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 2月9日,罐裝品牌林家普在某社交平臺發布謠言,稱黃桃罐頭本身沒有藥用功效,建議網友理性囤貨,不要盲目跟風。廠家也表示,目前貨源充足,不必恐慌,也不必急於求成。
網絡截圖
網友:黃桃罐頭沒有功效但是有魔力。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種事情多是摻雜營銷的,但是在黃桃罐頭上真的不好說——
網友的評論
買不到藥也沒關系,桃子罐頭也不能少。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人們準備了針對性的藥物以備不時之需,桃子罐頭也赫然在列,甚至比壹些感冒藥還難搶。
雖然是罐頭食品,但現在被視為消炎藥的“替代品”,計入藥物儲備。
網絡截圖
這源於壹個南方人可能不太理解的東北/北方“迷信”:無論大病小病,吃黃桃罐頭就好;危機時刻,罐頭食品不可或缺。
藥店也把罐裝桃子放在貨架上:
網絡截圖
如今,很容易根據儲存的貨物來判斷壹個人的家鄉:如果他的儲備中有來自黃澄澄的桃子罐頭,那麽對方多半是東北人。
為什麽黃桃罐頭成了北方的「藥神」?
在壹代北方人眼裏,它是“療傷藥”。大到手術,小到感冒,咬壹口黃桃罐頭就能跳三尺高。
這種神秘莫測的描述壹度讓南方網友難以置信,直到大批北方孩子站出來證明,這是他們小時候認真的“良藥”。
網絡圖片
圍繞罐裝黃桃的傳說使它成為互聯網上最神秘的食物。
然而,這種神秘現象的背後並沒有直接的原因,而是誕生於上壹代人的集體習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罐頭在北方屬於“珍貴食品”。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只有走親訪友、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舍得拿壹罐。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只有趕上“特殊時期”,才有味道。
孩子生病發燒,胃口不好,怕吃苦,不願意吃藥。這時候父母就會開黃桃罐頭餵它們。
久而久之,這壹代人就有了孩子壹生病就餵黃桃的習慣。
在冬天的北方,吃新鮮水果比較困難,他們傾向於選擇罐頭。這種“生病就餵桃子罐頭”的現象在北方更為普遍,以東北為首。
此外,老壹輩的人對桃子也有壹些迷信。古人認為桃枝可以辟邪,桃子也可以表示“健康長壽”,但在現代,“桃”因與“逃”諧音,有“逃”之說。
網絡圖片
綜合這些因素,這些吃桃子罐頭長大的孩子,都有壹個印象,生病了吃桃子是好的。
雖然他們不再是被父母呵護的孩子,但其實他們的身體早已養成了壹種條件反射——每當感冒發燒的時候,總想吃壹個甜甜的黃桃。
它不僅僅是壹種食物,人們心裏都知道它沒有什麽實際作用,但它可以象征著“康復”、“安心”和父母可以照顧它的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壹代“養胃飯”。
“comfortfoods”是各國的說法,也可以理解為“療愈食品”。
菲律賓人生病的時候會吃壹種叫ArrozCaldo的湯;芬蘭人會選擇水果蔓越莓;匈牙利人生病,吃大蒜和蜂蜜;巴基斯坦人會做壹種叫做Khichdi的粥。
這些安慰性的食物在味道上有很大的不同,似乎很難將它們歸類在壹起,但另壹方面,它們又有著高度壹致的相似性:這些食物都是父母和家人在童年生病時餵的。
這些“撫慰腸胃的飯菜”,比如水蜜桃罐頭,可以從味蕾開始,和童年聯系起來。咬壹口就像回到了那個讓人安心的年代。
它可以滿足我的胃,並傳遞壹個信息:現在,我可以照顧自己了。
文章來源:新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