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神州即將成為首個在美國納斯達克、港交所與上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公司於11月23日北京時間周二晚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招股意向書》,並公開詢價安排。
百濟神州科創板擬發行1.15億股,預計發行日期為12月2日,11月29日初步詢價
公告稱,股票在科創板的預計發行日期為2021年12月2日,初步詢價時間為11月29日。
本次在A股科創板IPO擬公開發行1.15億股,在超額配售權行使前,發行量占截至今年10月31日已發行股份總數和本次擬發行股數之和的8.62%,且科創板上市全部為公開發行新股,不涉及老股轉讓,科創板股票與港股和美股普通股不可相互轉換。
公司於科創板上市的保薦人是中金公司和高盛高華證券,聯席主承銷商還有摩根大通證券有限公司、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擁有最多1725.8萬股的30天超額配售權,若全額行使則發行總股數擴大至1.32億股,占已發行普通股總數的9.79%。
同時,此次發行初始戰略配售發行數量為3451.66萬股,占發行數量的30%,約占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發行總股數的26.09%。最終戰略配售數量與初始戰略配售數量的差額將根據此次發行回撥機制的原則進行回撥。回撥機制啟動前、超額配售啟用後,網上發行數量為33,365,500股,約占綠鞋全額行使後扣除初始戰略配售發行數量後此次發行總量的34.12%。
本次科創板IPO擬募資200億元,主要用於臨床研發和補充流動資金,安進、高瓴和淡馬錫為股東
11月16日上周二,中國證監會同意百濟神州在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公司曾於今年初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計劃IPO募資200億元。
其中,132.46億元將用於藥物臨床試驗研發項目,4.68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1.5億元用於生產基地研發及產業化項目,1.36億元用於營銷網絡建設項目,6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成立的百濟神州專註於治療癌癥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目前已有3款自主研發藥品面世。其中,BTK抑制劑百悅澤在2019年成為首款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中國自主研發抗癌藥。
公司正在進行的超50項臨床前項目中有多個研究項目具備“同類首創潛力,有11款自主研發藥物在內部團隊的推動下進入臨床或商業化階段,覆蓋適應癥正從癌癥向炎癥/免疫學等領域拓展。
百濟神州曾於2016年美股IPO募資1.82億美元,成為首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本土生物科技公司,2018年又登陸港股,IPO募資9.02億美元。
截至今年二季末,美國生物科技龍頭股安進持有公司股份20.27%,高瓴通過HHLR持股為12.21%,成為主要知名股東。新加坡淡馬錫也曾在今年三季度大幅買入百濟神州美股ADS。
快五年累計虧損300億元,虧損或在近期內進壹步擴大,但美股和港股年內累漲逾30%
分析指出,百濟神州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無法盈利。
公司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分別為-9.82億元、-47.47億元、-69.15億元、-113.84億元、-24.93億元,今年三季度再虧30億元,等於快五年裏累計虧損300億元。
其招股書中曾稱,隨著持續進行候選藥物開發及尋求監管機構批準、擴張生產等,存在未來繼續虧損、而且虧損在近期內進壹步擴大的風險。不過,今年前三季度虧損較去年同期收窄近27%。
百濟神州也在最新發布的招股意向書中警告稱,發行人是壹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面臨藥物及候選藥物可能無法成功商業化或獲得市場認可、臨床階段藥物研發可能失敗、附條件或加速獲批上市的藥品批準後被撤銷、在可預見的期間內無法現金分紅且未來可能被上交所啟動退市程序、未來若無法獲得額外融資則可能無法完成在研藥物的開發及商業化等諸多風險。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2億元、-55.46億元、-51.80億元、-19.47億元。公司的流動資金及財務狀況可能會受到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負的重大不利影響,而公司無法保證可從其他來源獲取足夠現金作為營運資金。
此外,百濟神州今日還宣布,已完成在美國新澤西州霍普韋爾的普林斯頓西部創新園區用地收購,用於建設壹個占地42英畝的生產基地和臨床研發中心。該生產基地和臨床研發中心將建成最高可達4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化階段的生物藥生產,其中包括至多16000升生物制劑產能。該基地還將為臨床研發和辦公提供場所。
百濟神州美股在周二午盤前壹度跌3.2%,即將連跌五個交易日,創10月6日以來的壹個半月最低。該股曾於9月17日刷新盤中歷史最高至426.56美元,因旗下藥品百悅澤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下轄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的積極推薦。
其港股周二收跌2.72%,今年以來百濟神州的美股和港股均累漲超33%。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作者:杜玉,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