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創新,使創新貫穿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推動創新的制度框架,形成更多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以沿江沿海經濟帶為主的縱橫經濟軸,培育壯大若幹重點經濟區,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共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壹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重大創新領域設立壹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和重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新型工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壹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制度、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壹步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現代金融制度和稅收制度,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改進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幹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坐標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著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註重在增強硬實力的同時增強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強化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有效約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完善城鄉發展壹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與安全相平衡、富國與強軍相統壹,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綠色的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農業發展、生態安全、自然海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的基礎性制度作用。推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在碳排放近零地區實施示範工程。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理念,建立健全能源使用權、水使用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次分配制度,推動形成節儉的社會風尚。加強環境治理,著力改善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構築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優先、自然修復優先,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體系,開展藍灣整治行動。
打開
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格局。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調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區,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進“壹帶壹路”建設,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各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產能和裝備制造國際合作,打造陸海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化大陸與港澳、大陸與臺灣省的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揚民主、促進和諧,以互利共贏的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惠及臺灣省更多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積極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 *享受
堅持* * *享受發展,就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做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讓全體人民在建設* * *享受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 * *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註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享受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實施扶貧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貧困人口資產收益支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對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對靈活就業和新型就業形式的支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勞動報酬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步,完善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要素貢獻和按貢獻分配的市場評價機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保險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藥品價格,實施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壹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