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學分類
(1) 大葉(肺泡)肺炎:支原體在肺泡內引起炎癥,並通過肺泡間孔(Cohn孔)擴散到其他肺泡,導致部分肺段或整個肺段或肺葉發生炎癥性改變。肺實質的炎癥很典型,通常不會累及支氣管。
肺炎鏈球菌是致病菌,胸部 X 光片上可見肺葉或肺段的實性陰影。
(2)小葉(支氣管)肺炎:肺炎病原體經支氣管侵入,引起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肺泡炎癥,常繼發於其他疾病,如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長期臥床的危重病人等。病原體包括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病毒、肺炎支原體和軍團菌。
X線表現為沿肺紋理分布的不規則斑片狀陰影,邊緣淺而模糊,無實變表現,肺下葉常受累。
(3)間質性肺炎:由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或卡氏肺孢子菌引起的肺間質炎癥。支氣管壁和支氣管周圍均受累,肺泡壁增生,肺間質水腫。由於病變僅在肺間質,因此呼吸道癥狀較輕,異常體征較少。X線片通常表現為壹側或兩側肺下部不規則的條索狀陰影,從肺門向外延伸,可呈網狀,其間可見小片的無肺泡。
2.病因分類
(1)細菌性肺炎: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綠膿桿菌肺炎等。
(2)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如軍團菌、支原體和衣原體。
(3)病毒性肺炎:如冠狀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
(4)肺部真菌病:如白色念珠菌、曲黴菌、隱球菌、肺孢子菌等。
(5)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如立克次體(Q 熱立克次體)、弓形蟲(弓形蟲)、寄生蟲(肺吸蟲、血吸蟲、肺炎血吸蟲)等。
(6)理化因素引起的肺炎:如放射損傷引起的放射性肺炎、吸入胃酸引起的化學性肺炎、吸入或內源性脂質產生炎癥反應的類脂性肺炎等。
3.發病環境分類
由於細菌學檢查陽性率較低,培養結果滯後,病原學分類在臨床上應用難度較大,目前根據肺炎的發病環境分為兩類,有利於指導經驗性治療。
(1)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是指在醫院外發生的肺實質感染性炎癥,包括入院後在平均潛伏期內因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而發生的肺炎。臨床診斷依據是:①新發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癥狀加重並伴有膿痰,伴或不伴胸痛。發熱。肺實變和/或濕性_音。白細胞 > 10 倍或 < 4 倍,伴或不伴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胸片顯示片狀或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CAP常見病原體有肺炎鏈球菌、支原體、衣原體、流感嗜血桿菌和呼吸道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2)醫院獲得性肺炎(HAP)又稱醫院獲得性肺炎,是指入院時不存在,也不在潛伏期,但在入院 48 小時後發生在醫院(包括老人護理院、康復中心等)的肺炎。HAP 還包括呼吸機相關肺炎(VAP)和醫護相關肺炎(HCAP)。HAP 的臨床診斷依據是 X 光片上出現新的或進行性肺部浸潤,以及以下三種臨床表現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①發熱超過 38°C。血白細胞增多或減少。氣道膿性分泌物。然而,HAP 的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特異性較低,應註意與肺不張、心力衰竭和肺水腫、基礎疾病的肺部侵犯、藥物性肺損傷、肺栓塞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鑒別。無感染風險因素的患者常見的病原體依次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發性芽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小腸埃希菌屬和肺炎克雷伯菌屬是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顯著增加的趨勢。