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病了到底要不要抗生素,這取決於是否有細菌感染的依據。得病不等同就是細菌感染,因為很大部分為病毒感染。
1、小兒使用抗生素指征
1、從臨床判斷,如果膿涕,黃涕,黃濃痰,扁桃體白色分泌物滲出,皮膚有膿皰,皮膚感染有膿性分泌物的往往提示細菌感染。
2、從發燒時限判斷,病毒性往往在5天左右體溫會下降趨勢或者退正常,如果體溫退而復升,或者超過壹個星期,發燒伴有明顯寒戰的,細菌感染可能性比較大。
3、從孩子簡單血常規判斷,白細胞升高明顯,尤其大於1.5萬,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4、超敏CRP (C反應蛋白)化驗超過30以上,往往提示細菌感染可能性大。
5、SAA (血清澱粉樣蛋白A)聯合CRP指標,更有意義,CRP和SAA都不同程度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6、PCT(降鈣素)指標大於0.5 ng/ml是,細菌感染可能性大,大於2 ng/ml,提示嚴重細菌感染。
7、結合其他,如影像學,如胸片,CT等檢查結果。
8、結合臨床經驗和指南,如急性鼻竇炎或者中耳炎往往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合並細菌感染導致,尿路感染。
小兒常用抗生素分類
1、青黴素類,包括青黴素針,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氨芐西林等。
2、頭孢類 常見分3代
第壹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氨芐 、頭孢唑林。
第二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呋辛 、頭孢克羅 、 頭孢替安 、頭孢西丁等。
第三代頭孢菌素:包括頭孢他定 、 頭孢三嗪 、頭孢噻肟 、頭孢哌酮 、頭孢地嗪 、頭孢克肟等。
3、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包括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等。
4、其他在兒童使用很少。
總之,臨床是否使用抗生素如何選擇抗生素,是要結合臨床表現,化驗結果,臨床經驗和疾病指南綜合決定的。但有時也很難判斷,這時也可以從孩子平時免疫情況判斷,壹個免疫力低下的孩子發生感染,可能在抗生素使用上比免疫力正常孩子要積極壹點。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癥及嬰幼兒營養發育及餵養咨詢。 與 健康 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註,點贊分享更是壹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抗生素是幫助人體對抗細菌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服用不當,非但不能治療疾病,還可能對我們的 健康 造成隱患,所以如果經醫生診斷後,明確存在了細菌感染,那麽正確有效的服用抗生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會幫助我們縮短病程,減輕癥狀,直至痊愈。
值得家長註意的是,抗生素使用必須滿療程 ,並且在痊愈後,應再服用1-3天,以免病情反復。而在服用期間切勿覺得病情有所緩解,就擅自停藥,更不建議自行中途換藥。
抗生素的藥理機制
1、 之所以不建議的原因是,因為藥物進入體內,會被血液吸收,而血液中藥物的濃度稱為血藥濃度,只要血藥濃度達到有效濃度時 ,病情才會有所好轉,在沒有服用藥物時,體內的藥物濃度為零,而第壹次服藥時 ,血藥濃度會到達第壹個上升期,但不會達到有效濃度,當第二次服藥時,會比第壹次服藥時濃度更高,以此類推,等到服用幾次後,達到血藥濃度的峰值時 ,也就是有效濃度,並且需要持續鞏固服用,藥物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2、 如果當發現病情有所緩解時 就停藥,那麽血藥濃度並未達到有效水平就會下降,那麽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
3、 當持續服同壹種抗生素時 ,能夠使血藥濃度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有效水平,消滅體內致病菌。
4、 如果是未經醫生允許,中途更換藥物,因為每種抗生素的抗菌譜(治療的細菌種類)都不壹樣,所以重新換藥後,必須重新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才有效,這也就是很多家發現,有些藥物所謂的“不管用”。其實是沒有達到血藥濃度。
5、 如未經明確不能隨意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耐藥,更嚴重會引起超級細菌,對 健康 的隱患更危險。
綜上所述,抗生素的服用需要滿足療程、且不能擅自停藥。以免病情反復、拉長病程,更會引起病菌耐藥,對孩子造成更嚴重的影響。家長對於“濫用抗生素”有警惕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也要註意不要談抗生素色變,覺得“抗生素猛如虎”。
我們都知道,抗生素是抑制和殺滅細菌用的藥物,不能殺滅病毒,只有較嚴重細菌感染才可應用。
正常狀態下,我們人體是與細菌和諧***生的,但壹旦細菌到了不該出現的部位時,人的身體就會做出反應。吞噬細胞開始吞噬細菌,人體的免疫系統也開始工作。
如果這是某壹種細菌的第壹次入侵,那麽免疫系統的記憶細胞就會先記住這個細菌,然後再由抗體或淋巴因子去消滅細菌。
這個過程至少需3天,而這也是為什麽建議3天之內,病情不太重的話,不著急看醫生的原因,也是為了給人自身的免疫系統壹個啟動和工作的過程。
壹旦這個過程順利完成了,當同樣的細菌第二次入侵時,免疫系統就能很快啟動和工作起來。
因此,抗生素應該是人體免疫系統工作過程中,能力不足時才借助的外力。
也就是說,孩子生病後不著急用藥,先觀察2~3天,如果精神狀態、癥狀都不太好,就要帶孩子盡快就醫。而且, 只有確定是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需要考慮使用抗生素。
而所謂“濫用抗生素”,就是說在人體免疫系統還沒啟動的情況下,就先使用了抗生素。這種情況下,看起來病很快就好了,但其實,本該激發起的人體自身免疫過程反而沒有出現,那麽下次細菌入侵,免疫系統就仍然不能迅速反應。
長此以往,人的免疫系統就始終得不到鍛煉。這也是為什麽越是習慣用藥物控制病情的孩子,越容易得病。
另外,壹旦確定需要用抗生素,就要遵醫囑用滿療程。
這是因為要保證細菌是被徹底殺死了,而不是變成休眠狀態。休眠狀態的細菌,容易在清醒後變成耐藥菌,這些耐藥菌,將會對這種抗生素免疫。
體內的耐藥細菌越來越多,有效的抗生素就越來越少。而壹旦細菌能夠耐受所有抗生素,就會變成超級細菌,讓人束手無策。
綜上,針對面對此類問題的家長,建議如下:
泛泛的說抗生素好或者不好,都是毫無意義的言語。因為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和不好。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因為細菌傳染或感染導致大量患者死亡,其中兒童更是死亡名單上的常客。隨著公***衛生的改變,疫苗和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人類進入了 歷史 上空前的 健康 黃金時代,要知道在不太遙遠的過去,高達50%的兒童是無法活過五歲的。如果不知道這樣的背景,就去談論疫苗、抗生素這些手段和藥物的利弊,那就是作死而不自知。但是,人類對安全和 健康 的追求永無止境,這導致了兩件事:
不過,我在強調壹次,這是部分幼兒。只不過,如果妳的孩子恰好就落在這部分之中,就變得相當的麻煩,因為對幾乎所有醫生來說,使用廣譜抗生素是最簡單最省錢的治療細菌感染引發的疾病的手段。否則就要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去追查具體的致病微生物,並且還要尋找是否有特定的專壹殺死這類維生素的抗生素,這毫無疑問的導致治療時間延長,病情因此可能變得更加嚴重等等不利後果,而在國內這種求快求省錢的模式下,這種治療方式根本不會得到親睞,不管是醫生還是患兒父母都不會親睞這種模式,所以最終結果就是看運氣。如果妳家孩子很少出現或者不出現抗生素腹瀉,那麽在治療疾病時可就少了許多忌諱,否則就應該 和醫生進行更加詳細的溝通 。尤其現在還可以在網絡上咨詢真正的醫生,平時要註意收集 靠譜的兒科醫生 的信息,在各大疾病咨詢平臺上。 鑒別方法是不開中藥中成藥,以及謹慎使用抗生素的兒科醫生通常就值得信賴了 。
寶寶平時出現呼吸道、胃腸道等感染性疾病是很常見的,當寶寶疾病確診是由細菌感染引起時,醫生就會給寶寶使用抗生素來控制疾病癥狀。在這時有的寶媽媽是很擔心的,也會相應的產生很多疑問,比如,寶寶應該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寶寶有必要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嗎?等等壹系列的問題。
許多寶媽媽對於抗生素的態度是明智的,正如壹些寶媽媽所了解的,抗生素會促進耐藥菌株(經過長期的抗生素選擇之後,出現的對相應的抗生素產生耐受能力的菌株)的生長,這是整個 社會 面臨的問題。對醫生而言,是很清楚這種風險的,更知道不能輕易的使用抗生素。
對於寶寶來說,尤其是早產兒發生細菌或真菌感染的幾率是非常高的(妊娠28周以內出生的寶寶,嬰兒約有40%會發生感染)。例如,壹些在重癥監護裏面的早產兒,會常規的通過中心靜脈置管給予抗生素,這樣可以降低血液感染的風險。但在醫療實踐中,經過判斷某種病原菌在重癥監護中感染的概率,及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益處。
對於寶寶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價值是有爭議的,但如果寶寶被確診為感染,抗生素是治療的基石。特別是抗感染能力未成熟的寶寶,通常需要額外的醫療幫助。當然在治療過程中,有的寶寶治療時間長壹些,但要想徹底根除感染,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
常規使用抗生素壹般不會產生耐藥性,除非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間斷性的使用同壹種藥物。在這時醫生會通過藥敏實驗判斷,哪種抗生素對寶寶的感染有效。如果寶寶對某些藥物產生了耐藥性,醫生會選擇其他效果更好的藥物。
抗生素的副作用(最常見的是腎功能和肝功能損傷、鹽和礦物質的丟失、血細胞計數的變化和聽力問題)眾所周知,大多數抗生素對寶寶是安全的。當然,在給寶寶用藥中,醫生也會監測寶寶的各種表現,如果出現並發癥或血藥濃度超過安全水平,則會停止用藥或減少劑量的。在密切監測的情況下,抗生素治療很少會導致長期損害。
抗生素也可能會暫時改變寶寶體內常駐細菌的種類。由於這些常駐微生物能幫助寶寶消化和對抗其他細菌,壹些使用抗生素的寶寶會發生腹瀉或其他感染,但是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所以,寶媽媽也沒有必要擔心的。
在這裏還要提到的是,靜脈滴註免疫球蛋白也是壹種抗感染治療方法,可以增強寶寶體內的天然抗體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某些病毒感染或者當寶寶的白細胞計數特別低時,可用藥物刺激其產生對抗感染的白細胞。但應用抗生素仍然是對抗寶寶感染的主要手段。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須用則用,不濫用!
有些家長認為抗生素是萬能的,感冒發熱來壹點,咳嗽流涕來壹點,腹漲拉稀來壹點,哭鬧上火來壹點;而有的家長認為,為了避免耐藥,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免得以後真正要用抗生素的時候無藥可用了。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
抗生素是壹類能夠殺死或抑制細菌生長的藥物,針對的是“細菌”,這個如何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我們用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壹般需要到醫院進行抽血化驗,根據化驗結果來進行判斷,如果確定有細菌感染,就需要吃抗生素了。其實大部分情況下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吃抗生素是沒有用的,流感壹般情況下可以自愈,嚴重的流感可以吃抗病毒藥物來治療。
抗生素的選擇和給藥劑量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體重、感染細菌種類、病情嚴重程度來綜合評估,合理規範的應用抗生素是安全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不要覺得孩子病情好轉就自行給孩子停藥,非足量足療程的用藥反而更易引起細菌耐藥。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吃了兩頓藥了也不見明顯好轉就想給孩子增加藥量,這也不對的,因為藥物發揮作用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孩子實在不舒服,可以給孩子相應的護理,比如鼻塞嚴重,可以用溫熱的毛巾濕敷鼻部,也可以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給孩子用壹些緩解的藥物。
作者:張許萌,北京市大興區中西醫結合醫院,臨床藥師,藥事網成員。
藥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壹直想聊聊抗生素(準確的說應說是抗菌藥物)的使用,因為真心覺得抗菌藥現在確實有太多濫用的情況;又覺得這個話題不適合與非專業的大眾討論,因為抗菌藥是屬於處方藥,是在醫生處方的提前下使用的,應該是合理的。但事實是,目前我們仍有很多家庭自我用藥治療用到抗菌藥的情況,沒有了醫生的診斷、評估,抗菌藥物自我使用時很容易出現濫用,尤其是在兒童這壹群體。
臨床中我們經常遇到家長在孩子發熱、感冒、咳嗽或拉肚子時給孩子使用抗菌藥的情況,簡直就是把抗菌藥當成了退熱藥、感冒藥、止咳藥、止瀉藥使用。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嚴重錯誤的。抗菌藥,顧名思義,是抗擊細菌的藥物,因此只有在細菌感染的情況才需要使用,使用才有效果。原因不明的急性發熱,兒童應是使用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普通感冒輕癥無需用藥、癥狀重時對癥用藥(是用含退熱藥、減鼻充血劑、止咳藥、祛痰藥、抗過敏藥等單壹組分藥物或多種組分的復方感冒藥)。
抗菌藥物使用不當可能引起多方面的不良反應,可能引起細菌耐藥,即原本能消滅細菌的抗菌藥對細菌不起作用了;還可能殺滅人體有益的細菌,引起菌群失調,導致腹瀉,嚴重的甚至引起偽膜性腸炎。此外,某些抗菌藥物在兒童還有特殊的不良反應,比如四環素在兒童期使用會導致牙齒黃染(四環素牙)。
那使用抗菌藥有這麽多的隱患,是不是兒童就不能使用抗菌藥了呢?當然不是,恰恰相反的是,因為兒童的免疫力低,相對成人更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抗菌藥在兒童使用的要比成人多。
最後,再三強調的壹句話就是:只在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需要使用抗菌藥物。
這位家長的提問實在是太典型了,抗生素到底要不要吃?答案是要吃,但是更重要的是會吃,不亂吃。咱們從家長的心理普遍的心理來分析壹下。有些家長對於抗生素有壹種狂熱地迷信,孩子只要頭疼腦熱,先來點消炎藥,因為在家長的心目中抗生素和消炎藥是劃等號的。到了醫院呢,仍然是堅持要讓大夫開抗生素,甚至是要求必須得開某種消炎藥,理由就是自家寶貝自己最了解,過去多少多少次生病都是吃了某某消炎藥好的,醫生不給開還不樂意。還有壹種家長就是聞抗生素色變,只要壹聽醫生要開抗生素,就會用自己各種壹知半解的知識來拒絕,“抗生素濫用”,“抗藥性”這些貌似高大上的詞匯就是他們最有力的說明證據。
必須明確指出,上面兩種面對方法都不可取。那到底要怎麽才算會用呢?這個判斷標準往往在醫生手中。因為抗生素不是大家以為的萬能消炎藥,它只能針對細菌引起的感染,對於病毒引起的感染或者是無菌性炎癥都是沒有用的。就拿最常見的感冒來說,90%以上都是病毒引起的,吃抗生素不是南轅北轍嗎?另外壹些名字中帶“炎”的疾病,什麽肩周炎,關節炎,壓根不是什麽菌引起的。不過家長的這些表現也不能全怪家長,咱們國內的抗生素市場龐大,利益驅使下,本應該處方的藥物在藥店自己也能買到,甚至店員還用誤導推薦家長購買。醫院裏不負責任,或者怕擔責任的醫生也確實存在,所以讓家長們缺乏信任,無法判斷。自己學習怎麽用,又往往壹知半解,知其壹不知其二。
所以,總體來說就是有細菌感染的時候使用抗生素,沒有細菌感染的時候用了也沒有用。但是有沒有細菌感染是由醫生來判斷的。具體使用哪種抗生素,也要分情況來看。孩子年齡大小不壹樣,用的可能不壹樣。感染的細菌不壹樣,用的也不壹樣。加上抗生素種類之多,進口的國產的,壹代的二代的,窄譜的光譜的,這些都是醫生專業領域內的事。所以如果家長非得要壹個使用抗生素的標準,真的是強人所難。怎麽用,就用壹張圖來結束吧。還是記住,遵醫囑。mm
居然現在,濫用抗生素這個詞在生活中出現的頻次很高,但是我覺得事實上在我們這裏,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並不是很明顯,我覺得反而是家長再說,我要掛鹽水,我希望孩子早點好,而不是說醫生說妳最好多吊幾瓶鹽水什麽。
我們家妹妹,連續兩次支氣管肺炎,又拍個片子說挺嚴重的,但是他們也沒有給我們開吊針,只是說如果妳們這次吃的藥,孩子還沒有退燒的話,就必須要掛水了。索性是孩子吃完藥以後就沒事了,然後至今沒有掛過水。
老大身體好,都六歲了,不大生病,更不要說掛水了。
覺得無論生什麽病,去醫院看了就聽醫生的,該用抗生素就用,不該用的話,也不要要求醫生給妳們開,壹切聽醫囑的吧!
藥品具有雙重屬性,既有治療作用,也有副作用。當疾病治療必須使用藥物治療的時候,選擇正確的藥物種類,治療匹配的病種,在正確的用法用量下給藥,對於患兒來說,使用藥物帶來的受益遠遠大於藥物引起的可能副作用的時候,這樣的用藥就是合理的,抗生素也是屬於藥品,治療用或預防用的時候,也具有上述同樣的道理。下文將統壹使用抗菌藥物這個概念來代替抗生素,因為抗菌藥物概念更嚴謹和寬泛。
當臨床初步診斷為細菌感染或病原體檢查明確診斷為細菌感染等患兒,就會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是這樣的,兒科醫生在選擇抗菌藥物等時候,需要考慮到患兒的個體情況,如年齡、基礎疾病、肝腎功能、感染的嚴重程度、藥物過敏史、是否能夠耐受口服用藥等。以及可能或已知病原體對抗菌藥物等敏感性。具體遵循的原則如下:
病毒感染不應使用抗菌藥物,僅僅是在繼發或合並細菌感染時才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前盡可能采取相關臨床標本送培養及藥敏試驗,尤其對於不明原因發熱的患兒。
最後,如果按照上述的原則,孩子疾病治療需要使用抗菌藥物,家長大可不必盲目的排斥所有的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對孩子來說是相對安全的,孩子也是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