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來
鴉片母體罌粟原先產於南歐及小亞細亞,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希臘人把罌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藥(最初的目的可能是解毒藥,鴉片是其主要成分,具體成分據說不下數十種)。發現它有安神、安眠、鎮痛、止瀉、止咳、忘憂的功效,希臘人稱其音為“阿扁”。
公元六世紀初,阿拉伯人把罌粟傳到了波斯,波斯人變“扁”音為“片”,稱其為“阿片”。
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罌粟作為藥材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中國人把“阿”音又發成了“鴉”音。不過當時更多稱其為“底野邇(Ther iaca,也有叫底也伽)”。據稱對其評價是““神方千卷,藥名八百中,黃丸能差千阿,善除萬病”。”從此,在中國就有了“鴉片(或雅片)”壹詞。
鴉片作為藥物使用,長期或過量使用,則造成藥物依賴性;作為毒品吸食,對人體產生難以挽回損害甚至造成死亡。吸食鴉片後,可以初致欣快感、無法集中精神、產生夢幻現象,導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賴性,長期使用後停止則會發生渴求藥物、不安、流淚、流汗、流鼻水、易怒、發抖、寒戰、打冷顫、厭食、便秘、腹瀉、身體卷曲、抽筋等戒斷癥。雲南的壹項調查表明,吸毒者走出戒毒所以後,復吸率在80%以上。過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癥狀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壓、瞳孔變小,嚴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長期使用還能破壞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功能,使吸毒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由於不潔註射,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如膿腫、肝炎和艾滋病等。
隨著毒癮的不斷發展,毒品的用量會越來越大,從米粒大小,到綠豆、黃豆乃至蠶豆大小,而且吸毒途徑也越來越直接,從吸含毒品的香煙,到用錫箔紙燙吸,最後是靜脈註射。
壹百至二百年前的中國清政府無法禁止鴉片、亦無法限制鴉片使用,而西方國家大力傾銷到中國鴉片,逆轉西方世界對中貿易逆差(而後中國自行生產鴉片),這些鴉片讓許多中國人成為“東亞病夫”。對中國經濟和人口體質都造成嚴重威脅,但吸食者具體數量難以估算,統計數字從幾百萬到上千萬都有。曾有學者根據國外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加上本土自產推算吸食者人數可能在250萬到1500萬之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非常驚人,鴉片戰爭前流入印度的白銀高達每年500-600萬兩。
鴉片作為最傳統毒品的壹種,隨著阿片類後續毒品和新型毒品的出現,其使用範圍和用量已經大大下降,在中國,20世紀50年代基本被禁絕。但隨著80年代國際毒潮的泛濫,這種傳統毒品仍不斷從境外滲透入境,比如某些邊疆地區,主要來源自越南和老撾壹帶,比如與老撾相對較近的綠春、紅河、元陽、金平查獲的鴉片數陸續增多。據1996年至2000年5年的數字統計顯示,上述四個縣的繳獲數占到了紅河州查獲數的87%,其中綠春占到了64.5%。特別是2000年,綠春查獲數占到了全州總數的92.2%。而對毒販審理的情況表明,這些鴉片基本上都是從老撾販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