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開我們從小接受的關於月經羞恥的信息,月經的本質是生育和活力。我們所有人都和月經壹樣,來自同壹個地方,就像象牙海岸的原住民認為的那樣:月經是壹朵先開後結果的花,沒有什麽羞恥的。
但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充滿了人為制造的經期羞恥:
我回想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討論月經時充滿了各種負面情緒或者說不出的晦澀:
“我的“那個”來了。”
“哦,不,我錯過了。”
“我的經期好煩啊。”
超市買的衛生巾會用黑色袋子包裝。
女生通過吐槽月經引起的身體或心理不適來聯系。
……
而傳統文化中充斥著各種關於月經的禁忌:
女人因為來月經,就被視為骯臟不潔。她們來月經的時候,不能進廟,不能參加香火儀式,不能破土,不能坐在攝影隊的工具箱上,不能參加葬禮,等等。
2.跨文化月經羞恥
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寫道:如果妳遇到女人的經血,它會使新釀的紅酒變酸,使釀酒師枯萎,殺死嫩枝,使花園裏的種子幹枯,使果實提早落地,使鏡子變得蒼白...
1878出版的《英國醫學雜誌》有如下記載:在《洞內蟾蜍》中,女性經期不宜用鹽水塗抹豬腿。
即使在今天的歐美媒體,要麽對月經保持沈默,要麽把來月經的女性描繪成極度不穩定和沖動好鬥的人。2015攝影師Rupi Kaur拍了壹張她躺在床上的照片,她的月經漏到了褲子和床上,因為違反了app的規範,所以被刪除了。這是典型的通過“沈默”來強化月經的汙名。其實“側漏”這個詞本身也是被汙名化的:它暗示漏出來的是不應該看到的臟東西,也就是說女人的血是臟的,這其實是女人身體的壹部分——羞恥。
在美國,避孕套、偉哥和藥品免稅,但女性衛生用品作為普通商品征稅。
3.經期羞恥背後的心理?
這些讓月經變得可恥、骯臟、不適合大眾討論的文化背後的心理和目的是什麽?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從女權主義的角度來談談“羞辱”的作用:羞辱會讓當事人深深地感到自己不夠好,所以他們傾向於避免社交來掩蓋自己“不好”的部分,從而避免經歷羞辱。但這個動作會讓TA被孤立、無助、困住,進壹步邊緣化,所以系統會實現通過羞恥心建構的權利,讓TA卡死在邊緣化的閉環裏。
突破這個閉環的關鍵是與類似處境的人鏈接,讓他們被邊緣化的聲音被聽到,但這是被羞辱對象會本能回避的動作,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就真的會卡在這個閉環裏。
所以,針對經期羞恥感,首先要從認知層面認識到,經期是女性身體的自然機能,經期羞恥感完全是男權文化建構出來的,沒有科學或自然的基礎。經期羞恥的根源來自於男尊女卑的觀念,包括男性的身體優於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