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竹索橋是李冰時代的“兩江七橋”。在大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中,成都南郊原有航道疏浚改造後形成的河流有兩條,是成都著名的“兩江”,即邕江和鑒江。邕江又稱內江,是今天撫河的前身;鑒江又稱外江,是今天晉江和南河的前身。在這兩條河流之上,據說李冰建造了著名的“七橋”。這七座橋的確切位置今天還不完全清楚,但可以大致確定兩座橋的位置。今天南河上的南河橋(大部分成都人誤稱彩虹橋)是錯的。如果妳不相信,請到橋的南端去看壹看。橋上原本刻著“南河橋”三個大字。上遊100多米處,有壹座十年前連接502廠和363醫院的電纜橋。這是七橋之壹的路橋的所在地。當時的蕓香橋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竹索橋(請不要忽視索橋,這是古蜀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是變“蜀道之難”為“蜀道之通”的具體體現)。成都人熟知的老南門橋的位置,是七橋中長興橋的位置。長興橋,因為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這裏送別東吳?有人說“萬裏之路,始於此橋”,所以它壹直被稱為萬裏橋,是當代成都古橋中最古老的名橋。老南門橋是壹座石橋,清康熙五年重修(本文中會多次出現“重修”二字。這是因為成都所有的建築都在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中被毀,而我們今天在成都看到的古建築都是清初重建的,包括所有的橋梁。因南街擴建,1995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壹座寬闊的混凝土橋。去年,壹座更宏偉的高架橋建在這座橋上。幸運的是,橋旁修建的壹座船形商業建築被命名為“萬裏”,給人們留下了萬裏的記憶。據我所知,有關部門很快將在附近修建壹座以萬裏橋為主題的大型藝術結構,力爭將萬裏橋的歷史文化長久傳承下去。走下萬裏大橋,錦江大橋是人民南路1958新開時修建的。這裏沒有橋,只有壹座簡單的木橋。
新南門大橋“拉響警報”。錦江大橋壹直延伸到新的南門大橋。這裏既沒有橋也沒有路。1939年,為了讓城內居民在躲避日軍空襲時更容易出城(當時叫“跑警報”),在城墻上臨時開了壹個洞,又增加了壹個新的城門,取名復興門。城門外南河上的新橋也叫復興橋。為方便起見,人們稱復興門為新南門,復興橋為新南門橋。解放後,新南門橋在原址擴建,1997再次擴建改建。也許大部分成都人都沒能註意到。直到今天,這座橋在成都的壹些地圖上還叫復興橋。順著新南門橋走,就是安順橋。安順橋重建於清乾隆十壹年,原名長虹橋。以前是晉江上重要的水上碼頭,相當熱,上下船的乘客很多。正是在這裏,巴金登上了從成都到世界的船。安順橋以前是壹座廊橋,長60多米,寬3米多。這座橋可以遮風擋雨。解放後,只剩下壹座石板橋。1981被洪水沖毀後,在原地新建了壹座混凝土橋。三年前,為了開辟城東的旅遊區,在合江閣下遊修建了壹座名為安順廊橋的大型廊橋,它沿襲了舊的安順廊橋。
老九眼橋裏最大的壹座橋,幾年前就有了,是成都人非常熟悉的壹座老橋。建於明萬歷二十壹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它的真名叫鴻基橋。因為橋下有九個橋洞,所以人們叫它九眼橋。這座120多米長的古橋,長期以來壹直是成都最大的橋。1953,原拱橋橋面緩行,數十年來各種機動車輛穿行而過,充分顯示了古橋的堅固耐用。由於交通繁忙,20世紀80年代初在舊橋的壹側修建了壹座新橋。撫河是南河的姊妹河,撫河上最重要的橋就是今天的人民北路橋。這座橋的歷史很短,因為新中國成立後,成都有了火車站(有了火車南站就改名為火車北站),從火車站進城的人民北路是新建的,人民北路橋也建在府河上。在此之前,人民北路橋和西北橋之間有壹座木結構的廊橋(西北橋以前是木橋),解放前夕被洪水沖毀。人民北路橋建成後,取代了古萬福橋,所以人民北路橋又叫萬福橋。雖然今天原來的萬福橋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有兩件事是不可忽視的:壹是萬福橋有名的陳麻婆豆腐。幾年前,成都餐飲公司在人民北路橋南新建了壹家陳麻婆豆腐總店(以前在玉帶橋典韋餐廳隔壁),就是為了回老家。第二,在原來的萬福橋頭有壹個牌坊,牌坊上有壹塊刻著“伏完來朝”的牌匾,認為這是壹個祝福和吉祥的地方。娶了新媳婦,轎子總要擡到這裏走壹走,就像今天成都很多新娘新郎總要去合江閣拍婚紗照壹樣。人民北路橋以東是北門橋。北門橋是人們的俗稱。以前它的真名叫清源橋,也叫迎恩橋,也是壹座古橋。再往東的太升路大橋是壹座全新的大橋。這是因為太升路是1988對原內城北胡同、恒通順街、北通順街、喇嘛寺街進行開放拓寬後新建的道路。有了新的太升路,新建的太升路跨府河大橋才能建成。說起這些新建的橋,我們不禁想到成都最新的橋就是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立交橋。成都的立交橋是從1994建成的二環路開始的,但是立交橋的大規模建設是前年才全面建成的三環路。三環內有34座橋梁,其中立交橋22座。人民南路南延線上的天府立交橋最大最漂亮,橋下最有特色的裝飾是川劇面具造型的蘇坡立交橋。
失落的橋我上面說的是我們熟悉的,現在還在用的橋。除此之外,成都還有很多橋已經不存在了,卻留在人們的心中、口中、地名中。我們可以簡單介紹壹下老成都最熟悉的幾座古橋如下:北門外著名的悍馬橋已經看不到了,但因為是以漢代文豪司馬相如曾經騎著戰車到悍馬上過橋(以前叫聖賢橋)而得名,影響很大,所以這個地名壹直沿用至今。展覽館的前身是明朝的皇城,周圍曾經有皇家河。皇家河上過去有11座橋。皇家河和河上的橋雖然不復存在,但今天仍留有平安橋的地名。平安橋原是西峪河上的壹座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