敢冒著生命危險直言進諫,目的何在,難道不是為了自己的江山嗎?於是,唐太宗收回成命,停止重建乾元殿。唐太宗對張玄素大加贊賞,賞賜絹帛 500 匹。壹直關註此事的魏征聽說了這壹大團圓結局,感慨地說:"張玄素論事有回天之力,此皆君子高風亮節之言也"!這個真實的 "天力 "故事,充分說明了唐太宗虛心納諫的胸懷。

唐太宗還有知錯就改的優點。有壹次,他得到了壹只做工精美的鷂鷹。他壹時忘了魏征平時說過的國君不可玩物喪誌的話,便興致勃勃地把鷂鷹挎在胳膊上,逗弄起來。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大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裏。其實,魏征早已將壹切看在眼裏,卻裝作不知。走上前去,故意說起古代帝王追求享樂之事,旁的皇帝玩物喪誌可不行。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然而魏征滔滔不絕,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被悶死在懷裏。

唐太宗知錯就改,知人善任,胸懷大誌。在民族政策上,他視少數民族和漢族為壹家人,對少數民族采取了正確的安撫和親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感到滿意。唐太宗於是有了巨大的向心力,他們紛紛前來歸順,尊唐太宗為 "天可汗"。

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幹布。這是漢藏關系史上的壹件大事。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來了大量珍寶、典籍、醫書、寶物、金銀、金鞍、飾品、錦緞、藥物,以及食物、飲料、種子、樹木和獅子、鳳凰等。文成公主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松贊幹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自稱是唐太宗的駙馬,並上書祝賀唐太宗遠征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的團結,也促進了西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得力,輕徭薄賦,寬刑輕法,唐太宗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正安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昌盛,史稱 "正安之治"。

唐朝壹共有 24 位皇帝,****。以下是宋朝。

四位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生於 927 年,病死於 976 年,活了 49 歲。960 年,34 歲的他登基稱帝。他在位近 16 年。他是壹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繼承來的,也不是起義奪來的,而是被異己發動的政變奪去的。這場政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陳橋兵變"。趙匡胤是五代後周的重臣,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後周世宗去世後,他年僅七歲的兒子即位。第二年,都城開封傳出北方契丹犯邊的謠言。趙匡胤將軍奉命親率大軍出城禦敵。大軍來到開封東北四十裏的陳橋驛,當晚就駐紮在這裏。經過他的精心策劃,第二天,官兵們給他披上了象征皇帝的黃袍,大家推舉他為皇帝。他就這樣當上了皇帝。陳橋兵變 "是壹場不流血的兵變。本身沒有對錯,主要看宋太祖做了什麽,是否有利於歷史的發展。

宋太祖最大的歷史貢獻,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分裂局面。從而實現了國家的統壹。這是民心所向。為了實現國家統壹,他高瞻遠矚,采取了許多有力措施。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動聲色地玩起了 "杯酒釋兵權 "的把戲。

這要從藩鎮割據的唐朝說起。藩鎮的出現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唐朝首先在邊境地區設置節度使。節度使權力很大,掌管各州軍政大權。安史之亂後,唐朝立即對投降的叛軍授予節度使的名號,但仍命令他們照常領導原來的各部和地方。他們的屬國逐漸變成了獨立的小王國,稱為藩鎮。

藩鎮勢力越來越大,不聽中央指揮,各自獨立。這就是 "分封制"。"分封制 "始於唐代宗時期[762年]。自此,中國分裂了 200 多年。造成這種分裂局面的原因是科臣專權,導致藩鎮割據。趙匡胤即位後,曾與政治家趙普談話。他虛心問道:"我想平定天下的長期戰亂,您有什麽好辦法嗎?趙普誠懇地回答說,有壹個好辦法,就是對其他城鎮的節度使,逐步削去他們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糧,收復他們的精兵強將。聽君壹席話,勝讀十年書。宋太祖豁然開朗。

"杯酒釋兵權 "是他邁出的第壹步。壹天,他宴請幾位重臣。酒酣耳熱之際,他說:"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榮華富貴,讓子孫過上好日子。妳們何不放棄兵權,買棟房子,飲酒作樂,安度晚年呢?大臣們壹聽,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們都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宋太祖授予他們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們在酒池肉林中頤養天年。就這樣,宋太祖不動聲色地收回了兵權。

為了集中軍權,宋太祖創立了行之有效的 "更戍法"。所謂 "更戍法",就是中央禁軍,要定期輪換到各地戍守。將領也要經常更換,做到 "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這就形成了 "將無常將,兵無常兵 "的局面。將領與士兵之間的疏離有利於防止兵變。歷史證明,這種方法是防止軍閥混戰的成功措施。

宋太祖還針對當時的周邊形勢,提出了 "先南後北 "統壹全國的戰略方針。南,指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趙匡胤對他們采取剛柔相濟、軟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顯著效果。他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迅速消滅了幾個小王朝,實現了南方的統壹。而對於投降的諸侯,都封賞了有名無實的高官,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作為回報,國家得以統壹,社會得以安定。

宋太祖也是壹位善於聽取意見的皇帝。有壹次,壹位大臣立了大功,應該升官加爵。但趙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給他升官。趙普是個直言敢諫的大臣,他上書請求皇帝允許提拔他。宋太祖心想,什麽事都是妳說了算,這次朕就是不同意。看妳有什麽能耐。他略帶挑釁地對趙普說,朕就是不想給他升官,有法妳想去!趙普不慌不忙地回答,刑,是用來治罪的;賞,是用來論功行賞的。這是古今的道理。況且,刑罰是國家的刑罰,不是陛下您個人的刑罰。豈能因個人好惡而為所欲為!

也就是說,皇上妳要講原則,不要耍小孩子脾氣。宋神宗自知理虧,但礙於情面,二話沒說,站起身來就回宮了。然而,倔強的趙普卻緊追不舍。宋太祖進宮後,他站在門外等候。出於公心的趙普,很不以為然,今天就不休息了。宋太祖壹看,沒辦法,是自己錯了,於是批準了他的請求。

宋太祖終於實現了國家統壹的願望。他南征北戰,歷時16年,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十國紛爭的200多年分裂局面。這是他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重大貢獻之壹。

宋朝之後是元朝。

五 元太祖

元太祖,名鐵木真。他生於 1162 年,22 歲時首次稱汗,是蒙古乞顏部的大汗。1206年,45歲的鐵木真統壹各部,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1227年,66歲的鐵木真病逝。

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之壹,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歷史上形成了壹個新的民族****,這就是蒙古族。在他之前的幾個世紀裏,蒙古高原上到處都是互不統屬的部落,沒有形成壹個統壹的民族。

鐵木真,意為鐵匠。鐵木真的父親是蒙古部落首領亦速該。鐵木真的母親是月倫夫人。鐵木真九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鐵木真對此記憶猶新。也速該的部下被打散了。月倫夫人和她的兒子們孤立無援。而他們的對手--太極武貴族,也背叛了他們,拋棄了他們。鐵木真兄弟在苦難中長大成人。太極武貴族認為鐵木真很危險,很害怕他,想盡快除掉他。他們派了很多士兵到處尋找鐵木真。鐵木真在森林裏躲了十多天,終於逃了出來。艱苦的少年生活磨練了他的意誌。

鐵木真想起了自己的仇人,壹個是殺父仇人塔塔兒人,壹個是害自己的太赤烏人。為了報仇,他想到了統壹科來部的拓跋力可汗。這個可汗,後來被稱為王汗。他們有聯合的基礎,那就是塔塔兒人是他們與敵人****。而且,鐵木真的父親,也是脫裏可汗的 "安答",即盟友。但克烈部人數眾多,又是脫裏可汗的父親,要想與人結盟,必須態度誠懇、謙卑。此時的鐵木真,已經具備了政治家的素質。經過深思熟慮,他謙恭地對脫裏汗說:"您是我父親的老安答,就像我的親生父親壹樣。我把我妻子出嫁時送給姑姑的貂鼠皮大衣作為禮物獻給您"。然後,他恭恭敬敬地獻上了毛皮大衣。拓跋力可汗看著眼前威武的年輕人,又受到如此的禮遇,非常高興,便答應了。從此,鐵木真逐漸走上了振興之路。

此後,經過相互征戰,由幾個部落**** 同推舉,鐵木真做了蒙古乞顏部的大汗。這是他第壹次稱汗。時年 22 歲。此時的他在許多方面都顯示出了領袖的才能。

1202年,強大的鐵木真消滅了他的宿敵塔塔兒人。

同年,鐵木真和汪罕的聯軍打敗了敵對部落的聯軍。

1203年,鐵木真和汪罕決裂。之後,鐵木真消滅了王汗和克烈部。王汗的所有領地都在鐵木真的控制之下,鐵木真成為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勢力。之後,鐵木真的軍隊所向披靡,殲滅了太陽汗的乃蠻部落。就這樣,鐵木真幾乎征服了整個遼闊的蒙古高原。因此,鐵木真在 1206 年再次稱汗。薩滿巫師輸入了壹個稱號:"妳是至高無上的君主,至高無上的主命妳采用成吉思汗的稱號。成 "是強大、強壯的意思。成吉思汗是這個詞的復數。成吉思汗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或萬王之王。"從那時起,鐵木真就有了這個專屬的特殊稱號。與此同時,大蒙古國建立。這標誌著蒙古民族****的出現。

成吉思汗的第二個貢獻是為建立大壹統的元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吉思汗的軍隊不斷征戰,他削弱了金朝,滅亡了西夏。他死後,他的後代繼續他未竟的事業,1234 年金朝滅亡,1279 年南宋滅亡。1279 年,南宋滅亡,蒙古貴族建立了龐大的元朝。這結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

成吉思汗還率領20萬大軍進行了野蠻的西征,足跡遍布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裏海。這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種行為應該被徹底否定。

成吉思汗的確是 "只識彎弓射大雕 "的 "壹代雄風"。

六 明太祖

明太祖,名朱元璋。1328歲,1398歲,71歲。17歲,出家為僧。25歲,參加起義軍。37歲,自立為吳王。41歲,稱帝,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他在位31年,開創的明朝延續了276年。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君主。他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位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

他的少年時代充滿了神秘的傳說。他的父親朱**是壹個地地道道的貧農。朱元璋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朱**靠租種地主的田地為生。壹家八口

  • 上一篇:路橋區疫情期間二十五條惠企政策(路橋最新疫情通報)
  • 下一篇:食品商標是第壹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