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基本情況
1983、11 6月,根據原地質礦產部批復(644 [1983]號),成立廣東省地質礦產局環境地質總站,人員編制30人,屬於事業編制,單位級別為縣團級,是落實國家賦予原地質礦產部的四項政府職能之壹的事業
1990根據原地質礦產部432號文件,廣東省地質礦產局環境地質總站更名為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確定工作人員30名。他們的主要職責是:開展全省地質環境監測、評價和研究工作,更名後性質、級別、經費渠道和編制不變。2000年6月,根據粵地質環境監測局[2000]126號文件,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劃歸為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直屬的處級事業單位,核定編制20人。5438年6月+2002年2月,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經粵局[2002]331號文批準,人員經費改為財政撥款,機構名稱、規格、主要任務、人員編制數不變(表1)。
表1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隊伍現狀
目前,全省已建立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和廣州、梅州、河源、韶關、揭陽、陽江、肇慶、深圳、佛山、茂名、湛江、惠州、潮州等13個地級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有233名工作人員,專門從事全省地質環境(地下水、礦山環境、地質遺跡保護、地熱和礦泉水等。)監測和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警預報、應急處置等公益性工作,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履行地質環境管理職責提供技術支撐和組織保障。
副站長、站長廖壹良、副站長余。
二是監控網點建設
(1)地下水環境動態監測建設
全省有14個國家級地下水環境監測點,222個省級地下水環境監測點,總監測面積3369km2。對廣州、深圳、佛山、肇慶、茂名、湛江等重點地區的地下水位和水質進行動態監測,建立並管理全省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庫,為全省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和應急供水提供科學依據。每年報送19302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定期編制《廣東省地下水信息公報》、《廣東省地下水環境動態監測應急預案》、《廣東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報》、《廣東省地下水環境公報》,及時向公眾提供地下水環境信息服務。2007年廣東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基本情況見表2。
表2 2007年廣東省地下水環境監測匯總
繼續的
(2)地質災害監測與建設
全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建立了238個重大地質災害監測點,有效加強了汛期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為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加快應急反應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自2004年7月6日5438+05正式啟動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以來,至2008年,* * *共發布3級以上預警產品221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52次,避免人員傷亡41372人,直接經濟損失35539萬元,有效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目前,廣州、深圳、韶關、梅州、陽江、佛山、清遠等市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三)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建立群測群防的監測網絡。
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完成110山區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調查面積12.4萬km2,地質災害點6500余處,其中受威脅655處,受威脅人口100余人,受威脅人口34人。基本建立了由縣(市)、鎮(鄉)、村、受威脅人員組成的四級地質災害監測網絡。
(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和治理。
2005年完成了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對全省2485個主要礦山進行了調查,編寫了《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報告》。2006年完成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7年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評審通過。截至2007年底,全省12個大礦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2006年以來,全省全面退出煤炭行業,整治無序開采礦井1023個,關閉采石場14個,完成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礦、雲浮硫鐵礦等礦井12個,地方財政或礦山企業553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投資9.23億。
(5)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8處,其中國家級(韶關丹霞山)1處,省級4處,市級3處,總面積41150hm2。有7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包括2個世界地質公園(韶關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巖),總面積226000hm2(表3)。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基本建立了監測網絡,有效地保護了地質環境。
表3廣東省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名錄
(6)地熱和礦泉水監測與施工
全省地熱和飲用天然礦泉水資源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探明地熱田(點)384個,已評價飲用天然礦泉水水源地(點)367個,已探明允許開采量(含天然排水量)分別為5765438+10萬m3/d(約2.084億m3/a)和12.42萬m3/d。據統計,全省對已開發利用的390余口開采井(點)進行了水溫、水量、水質動態監測,為防止過度開采和水質惡化提供了基礎數據,促進了廣東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監控設備(器材)配備現狀
多媒體寬帶網絡
建立了連接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站、省氣象臺、省水文局和重點城市的地質災害預測預警會商系統,形成了集語音、數據、圖像於壹體的多媒體寬帶網絡,形成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省級相關單位和地級市的可視化會商平臺。
(2) VSAT衛星通信技術
為進壹步提高廣東省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的及時性和可控性,建立了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和遠程監測預警系統。采用VSAT衛星通信技術,並與地面無線通信相結合,形成壹個可視信息采集的應急移動指揮系統,為地質災害現場實時圖像和語音傳輸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手段。利用當前國際先進技術,以固定測斜儀法為輔,輔以地表含水量監測,實現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監測,科學指導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達到實時監測、及時預警的目的。目前,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與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地質災害應急指揮與遠程監測會商室硬件建設和設備采購正在進行中。
(3) GNSS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
開展“基於GDCORS的地質災害動態監測專項研究”,以最新GNSS連續運行衛星定位服務系統為基礎,研究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網絡和無線通信技術的合理運用,實現“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關鍵技術與平臺”“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應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理論與技術方法”壹體化、網絡化監測體系。
四。信息化建設
(壹)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
全省地質災害數據庫和預警系統已經建立。通過開發地質災害領導決策系統,更新基礎底圖,細化預警分析單元,實現實時觀測數據與省水文局865個雨量自動觀測站共享,使預警系統每小時分析1實況雨量數據,以小流域、縣(市)易發區為分析單元的多種分析模型,保證了預警分析的密度和準確性。
(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2004年6月,經廣東省政府批準,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了《廣東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自2004年以來,省地質環境監測站與省氣象臺每年聯合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技術,設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室,建立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完成市(縣)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警分析、信息收集、反饋和報告等日常工作。
廣東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在線界面
(三)全省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開展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數據的收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工作。截至2008年底,* * *已完成236個地下水環境監測站(點)監測數據、2485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170個地質遺跡調查數據和5324個地質災害點群監測防治屬性數據的采集、錄入和數據管理,建立了省級地質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和典型地質災害案例數據庫,並通過地質環境信息網站發布地質環境動態信息。
(D)在大埔縣和樂昌建立了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示範區。
地質災害隱患區雨量監測點的建立,臨界雨量及其報警技術的研究,不同含水條件下邊坡土體物理力學參數的變化,災害體臨界飽和失穩的報警,為地質災害應急指揮和遠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動詞 (verb的縮寫)主要監測結果和服務
(壹)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工作
在完成山區丘陵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基礎上,建立了縣(市)、鎮(鄉)、村、受災害威脅群眾四級監測網絡,開展了防災知識和應急處置培訓,發放了防災卡,為推進全省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農業地質調查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農業與生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項目由廣東省和國土資源部共同承擔,總經費4559.45萬元。2006年6月5438+10月正式啟動,完成了野外調查,建立了區域生態地球化學GIS信息系統,編制了相關地球化學評價圖。該項目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結構調整、效益農業發展、城市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區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1.珠江三角洲生態與環境地質調查1: 25萬。查明了珠江三角洲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建立了系統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新圈定了17大潛力集中開采的地下水源地。2005年3月,通過南京市地質調查中心組織的成果鑒定,獲得優秀等級。
2.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汙染調查與評價。作為國家級試點,取得了壹批創新成果,其中有機汙染調查填補了珠三角經濟區的空白,在實地調查和采樣技術方法方面取得了探索性的新成果。
3.廣東省水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該項目完成了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遙感解譯。2003年6月5日至2003年10月,調查成果經中國地質調查局審定,獲得優秀等級。
(4)地下水資源調查
1.粵北巖溶石山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確定並評價了2個特大型、2個大型、4個中型、11小型供水水源,增加地下水可采儲量80.98萬m3/d,為解決粵北缺水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2.廣東雷州半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化促進項目。截至2005年底,湛江市完成了補充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鉆探和二類地面沈降測量,取得了大量基礎數據和新成果。
3.粵北及雷州半島巖溶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探與監測工程。2006年6月至2006年10月,省政府批準立項,省財政投入7242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將有效解決粵北喀斯特和雷州半島地區幹旱缺水問題,保障人畜飲水安全,改善人居環境,對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㈤城市地質調查
1.廣州城市地質調查局。它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共同開發。該項目始於2006年,實地調查於2007年全部完成。完成了活斷層調查研究、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等7項專項調查。制定了城市地質數據庫建設標準,建立了城市地質數據庫。
2.佛山市城市地質調查局。經省政府批準,由省財政出資,項目於2007年啟動,首次發現第四紀全新世構造活動的重大地質遺跡。
(6)其他項目
1.2001年65438+2月完成粵港澳特別行政區地下水資源評價。
2.珠江三角洲南部地熱田勘探。完成了界面測溫和地熱鉆探工作,並於2005年8月通過專家評審。
3.專項研究工作。先後完成了《雷州半島巨型重力盆地海水入侵防治研究》、《雷州半島地下水集中開采區地面沈降研究》、《雷州半島地下水補給區汙染防治研究》、《廣東省陸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系統的建立與應用》、《深圳羅湖建成區斷裂活動監測與研究》、《廣東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發展史》、《廣東省地質災害預測預警信息系統建設》等項目。
不及物動詞法制建設
(1)地方性法規
1998 165438+10月27日,廣東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廣東省采石取土管理條例》;1999年9月24日,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2003年7月25日,廣東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特別是2003年6月65438+10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是廣東省第壹部地質環境管理的地方性專門法規,既是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經驗的總結,也是進壹步規範廣東省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法律依據。
(2)規章制度
2004年6月2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年7月19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廣東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分別出臺了《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的意見》和《關於進壹步加強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此外,自1998以來,廣東省先後出臺了《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廣東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基本要求》、《廣東省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項目成果報告評審辦法》、《廣東省水文工程環境地質項目評審專家管理暫行辦法》、《廣東省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鑒定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評價紀律規定》。《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審批工作規定》等規章制度10余項,編寫出版了《國土資源系統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培訓教材。2008年4月16日和6月16日,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考核辦法》和《廣東省地質災害預報成功獎勵辦法》。這些規章制度的頒布,對地質環境管理中行政行為的規範化、工作程序的明晰化、工作結果的公開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