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材料中木餾油主要用來消炎止痛。
木餾油來源由山毛櫸或類似植物幹餾得到的酚類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愈創木酚(Guaiacol)、木餾油酚(Crosol)及其他酚類。外觀是無色或黃色油狀液體。是壹種消毒劑和防腐劑。
特點:?消毒力僅次於FC,且刺激性小於FC;
功效:可以麻痹感覺神經末梢;遇到膿血或根尖周壞死組織可使之分解。
用法:感染根管的封藥,滲出較多時;在患牙僅有叩痛,或叩痛與感染程度不相符時使用。
/iknow-pic.cdn.bcebos.com/f603918fa0ec08fa8f2763c154ee3d6d55fbdab5"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f603918fa0ec08fa8f2763c154ee3d6d55fbda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f603918fa0ec08fa8f2763c154ee3d6d55fbdab5"/>
擴展資料:
藥學價值
木餾油提取工藝是後人發明的,雖然在古代中醫典籍中沒有相關記載,但是木餾油從櫸樹中提取出來的,前人對於櫸樹的藥用價值有大量記載。
櫸樹皮的藥用價值,最早見於公元498年的梁代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陶弘景編撰的《本草經集註》中。櫸皮的藥用價值,就是陶弘景在吸取了魏晉名醫經驗的基礎上發現的新藥,並親自進行了采集和印證之後歷史上第壹次加入到藥學典籍之中。書中記載:“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夏日作飲,去熱”。
櫸樹皮的藥用價值在之後各類醫學著作中亦有大量繼承和發展。唐《古今驗方錄》:“治小兒渴痢:櫸皮十二分,栝樓、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合”。五代《日華子本草》:“山櫸樹皮,治熱毒風,_(xie,意烤)腫毒”。宋《聖惠方》:“治痛身水腫:櫸樹皮煮汁日飲”。歷史上最著名、有中藥百科全書之稱的明《本草綱目》中也都有櫸樹皮藥用價值的記錄:“櫸樹,山中處處有之,皮似檀槐,葉如櫟槲”,“毒氣攻腹,手足腫痛。用櫸樹皮和槲樹皮煮汁”。可見,櫸樹的藥用價值是得到了歷代中醫藥名家驗證的,且流傳久遠,應用廣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