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病因不清,病理改變為甲狀腺濾泡增生,甲狀腺組織腫大。良性質地柔軟,惡性質地堅硬。良性:頸部腫塊多為單發,生長緩慢,大時可有壓迫癥狀,腫塊隨吞咽上下活動、光滑、質地較軟、呈圓形或橢圓形,可引發甲亢。瘤體小時,可通過全科治療儀照射使其縮小、消失;瘤體過大時,應手術切除再行照射治療,可達到消炎、止痛、消腫,加快傷口愈合,防止感染及疤痕之目的。
良性甲狀腺瘤有十分之壹可發展為惡性,惡性也可能與放射線照射有關。惡性甲狀腺瘤體分為乳頭狀腺癌、濾泡狀腺癌、未分化癌、髓樣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及淋巴瘤。甲狀腺或臨近部位頸部有腫塊,且質地堅硬而不平整。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晚期可出現聲音嘶啞、呼吸或吞咽困難、枕肩部疼痛或伴有腹瀉、心悸、顏面潮紅及血鈣降低等癥狀。凡確診為惡性甲狀腺癌,則應根據病理類型做手術切除或放射性碘治療、化療、並可配合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甲狀腺病人除了用QK-全科治療儀照射治療外,嚴重者應使用QK-S15型全科治療床治療,效果更好。
照射部位:頸前部、頸後部、前胸部、後背部、腹部、腰部等。
甲狀腺腺瘤是以頸前腫塊局限於壹處,形似核桃,質地較硬,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的頸部慢性病變。發病的主要因素是由於長期的憤怒或憂郁愁悶,使肝氣郁滯,進而津液,氣血郁結凝滯,久聚成痰,氣滯痰凝,痰氣交阻,聚結於頸前而生成。其次,還與水土,飲食、體質等因素有關,本病初期壹般無明顯癥狀,往往是在體檢時B超發現,發現後,多數患者采取手術治療或不治療。手術治療術後極易復發,復發率高達90%以上,難以根治;不治療(因為無明顯癥狀:不痛、不癢),病程壹長,成為難治之病,或惡化成甲狀腺癌。據有關資料:甲狀腺腺瘤的癌變率高達10%-20%左右。甲狀腺腺瘤相當常見,常發生於40歲以下,以20-40歲女性最常見。
<壹>、病理分類
1、濾泡狀腺瘤:是最常見的壹種甲狀腺良性腫瘤,又分為:
<1>胚胎型腺瘤。
<2>胎兒型腺瘤。
<3>膠性腺瘤,又稱巨濾泡性腺瘤(最常見)。
<4>單純性腺瘤
<5>嗜酸性腺瘤
2、乳頭狀腺瘤:良性乳頭狀腺瘤少見,多呈囊性,故又稱乳頭狀囊腺病。甲狀腺腺瘤中,具有乳頭狀結構者有較大的惡性傾向。
3、不典型腺瘤:比較少見,瘤體包膜完整,質地堅實。
4、甲狀腺囊腫:根據內容物不同可分為膠性囊腫、漿液性囊腫、壞死性囊腫、出血性囊腫。
5、功能自主性甲狀腺腺瘤:瘤實質區可見陳舊性出血、壞死、囊性變、玻璃樣變、纖維化、鈣化。瘤組織邊界清楚,周圍甲狀腺組織常萎縮。
<二>臨床表現:
1、甲狀腺良性腫瘤除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瘤以外多數見甲狀腺孤立性結節,少數為多發性結節。病程緩慢,臨床上可以無任何自覺癥狀,多數在數月到數年甚至更長時間,因稍有不適或腫塊達到1cm以上甚至更大而發現或無任何癥狀在常規體檢時做B超而被發現頸部腫塊。多數為單發,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堅實,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可隨吞咽上下移動。腫瘤壹般在數厘米,巨大者少見。巨大瘤體可產生鄰近器官受壓現象,但不侵犯這些器官,如壓迫氣管,使器官移位。有少數因瘤內出血瘤體會突然增大伴局部脹痛。
2、功能自主性甲狀腺腺瘤多見於女性,患者往往有長期甲狀腺結節的病史,早期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度的心慌、消瘦、乏力,隨病情的發展,患者表現有不同程度的甲狀腺中毒癥狀,多數患者表現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個別可以發生甲亢危象。
3、部分甲狀腺腺瘤可發生癌變,癌變率為10-20%。具有下列情況者,應當考慮癌變的可能性:
<1>腫瘤近期迅速增大;
<2>瘤體活動受限或固定;
<3>出現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等壓迫癥狀;
<4>腫瘤硬實,表面粗糙不平;
<5>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 甲狀腺超聲波檢查:B超可以明顯辨別甲狀腺腫塊屬於囊性或實質性,彩色B超還可以觀察腫塊的血流情況,以此為診斷良、惡性腫瘤提供參考,血流豐富者有惡變可能。
2、甲狀腺吸131碘率測定:無論良、惡性腫瘤,甲狀腺吸131碘率多為正常,功能自主性甲狀腺腺瘤可以偏高。
3、甲狀腺核素掃描:甲狀腺腺瘤及少數甲狀腺癌可以表現為熱結節或溫結節,甲狀腺囊腫、甲狀腺腺瘤囊性變或內出血表現為涼結節或冷結節,壹般輪廓清晰,邊界規則。
4、甲狀腺各項功能多正常。
5、頸部X線檢查:當甲狀腺腫瘤巨大時,可見氣管受壓或移位,部分瘤體內可見鈣化影像。甲狀腺淋巴造影顯示網狀結構中有圓形充盈缺損,邊緣規則,周圍淋巴結顯影完整。
<四>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於情誌不暢、居處不宜、正虛邪踞關系密切。
1、情誌不暢:憂愁、思慮、抑郁、憤怒,造成肝郁氣結,肝失條達,肝木乘土,則脾不健運,痰濕在體內停留;或肝郁化火,煉灼全身津液成痰。濁氣、痰濕凝結於頸;肝郁氣滯,血液經絡失於調和,氣滯血瘀,經絡阻塞,上結於頸而成癭瘤。
2、居處不宜:久居山區、高原地帶,水質過偏,久而久之氣機運行失常,水濕內停,痰瘀互結,形成癭瘤。
3、正虛邪踞:正氣虛弱,邪毒乘虛侵入,使經絡阻塞,血瘀結於頸前成癭;先天不足,體質虛弱,虛體受到邪毒、邪火郁遏結於頸而成。
總之,本病的發生與肝脾關系密切,在諸多因素作用下,以致氣、血、痰相互凝結,發生氣滯、血瘀、痰凝,結於頸,日久有形腫塊便成。
甲狀腺腫瘤可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臨床上甲狀腺腫瘤往往僅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因此常把甲狀腺腫瘤與甲狀腺結節相互混用。實際上結節僅是形態的描述,它包括腫瘤、囊腫、正常組織構成的團塊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甲狀腺腫塊。臨床上難以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即使病理活檢,有時甲狀腺腺瘤與結節性增生,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也不易明確辨認。因此。甲狀腺腫瘤的發病率不易精確統計。
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病,在不同地區其發病率有較大差別。壹般甲狀腺腫流行地區的甲狀腺腫瘤發病率較非流行區高。甲狀腺腫瘤中,最多見的是甲狀腺良性腫瘤。甲狀腺癌並不常見,但近年來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手術證明單個結節者80%為良性腫瘤,20%為惡性腫瘤。單個結節的腫瘤發生率為15.6%-28.7%,而多發結節癌腫的發生率,壹般不到10%.說明單個結節癌腫的可能性數倍於多發結節.就性別而言,甲狀腺腫瘤多見於女性,其發病率女性較男性高4倍,但就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結節的比例看,男性高於女性,在每個年齡組中,甲狀腺良性腫塊和惡性腫塊的發病率相似,但是兒童時期的甲狀腺結節中,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高,約占50%-71%,因此,對兒童期的甲狀腺結節,應特別警惕癌的可能
病因及簡介:
甲狀腺腺瘤(adenomaofthyroid),為最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病理上分濾泡狀(多見)和乳頭狀(少見)囊性腺瘤兩種,切面呈淡黃色或深紅色,具有完整包膜。可繼發甲亢(約20%)和惡性變(約10%)。
臨床表現:
多見於40以下婦女。患者常無任何不適,腫塊往往在無意中被發現。壹般為單發結節,多位於近甲狀腺峽部,質較硬、光滑、無壓痛、呈橢圓形或球形、邊緣清楚、隨吞咽上下活動,生長慢,但惡變、囊性變和出血後,瘤體可迅速增大。
壹般性治療和預防:
原則上應及早手術切除。壹般行包括腺瘤在內的患側甲狀腺大部切除;如果瘤體小或已囊性變,亦可連同周圍部分正常甲狀腺組織將瘤體完整切除;近來有人主張作患葉全切加峽部加對側葉1/3切除,以防多中心瘤竈存在的可能;雙葉多發性腺瘤,則行雙葉甲狀腺切除。
良性甲狀腺瘤壹般預後比較好,復發率不高。
甲狀腺大部切除後壹般對生理沒有影響。
.甲狀腺瘤 概述
甲狀腺瘤以濾泡瘤最為多見,最先為甲狀腺腫大,腺瘤壹般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3cm以內,單個或多個,質地大多比它周圍的甲狀腺組織為韌,無壓痛,生長緩慢,開始時結節有濃集碘的功能,掃描為溫結節,從結節中釋放出的甲狀腺激素量不多,隨著結節增大,功能增高,釋出的甲狀腺激素增多,臨床上可出現甲亢表現,放免測定為T3型,甲狀腺掃描為“熱結節”,結節外甲狀腺組織萎縮而失去聚碘功能,常不顯影,此常被稱為高功能性或毒性腺瘤。
內消瘰癧丸是治療——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乳腺增生癥、乳房良性腫塊
藥品名稱通用名稱:內消瘰癧丸
漢語拼音:Neixiao Luoli Wan
成 份夏枯草、玄參、海藻、浙貝母、天花粉、連翹、熟大黃、白蘞、枳殼、玄明粉等17味。
性 狀本品為灰黃色的水丸;氣微香,味鹹苦。
功能主治 軟堅散結。用球瘰癧痰核或腫或痛。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本品為糊丸,瓶裝每瓶100克,每天3次,每次9克,溫開水送下,口服。
性狀本品為棕色至棕褐色的濃縮丸;氣微香,味鹹、苦。
功能主治軟堅散結。用於瘰癧痰核或腫或痛。
用法用量口服,壹次8丸,壹日3次。
禁忌孕婦忌用。
註意事項大便稀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