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壹千年前的中國有多可怕?

壹千年前的中國有多可怕?

壹千年前,1016是農歷三月(龍年);契丹開泰五年;北宋九年;大理祁鳴七年;順天七年在越南;日本是漫長的五年。以下是今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北宋(960-1127)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壹個朝代。與南宋並稱為宋,九帝享167。

地域範圍

宋朝與遼國的邊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茅山-白溝壹線。由於失去了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境上廣泛種植柳樹。在與西夏的戰爭中,試圖開疆拓土,先後獲得隋、、賀、陶、閔、蘭等國。宋哲宗進壹步獲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遊和貴德周圍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宋廷設龍遊都護府收復河湟,宣和三年(1121),Xi安州、懷德郡被西夏攻陷,宣和五年(1128)

北宋規定州縣知事不能同時兼任壹職,州縣的軍權、財權、司法權也歸朝廷。還規定州縣知事由公務員擔任,在知事之外還要有另壹個“通判”,使之相互牽制。

後來中國各郡分成十五路,陸續設置了各種部門,如轉運使、養些監、綏靖使、養長平等,都叫“監”,都是由文官擔任,但綏靖使有時也用軍事人員。路、州、縣的官員都是由中央官員擔任,屬於臨時派任性質。所謂“北京和朝鮮的官員三年認識壹次”。這樣地方長官權力分散,任期短,力量減弱,無法與朝廷對抗。

軍事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避免中晚唐割據和宦官專政的混亂局面,他制定了壹系列政策和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961年(劍龍二年),他以“壹杯酒解除兵權”的方法,將石守信、王審琦等全副武裝的士兵從軍隊中釋放出來,成立中央皇軍,將全國各地的精銳士兵都納入京師皇軍管轄。同時規定帝國軍不再設最高統帥,所有巡撫、副巡撫、禁衛在殿前行走。

三亞的將軍都是由資歷較淺容易控制的人擔任,而且經常調動。雖然這些將軍指揮軍隊,但軍隊的部署和調動受樞密院管轄。同時,他們還實行“更駐軍法”。帝國軍的駐防地點每隔幾年就換壹次,但將領卻不相應更換,使軍隊“帥不可測,帥不可測”,防止軍隊被將領私吞。從此,軍人霸氣的局面結束,宋朝完全掌握了軍隊。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軍奪權。劍龍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監這壹重要的欽差職位。同年7月,宋太祖通過壹杯酒,將武官的軍權放了出來,帝國軍的領導機構改為前廳和侍衛官,分別由前廳司令、步軍司令和馬軍司令掌管。但是,三位統帥無權出兵。宋朝在中央政府設立樞密院,掌管軍事。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官員不得過問。樞密院雖然可以出兵,但不能直接統壹軍隊,導致軍隊統壹權和調整權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以用“強中有弱”、“守內空外空”來形容。

宋朝有四種軍隊,即皇軍、湘軍、鄉軍和藩軍。皇軍是中央軍,是宋軍的主力。湘軍是各州的鎮兵,受地方長官控制。農村士兵是由當局抽調的壯丁。範炳是壹支非漢族的邊防軍隊。

北宋統治者按照“守內空,守外空”的方針進行軍事部署。帝國軍隊壹半駐紮在首都及其附近,其余駐紮在國家的關鍵地區,主要是鎮壓人民。只有少量的朝廷軍隊駐守邊境,對遼、西夏逐漸采取消極防禦的政策。宋太宗曾說:“壹個國家沒有外患,就會有內憂。外憂可防;但無惡兆,若為內疾,可深恐。皇帝的意圖永遠在這裏。

經濟

農業發展

生產技術的進步

北宋時期,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進行灌溉,行駛動力比龍骨翻車大的平底船也被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範仲淹《水車賦》有“器如制,水為輪助”之句,反映的就是這種有輪子,靠水或牛驅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牛少的地區推行“踩犁”。“踏犁”是人力挖掘的好工具,四五個勞力的效率是牛耕的壹半。這對解決畜力不足地區的耕作困難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在北宋時期的墓葬中,有成組的鐵農具,如犁、鋤、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說明農民重視精耕細作,增加耕作程序。北宋的農民也非常註重肥料的積累和施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肥料。所謂“以糞入藥”。當時我也知道了作物種植的深度和密度與產量的關系。農作物譜、農業儀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相繼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水利

在宋太宗時,他在河北建了壹個惡毒的池塘,修了壹條六百裏長的堤壩和堰,立了壹個鬥門,引水灌溉,種了水稻,獲得了大豐收。

南方水利建設成就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翰海堰、浙江翰海石塘、錢塘江大堤、西湖等。比如錢塘江大堤,前後修了很多次,真宗修的那個最有效。這種建築,吸收了五代的經驗,把石頭放在竹籠裏,堆成堤,堤外放木樁,增強了阻擋潮汐侵蝕的能力。西湖曾經灌溉了壹千多公頃的良田,現在已經荒廢很久了。

在宋哲宗,蘇軾被任命為杭州知府,並主持了西湖疏浚工程,這使附近所有的農田受益。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背也是當時的著名項目。木蘭北有壹條寬80米,高10米,長160米的大壩,可以攔洪,蓄水,灌溉,使農田免受旱澇災害。它仍然很強大,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因地制宜

北宋農民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區、河邊、海邊開墾大面積良田。圩田在南方得到進壹步開發,規模不斷擴大。比如蕪湖縣(今安徽省)有名的萬春衛,有田地12.7萬畝。此外,農民還創造了許多新類型的田地,如山田、淤泥田、沙田田和陸架田。唐太宗統治時期,全國耕地312.52萬多公頃。真宗年間,增加到524.75萬公頃。未來還會繼續增加。

作物的推廣和交換

隨著北宋的統壹,南北農作物的品種已經互換。北宋初年,政府勸江南、福建、廣東等地在前北方種植粟、麥、黍、豆等主要糧食品種。水稻的優良品種也在各地推廣,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占城稻”就是從越南傳入福建的。後來擴展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葉、桑麻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範圍也有所擴大。

手工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編繡和宋繡。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精細程度都超過了前代。生產技術有了顯著的發展,產品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和提高。最突出的是北宋的各種瓷器。

瓷器;(China)中國

北宋的瓷器,無論是產量還是制作工藝,都比上壹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燒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制作的瓷器各有特色。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和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細潤,薄青,微粉,深淺不壹;鈞窯土紋細密,釉色五色,兔絲紋;汝窯既有胭脂又有朱砂,釉色鮮艷;定窯以白瓷聞名,能制紅瓷,產品非常精美;張的哥窯和其弟張的幼窯盛產青瓷,其制品素有“千峰翠”之稱。景德鎮真宗年間,在江西新平設立官窯,進貢瓷器底部寫有“景德鎮年制”四個字,後來蜚聲海內外。在瓷器上雕刻和繪畫圖案是北宋時期的新創造。圖案用刀刻,針繡,板印,錐形花用錐尖鑿成圖案,用蘸粉的筆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日用品,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北宋的瓷器大量銷往國外,在亞非各地出土,證明當時瓷器是重要的出口品。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采礦和冶煉

北宋時期,金、銀、銅、鐵、鉛、煤的開采冶煉規模相當大。李國建是徐州東北部重要的冶鐵中心,擁有36家冶煉廠和大約4000名礦工。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養十余萬人,日夜挖掘,得銅、鉛數千萬斤”。在安徽繁昌的冶鐵場,有高約2米、面積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的冶煉規模。在采礦和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數量大大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花費了14萬公斤銅和20萬公斤銀。根據政府征收的稅率,可以推斷銅的年產量為7000多萬公斤,銀為100多萬公斤,產量比唐朝高出數倍。此外,采礦和冶煉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

絲綢業

北宋紡織工業主要有絲、麻、毛,其中絲織仍占主要地位,以浙江、四川最為發達。從河北東路到江南東路,絲織業也頗具規模。絲織品種類繁多,有二十多種絲綢,四五十種織錦。南北珍寶多,如蜀錦,歷久不衰,暢銷全國;定州絲(kè級)用各種顏色編織出絢麗逼真的花鳥動物,猶如雕刻,壹絕;陜州(今河南省陜縣)瘦(jiān肩),每匹馬只有四兩重,所以如果多霧,以此類推。在壹些絲綢業發達的地區,出現了壹批獨立經營者,以家庭手工業作坊的形式生產商品,反映了絲綢業生產和發展的新形勢。

水運造船

北宋的都城開封,在東南的水運上非常重要。船舶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海外貿易的繁榮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官辦作坊主要造油輪,同時造輪船、軍艦、運兵船,私人作坊造小船、遊船。以油輪為例。真宗年間,年產量達2900多只。北宋時期的船只,體積和載重量都相當大。惠宗建造的去朝鮮的海船叫做“神州”。預計可運載2萬多塊石頭,運載能力約1100噸。海船都是“頂平如鱗,底如刃”的尖底船,具有水深、抗風浪能力強的優點。海船上的主桅高十尺,頭桅高八尺,帆110。全船分為三個艙室,中間艙室分為四個大廳。這種艙壁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廠的首創。

北宋造船遺址眾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陜西等地,其中乾州(今江西贛州)、冀州(今吉安)、溫州(今浙江)、明州(今寧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唐太宗統治時期,全國每年造船3300多艘,遠超唐朝。北宋的造船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在對外貿易中,大多數中國和外國商人使用中國制造的船只。

工匠地位的變化

北宋時期,官方和私人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和地位發生了變化。

私人作坊使用雇傭工匠,雇傭工匠收取金錢和大米作為雇傭價值,雇傭價值因時因地因部門而異。受雇於官辦作坊的工匠包括從軍隊調入但仍在軍隊登記的工匠,以及由人民招募和雇用的工匠。此外,還有壹種手藝人是做替身的,叫做“當替身”或者“當替身”。這種工匠在北宋時期只是作為助手使用,他們和唐代的工匠是有區別的。他們沒有免費服務,而是支付了壹定的“雇傭值”。壹些生產部門,如鑄幣車間,也出現了類似的計件用工方式。這些都表明北宋工匠的封建人身束縛有所放松。

商業發展

白銀河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北宋初期的四川。北宋的紙幣有三種:交子、尹倩和小紙幣。

北宋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流通量也顯著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枚,北宋唐太宗以來達到每年80萬枚。之後逐漸增加,到沈宗熙寧六年(1073)達到600多萬。除了銅和鐵貨幣,黃金和白銀也被用作半流通貨幣。收稅、官俸、對外貿易都用白銀。大城市都有金銀店和兌換所,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白銀在國家稅收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從1021年(天禧五年)的88.39萬兩,增加到2020年(宣和二年)的1186萬兩。黃金雖然在流通,但並不占據重要地位。

北宋還制作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長期使用鐵錢。由於笨重,攜帶不便,公元10年底,成都市場上出現了所謂的“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仁宗天聖元年(1023)冬,政府見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以商人爭訟不斷為借口,正式設立交子服務處,將交子改為官署,定期發行,儲備量為36萬鐵幣,流通地區仍限於四川境內。在惠宗統治時期,它被改為“尹倩”,以擴大流通面積。但貨幣不是為資本準備的,大量印制,成為人民的壹大禍害。

商水專賣

由於商業的發展,北宋政府特別重視商業稅。在全國各地設立田、務等機構收稅。

宋代的商稅有兩種:壹種是過稅,壹種是對商人征收;住稅值十之三,是給坐賈的。除了常規稅,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營業稅日益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之壹。景德鎮真宗年間,營業稅只有450萬元,到仁宗時增加到2200萬元。

為了搜刮更多的錢財,北宋政府壟斷了鹽、茶、酒、明礬,即政府控制了這些物品的生產,壟斷了它們的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施使封建政府受益匪淺,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城市經濟

始於唐代的大城市周邊的定期集市,到了宋代已經普遍存在於大、中、小城市周邊,北方叫“市集”,南方叫“市集”。農村也有小城市定期舉辦。

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唐代只有十幾個,北宋增加到四十多個。開封、洛陽、杭州、揚州、大明、應天(今河南商丘)、蘇州、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長沙)、泉州都是著名的繁華城市。開封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最為典型。該市人口不少於壹百萬,全市有6400多家店鋪。街道上交通繁忙。市場上的商品從日常用品到稀世珍寶都有。北宋以前的城市壹般分為“坊”(居住區)和“市”(商業區),交易只能在市內進行,而且只能在白天進行,直到晚上。到了北宋,開始打破“方”、“市”、晝夜的界限。在開封,商店隨處可開,還有夜市和集市。當時開封城裏出現了“娃子”(或稱“瓦舍”、“瓦絲”),這裏有“勾欄”(歌舞場所)、飯館、茶館和說書人、歌手,非常熱鬧。

海外貿易

唐朝只有廣州設貿易公司,負責對外貿易事務。北宋時,除廣州外,還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秀州(今浙江嘉興)等地設立貿易公司,對外貿易規模成倍增長。北宋中期,當地商人年收入達63萬元,成為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瓷器、金屬等。,而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藥材、象牙、珠寶等。

商業集鎮

北宋時期,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壹般分為廣場和城市,即居住區和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廣場”和“城市”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不是集中的方式。

全國人口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共有641.85萬戶,約3265438+萬人。如果加上未納入主要客戶統計的戶數,當年有687萬戶,近3765438+萬人。宋徽宗大關四年(1110),全國共有20882258戶,46734784人。考慮到宋代戶籍只統計從事強迫勞動的成年男性,學者認為當時實際人口達到11275萬人,提出北宋人口高峰出現在靖康之亂。

外交

北宋時期,對外關系在唐朝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在東亞,他們與朝鮮和日本有著密切的交流,在東南亞,他們也加強了與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聯系。宋朝的外交還影響了西亞、南亞、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甚至到達了非洲的索馬裏。

  • 上一篇:醫療急救小常識有哪些
  • 下一篇:去美國旅遊帶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